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采用文献学、目录学及学科史研究等方法,揭示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地阅读学界的代表性学者及代表性著述的学理内涵,回顾了我国从1982年呼吁建立“阅读学”学科,到1999年“汉文阅读学”学科框架的基本建立过程,凸现了阅读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参与全民阅读及书香中国社会实践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萧天石先生主编的《中国子学名著集成》一书,由台湾“中国子学名著集成编修基金会”于1978年12月影印发行。这部子学丛书的编纂,肇始于1974年萧天石先生的《新编中国子学名著集成刍议》,1976年7月组成以黄杰为董事长、林伯寿为常务董事的“中国子学名著集成编修基金会”;以杨亮功、黄杰、林伯寿三人为召集委员、萧天石兼总主  相似文献   

3.
试论广播电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我国广播电视工作者一直在酝酿建立广播学、电视学(合称广播电视学)。近几年,这一呼声愈来愈强烈。1986年10月成立的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满足了广播电视工作者的要求,在其《章程》中,把“开展广播电视的学术研究,促进中国广播学、电视学的建设和发展”列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要把广播电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建立起来,首先应回答这样几个问题:广播电  相似文献   

4.
2012年教育部学科专业新目录正式确立了“广播电视学”的学科地位,这也引发了我们对学科内涵、知识体系及科学共同体的思考.从认识论角度看,广播电视学属于软应用学科;从社会学角度看,广播电视学目前属于分散型学科;从学科独立的条件看,广播电视学是一门应然学科.鉴于这种学科属性,应从学科交叉的视野出发,进行学科间的交流,以建构广播电视学的知识体系和外在社会建制.  相似文献   

5.
(一) 自从1980年黄恩祝先生发表《读者学浅说》一文(下称《浅说》),首次提出“读者学”这一学科概念以来,读者学已获得长足的发展,有关读者学的研究文章明显增多。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全国  相似文献   

6.
1992年1月4日唐弢病逝,报导中称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杂文和散文作家,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和鲁迅研究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其实,唐弢同志还应是“现代版本学”的奠基人,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他“开创了版本学的新天地”。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人们把版本  相似文献   

7.
一个人从出生到告别人世,都离不开衣、食、住、行.“民以食为天”,但是,“衣”却放在“食”的前面.为什么?按照我的理解,古人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天下治”后,“食”的问题当然可以得到解决.所以“衣”在“食”前,是有一定道理的.沈从文先生写了一部《中国服饰史》,对中国自古以来的服饰变迁作了开创性的论述.1995年,黄能馥、陈娟娟也出版了一部《中国服装史》.  相似文献   

8.
李菲 《文化遗产》2008,(3):154-156
2008年4月4日至7日,“中国高校首届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在重庆文理学院红河校区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山大学康保成教授、宋俊华教授、中央美术学院李军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徐艺乙教授、四川大学徐新建教授和重庆文理学院牟延林教授等学者共同发起,由“中国高校文化遗产论坛”与重庆市文化与广播电视局、重庆文理学院联合主办,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重庆文理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联合承办。国家教育部、文化部以及重庆市政府等各级相关领导出席大会开幕式并作重要讲话。本次会议是中国“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历程中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节点,在本领域若干前沿性重大问题上均取得了较大的推进。一、“文化遗产学时代”:走进?回归?中央美术学院李军教授在大会首场主题报告《走进文化遗产学时代——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对象与方法》中指出,文化遗产在经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具有以多样化选择对抗全球化单一面貌的特殊价值。“走进文化遗产学时代”的提出旨在呼吁学者们立足于跨学科交叉平台之上,建构中国的“文学遗产学”学科。根据会议的整体筹划,李军教授的开场引言以某种具有煽动性的表述方式准确传达出当前中国高校“文学遗产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也从...  相似文献   

9.
词学的文化追求──阅读《中国词学大辞典》徐枫早在30年代中期,词学大师夏承焘先生就曾计划写一部“为词学总结”的《词学考》,因抗战爆发而被迫放弃;60年代,又欲请人编写《唐宋词辞典》,亦因动乱骤起而未果。许多年来,夏先生无时不在惦念此事,但直至先生于1...  相似文献   

10.
王宏钧先生主编的《中国博博馆学基础》(以下简称《基础》)面世了。比起1983年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博物馆学概论》,它是大大地前进一步了,例子可以举出很多来。比如“藏品”、“陈列”、“观众”这样的篇章题目,就明显地比“保管工作”、  相似文献   

11.
“新闻是否有学”?从20世纪初中国新闻学成立伊始,这就是一个困扰着新闻学者的重要问题。本论文以“新闻有学无学”的论争为切入点,考察20世纪初中国新闻学科建构的知识基础,发现“科学”在其中扮演了合法知识的裁定者与学科身份的赋予者角色,而这双重角色皆根源于“科学”能够为知识、学科提供合法性与合理性保障。本论文从学科思想史的角度对此学科根据或前提进行挖掘分析,反思科学话语之外的人文话语在新闻学科体系中被边缘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13年,成就了诸多当代中国特色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也衍生出众多新兴学科和研究领域.本文立足于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思想体系建构与发展的尺度,以学术自觉与学术自信为统领,以建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与中国话语的新闻传播学科范式为旨归,擘肌分理“延安新闻学”的缘起逻辑与具体内涵,并尝试对其价值意蕴作基本疏理.  相似文献   

13.
“临终关怀学”分类小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临终关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存在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我国临终关怀学的研究近年来有很大发展,有关论文、专著不断涌现。为使该学科在《中图法》中有所反映,笔者分析有四种方案可供选择:(1)在“R47护理学”下增加类目注释。(2)利用空号“R575”设置“临终关怀学”。(3)利用空号“R48”设置“临终关怀学”。(4)用“R4-05”类分该类文献。从学科发展考虑,笔者认为宜采用第三种方案。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年逾八旬的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朱家 先生的文集──《故宫退食录》,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北京出版社1999年2月出版。全书共68万字,分上、下两册,收录了作者117篇文章,内容涉及书法、绘画、碑帖、珐琅彩瓷器、掐丝珐琅、铜胎画珐琅、漆器、木器、图书、古砚、古建筑、明清室内装修陈设、园林、明清历史、清代宫廷史、戏曲史、语言、饮食诸方面,多为作者自1945年到故宫博物院工作以来,于“退食之暇”写就的随笔性文章,反映了作者多方面的才华与造诣,对研究明清历史、文博、艺术…  相似文献   

15.
在世界上,无线电广播和电视已相继问世了80多年和50多载;在中国,它们也已先后有了60多年和30多载的历史。然而,在国外,广播电视学尚未从大众传播学中完全独立出来;在国内,广播电视长期以来无“学”可言。令人欣喜的是,随着祖国广播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国广播电视学终于应运而生了!读罢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地论述广播电视的专著《中国广播电视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我们清晰地辨识出了中国广播电视学开始形成的鲜明标志。一、确定了独特的研究对象每一门学科,都应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以作为研究的目标。而研究对象的确  相似文献   

16.
1991年7月,湖南广播电视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何立库先生在首届全国广播电视报理论研讨会上发出“努力探索创立中国的广播电视报学”的呼吁,如一石击水,荡起串串涟漪;6年后,他又在全国省级广播电视报社长、总编辑论文集《广播电视报论》。后记”中再度提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广播电视报学已水到渠成.”我们佩服立庠先生的眼光和胆识,他的首倡之功定使同仁鼓舞.当然,也应预料,此观点抛出后,一定会引起两种不同的意见:其一是反对,认为创建广播电视报学尚不成气侯;其二是赞成,觉得创建广播电视报学条件已经具备.笔者持赞成和肯定…  相似文献   

17.
编辑出版学是由编辑出版行业生发而来的学科,回归到这一原点才能很好地回答“编辑的概念”、“孔子是编辑家吗”、“编辑学与出版学的关系如何”等争议已久的理论问题.编辑出版学应该在传播学的框架下开展理论研究,借用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开展问题研究,伴随行业发展开展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18.
广州美术学院尹定邦教授的新著《设计学概论》 ,作为他所主编的“设计学丛书”首批书目的一种 ,目前已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推出。《设计学概论》包括导论、设计的多重特征、设计源流(中国部分、西方部分)、设计的类型、设计师、设计批评共七章。该书首先讨论了设计学的研究范畴与研究现状 ,将设计学界定为一种既有自然科学特征 ,又有人文科学色彩的综合性学科 ,并试图搭起融汇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学科框架。在学科体系上 ,以美术学研究的基本层面为参照 ,以设计史、设计理论和设计批评为设计学的三个专业分支 ,进而绍述其各自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在博物馆界依然就博物馆学的学科生存权争论不休的时刻,提出“讲解学”的概念并试图自圆其说,其不合时宜是显而易见的。之所以斗胆托出这种设想,完全是基于对博物馆实践,特别是讲解工作实践的沉重的责任感与紧迫心理。正如苏东海先生所言:“我国有一支强大的专业讲解队伍,许多老讲解员是重视业务研究的,创造了许多成功  相似文献   

20.
董每戡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戏曲研究学者、戏剧活动家、戏剧作家和戏剧导演。他的中国戏剧学术研究在“以演剧为核心的舞台观”这一思想统摄下,构建起自己独有的“剧史体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因此,对董每戡的剧学思想和实践进行深入研究,把握其剧学特征,准确评估其剧学贡献和影响,是进行董每戡剧学个案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论定董每戡在20世纪中国戏剧研究史上重要地位的主要依据。同时,通过对董每戡剧学进行个案研究,来反思20世纪中国戏剧学研究路径及整体价值,并对当下戏剧学研究具有一定启示意义,即促使我们对20世纪戏剧学进行拓展学人个案研究、加强整体研究以及戏剧史的多元化书写,以期更好地助力于20世纪中国戏剧学的整体性建构以及当下戏剧学的深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