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样板戏”自从被封成“样板”那天起,便不仅仅作为普通剧目而存在,它被抽象为僵化的原则与教条,在文革文艺中发挥着酷似魔鬼“普罗克拉斯提斯铁床”效应。样板戏由普通剧目变为“铁床”,经历了树样板、宣传推广、学习普及、改编移植等过程,形成“三突出”、“三结合”、“三陪衬”等创作模式,这是一个将一批普通剧目抽象化、偶像化、神圣化而成为样板的过程,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样板戏现象”。“样板戏现象”极大地戕害了文革时期的文艺创作,把那个时期的文艺活动逼进了一个狭小的死胡同,这是当代文艺活动中的一个惨痛教训。  相似文献   

2.
“文革”的领袖崇拜是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对自身绝对权威的想象性再现,这体现在领袖与群众之间相互神圣化的互动关系之中。“样板戏”作为宣扬领袖崇拜的重要的艺术载体,它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样板戏”对领袖的神化与民众崇圣心理互为依托;“样板戏”的英雄崇拜与对领袖的极度崇敬彼此勾连;“样板戏”的剧场演出与剧场观看中的偶像崇拜互相呼应。  相似文献   

3.
"文革"的领袖崇拜是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对自身绝对权威的想象性再现,这体现在领袖与群众之间相互神圣化的互动关系之中。"样板戏"作为宣扬领袖崇拜的重要的艺术载体,它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样板戏"对领袖的神化与民众崇圣心理互为依托;"样板戏"的英雄崇拜与对领袖的极度崇敬彼此勾连;"样板戏"的剧场演出与剧场观看中的偶像崇拜互相呼应。  相似文献   

4.
作为“化大革命”时期独特的舆论工具,“样板戏”话语被要求具有宣传鼓动的社会功能。而以言辞的丰满为特征的繁富丰厚风格手段正好切合了“样板戏”话语表达的需要,因此被大量运用在“样板戏”话语里。  相似文献   

5.
沪辰 《老年教育》2014,(2):16-17
“文革”时期的八个样板戏中,《海港》是惟一一部反映工人题材的作品。这部戏是如何红遍全国的呢?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京剧"样板戏"的旋律、调性、音乐织体分析多样的旋律发展手法的应用对京剧"样板戏"的乐队编制及配乐部分进行了浅析,并对京剧"样板戏"中东西方文化的撞击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文化大革命中风靡一时的“样板戏”是寄托文革“乌托邦”文艺理想的一种特殊的文艺样式,是文革中被国家文化机构一手扶植起来的一批“样板”文艺作品。这批作品虽然出现在文革时期,但它与17年期间的现代戏剧改革运动有直接的联系,是“戏改”中产生的一批现代戏被修改加工而来的产物。“样板戏”与未被改编的现代戏相比仅仅是理念化、政治化的程度不同,其为政治服务的“工具”属性的本质相同。  相似文献   

8.
历史与政治的选择--试谈样板戏的产生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革命样板戏是戏曲革命化、现代化的产物,也是特定社会历史政治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存在有着非常特殊复杂的历史语境,这其中包括20世纪中国戏剧发展的内在逻辑,建国后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环境。样板戏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历来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  相似文献   

9.
革命“样板戏”将是人类文学史与精神史永不过时的话题。近十年来(1996-2006)学界关于它的研究视野、思路与深度进一步有所拓展。研究对象集中在文本、剧场与电影。研究路向主要包括创作思路、观众研究、艺术分析、思想主题、语言风格、人物形象、叙事模式等方面。对“样板戏”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对得失进行评价、对未来走向进行预估,有利于建立新的研究基点与平台。  相似文献   

10.
“文革”是中国历史上很多人不愿正视的一页。对于“文革文学”,特别是最具代表性的“样板戏”,长期以来,尽管有人强烈地呼吁要进行抢救研究,但研究的选题还是极少涉及这一领域,而且真正响应又做出实绩来的则更为缺乏,更毋论从语言学角度切人的研究了。祝克懿博士的《语言学视野中的“样板戏”》(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以下简称《视野》)则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正如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李熙宗教授为该书所作的序中所言:“我虽不敢断言这是我国‘文革文学’语言研究的第一部专著,但至少是这类研究中最早的专著之一;而在‘文革文学’语言和文学的交叉结合研究上则是一部开先河之作。”  相似文献   

11.
"三突出"是"文革"时期在总结样板戏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极"左"的文艺创作理论。它的提出和形成与江青密切相关。其主要内容是:文艺作品塑造工农兵英雄人物是阶级斗争的需要;文艺作品要塑造高大完美的工农兵英雄形象;文艺作品不仅要描写工农兵英雄人物,而且要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关于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一理论强调:应围绕阶级斗争的主线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其他人物的描写和刻画,都要为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服务;调动各种艺术手段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一理论完全把文艺创作当成了阶级斗争的工具,实际上宣传了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对"文革"时期的文艺创作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京剧“样板戏”,这一曾经风靡全国的“特殊”剧种,很久以来都被认为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时代产物”。撇开其政治因素不说,它不仅承载了我国许多优秀音乐工作者的梦想与希望,而且在京剧发展史上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样板戏”的音乐改革历来受到相关学者的关注。其在创作思维、声腔结构、伴奏配器,主题音乐等方面与传统京剧有着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本从两个方面论述“样板戏”。一方面从社会化体制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锲入,梳理“样板戏”的形成过程,以说明一体化的社会化机制导致某种类型的艺作品成为霸权话语的“样板”,进而垄断化领域的化现象;同时,还从一体化的化体制与体制化的知识分子关系上,反思体制化知识分子的异化现象。另一方面,运用结构主义叙述学的原理,将七部革命历史题材的“样板戏”分为三种类型--拯救型、成长型和殉道型;并从主要角色与情节功能的具体分析中寻找类型形式与意义的关联,以辨析主流意识形态与学艺术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一、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新课改强劲东风吹拂下.农村学校也陆续投入了校本教研浪潮之中,演绎出了一幕幕风采各异的校本教研“样板戏”,但这些活生生的样板中也难免出现一些良莠不齐的状况.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一、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新课改强劲东风吹拂下.农村学校也陆续投入了校本教研浪潮之中,演绎出了一幕幕风采各异的校本教研“样板戏”,但这些活生生的样板中也难免出现一些良莠不齐的状况.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得知祝克懿的《语言学视野中的“样板戏”》已由河南大学出版社作为“艺风云书系”丛书中的一种出版,颇为高兴。这不仅因为作的这部由“话题敏感”而已“搁置”多年的书稿终于能够问世了,而更为重要的是由此让人感受到了一种令人欣慰的气息,这就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因其艰巨性和复杂性,是个坐冷板凳的研究项目”的“革学”也已开始被放在了一个其应有的位置上而能被学界所审视和重视。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样板戏”的文本为对象,分析“样板戏”的出现及发展过程,深入剖解“样板戏”人物表与“三突出”原则之间的重合,梳理出“正面人物——英雄人物——主要英雄人物”人物形象塑造的序列,在“歌颂”与“损害”中探寻样板戏文本人物的深刻内涵以及从人物设置上折射出的主流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8.
新文艺,神州汇演样板戏。样板戏,万众高歌,群魔低泣。  相似文献   

19.
"样板戏"作为"文革"特殊历史环境下的文艺产物,产生距今已四十余年。"样板戏"的突出特征是塑造了一大批典型的女性英雄形象。从历史角度看",样板戏"女性形象数量众多出于江青的政治野心;从政治角度看,女性群象的出现成为了响应政府"男女平等"号召的工具;从社会角度看,主流媒介"炮轰式"的报道是导致"样板戏"女性群像形成的重要原因;从文化角度看,"样板戏"中女性众多是文艺创作受官方文学话语"钳制"的后果。  相似文献   

20.
王荧 《学周刊C版》2011,(3):204-204
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文艺战线上的一种特殊文艺样式,是以江青为代表的一伙人把当时一批文艺作品看做是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代表所赐的封号.对于样板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样板戏是文化中的糟粕,应全盘否定;有人认为样板戏也有它特有的艺术魅力,并有较深远的影响.作为现代人应以平常心,用辩证的眼光较为客观地"看"样板戏,吸取其精华,别除其糟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