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媒体向数字新媒体迁移的“跨媒介性”叙事问题,成为媒介融合语境下电视媒体跨媒介叙事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了电视沉浸综艺节目《诗画中国》的跨媒介叙事文本类型、叙事模式及受众/用户叙事沉浸体验的具体表征与叙事模式。研究发现,电视沉浸综艺节目的“回旋跨层”叙事模式与具有无限衍义“开放—自生式”的数字叙事模式影响着媒介融合文化的表达与建构。在由“模拟”到“数字”的“跨媒介”过程中,从文本到叙事,再到文化属性与传播形态,原有的传统媒体文本特质被改写。跨媒介叙事不仅革新了电视媒体的视听传播范式,还催生了新的“个体叙事—社会认同”的数字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2.
"美丽制造"与媒介的女性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霞 《当代传播》2004,(2):87-89
“人造美女“是2003年的一个热门话题,媒体的报道沸沸扬扬,通过对此的读解.可以透视出媒介的女性观实质上是一种商业化的女性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媒介认同“美“对人视觉的冲击;媒介的社会性别意识也是男性文化主导下的社会性别差异意识;媒介中的女性以时尚和魅惑为主色,女性意识在媒介传播活动中仍然处于缺席状态.  相似文献   

3.
"传播创造并维系社会".当下,人们已经进入深度的媒介化社会,一切社会关系都被披上了浓浓的媒介色彩.人类的工作、生活等一切互动不仅是以媒体为工具而且受媒体所支配.在"Z世代"社会关系当中,人们传播、接受信息的方式、渠道被无限扩容,网络司法拍卖的信息流则显得过于窄小.江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探索构建了以"电视+移动直播平台+...  相似文献   

4.
罗奕  梁煖 《传媒》2016,(24):57-59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大众传媒在建构认同方面的功能无比强大,现代人依赖媒介取得认同,媒体形式或媒体内容所产生的媒体力量制造了人们的社会认同——这是媒体最具威力的重要效果.笔者以泰国华文媒体作为切入点,选取泰国两家华文报纸微信公众号的新闻推送,对其新闻来源、报道角度、如何塑造中国国家形象、传承中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分析,探讨其在当地建构"中国形象"认同的做法与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后互联网时代,媒体不但是信息传播的媒介,而且是产业链重组以及社会生态重构的中介;不但是信息传播的平台,而且是社会应用的平台.主要表现在:其一,作为关系的中介:从信息生产到关系生产;其二,作为智能的中介:从信息社会到智能社会;其三,作为创业的中介:从信息平台到创业平台.对于媒体组织而言,从媒介到中介的转型,就是要适应后互联网时代的变化而做好布局,以实现“跳出出版做出版,超越媒介看媒介”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6.
2020年11月3日,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被中央列入“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无疑,媒介融合将成为未来媒体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自1999年媒介融合这一概念被引入中国以来,媒介融合经历了哪些传播实践?媒介融合研究了哪些内容?未来媒介融合将走向何方?这些都需要现实解题.文章通过对2000年至2020年CNKI期刊库相关文献的分析,梳理出中国媒介融合研究20年的语境变迁:媒介融合研究经历了从全媒体到融媒体到全媒体(“四全媒体”)的概念变迁;经历了研究者从单一到多元、研究学科从单学科到跨学科的主体变迁;经历了从市场竞合启动的媒体流程再造到融入国家治理体系的内容变迁.随着媒介融合被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形成中央、省、市、县的全局纵深网络,未来媒介融合研究要强化先导式、引领性、系统性理论建构研究,形成中国学派,从而更好地指导中国媒介实践并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7.
有什么样的媒介,就有什么样的新闻言论生态.前互联网时代的媒体是神圣的,言论便是“报纸上的宝塔尖”;互联网时代,网络是工具、载体,新闻言论无处不在,人们相信围观可以改变世界;“互联网+”时代,媒介即生活,新闻言论的分享价值决定着一切,人们在分享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由此建构着这个时代独有的言论生态.  相似文献   

8.
媒体公信力是指受众对媒体的认可与信任,是媒体影响力的最终表现。核心价值观是微媒体公信力的基础,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是提升微媒体公信力的根本。由于媒体之间不断竞争与融合,微媒体只有以核心价值观为基础,以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为根本,才能在媒体价值观念上实现全面提升,才能从本质上提高公信力,发挥导向作用,增强传播效果与影响力,在媒介竞争融合过程中获得生存优势,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9.
媒体在对事实进行报道时都有选择性,与真实现实并不完全等同,这就构成了媒体的虚拟现实。而鉴于其在实现社会文化认同上的重要作用,大众媒介构建出来的虚拟现实与真实现实间的差异就会影响整个社会文化的认同。本文从文化角度入手,探讨大众传媒在实现社会文化差异性认同领域所起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和传播生态发生变化的背景下,社会舆论调控机制失效、政治权威认同性整合效果减弱、价值观多元化的冲击、社会舆论场复杂化等导致社会认同性整合环境发生变革.为此,主流媒体应该具有社会担当,成为现代社会"粘合"的工具.主流媒体可以通过主动介入公共事件、找好国家主张与公众利益的"结合点"、策划媒介活动建立"想象共同体"等方式,提高社会共识度,促进社会认同性整合.  相似文献   

11.
刘丹凌 《今传媒》2016,(6):37-37
“媒介是一种特殊的启发性思维的制度”,克劳斯·布鲁恩·延森的表述意在强调媒介作为社会和文化的“基础的构成单位”,在他那里,媒介被置于至关重要的位置,发挥着构成社会、文化存在的本体性作用。过去,我们把媒介视为“数量有限的生产/发行源头向外辐射的产物”,视为社会和文化的建构的结果;现在,技术革新和全球媒体的发展使“什么是媒介”重新成为问题,媒介文化成为一个正在展开的世界,这意味着不仅是社会和文化塑造媒介,媒介也反向塑造着社会与文化,这并不是一种线性的、对等的建构关系,媒体的普遍化趋势无限放大了媒体的意义。因此,“媒介视角”成为一种普泛的社会考察框架,不仅存在于对媒介、媒介产品、媒介现象的考察当中,亦存在于对文化及社会发展的探析当中。媒介在这里被普遍化为一种思维、一种结构、一种构成性基础,最终,从文化价值体系中脱颖而出。本期“媒介批评”栏目立足于大众媒介本身的发展变化及当今媒介文化语境,通过对当今传媒现象的研判,有望促进网络文化建设、推动媒介融合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罗小东 《青年记者》2016,(24):95-96
信息对社会的影响基于受众对信息的解读,而受众对信息的解读能力基于受众的媒介素养.国家起源于国民对国家的认同,国家的稳定源自国民对国家的认同.本文从媒介素养层面和国家认同层面,以南疆全面实行高中阶段免费教育政策信息的传播为例,探讨南疆教育政策信息的传播对新疆社会稳定的影响. 基于媒介素养层面的影响分析 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把媒介素养界定为: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其中,对媒介信息的评估与判断是媒介素养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中国网民社会意识调查数据,考察了不同属性媒介对青少年国家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青少年最常接触的媒介是以微博和网络社区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但对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官方传统媒体最为信任;传统官方媒体接触对其国家认同有正向促进作用,海外媒体的接触对其国家认同有显著负向影响,这些发现在媒介信任对国家认同的影响中也得到进一步证实,具有稳健性。结果验证了一个核心论述: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是媒介建构和社会建构的结果,不同属性媒介会对其产生不同的建构作用。本研究证明了官方媒体报道和宣传思想教育在塑造青少年国家认同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海外媒体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渗透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4.
梁波 《视听界》2013,(5):27-29
苹果、乐视等新媒体产业进军电视业,开发智能电视。在互联网技术进入电视产业的今天,电视正经历着从电子媒介到网络终端、从家庭聚会到私人媒体中心、从家用电器到奢侈品、从线性单向传播到随心互动服务、从有形物质载体到无限内容平台的变革。  相似文献   

15.
陈邦武 《编辑之友》2016,(12):43-46
社会化媒体开创了群体传播时代,可以从信息空间、关系空间、情感空间等进行多维聚合,从而促进传播模式创新,即从名气到人气的转型.其主要表现是:其一,在主体上,从受众到合众;其二,在内容上,从信息到全息;其三,在方式上,从硬广到软广;其四,在效果上,从认知到认同.借助于人气进行传播,媒体组织不但可以实现全民传播,而且可以实现全民红利.  相似文献   

16.
蔡月亮 《青年记者》2021,(22):22-23
智能媒介终端的使用带来了主体的"形变",媒介使用从"多中心"走向"再中心化",与阅听主体深度连接,使得主流媒体进入个体的物质空间,实现精神空间的融通;嵌入主体的社会空间,强化文化认同,提高融媒体产品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马晓静 《今传媒》2016,(3):14-15
新媒体从产生到发展再到被广泛传播使用,已经与当下社会建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诞生的同时,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也深深影响着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形成与培养.可以说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形成与新媒体的特点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会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造成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而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关系到我们现代整个社会的媒体素质和新媒体环境的建设问题.因此,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的培养任重道远,需要法律、媒体人、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8.
政策认同是由政策认知、政策情感、政策预期和政策评价等构成的复杂心理集合表现。论文基于两个假设:第一、不同媒体促成公众政策认同的效果有明显的区别;第二、媒介对政策认同的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笔者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开展研究,认为不同媒体对于公众认同政策的影响是不同的,而且有很明显的区别;公众在政策认知、政策预期和政策情感方面差距不大,而政策评价的差距比较明显;媒介在受众心目中的形象如何也影响到他们对公共政策的认同。针对这些结论,本文提出了大众传媒推动公共政策认同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从地缘关系与大众媒介作用出发,以福建长汀为研究区,结合调查问卷与网络爬虫两种方法,以文化认同度与文化参与度为评价指标,对本地人、非本地人、大众媒介受众三类群体的文化认同内容差异与文化认同接纳、认可程度差异进行探讨。研究发现本地人与非本地人文化认同差异不大,而大众媒体受众与其它两类群体的文化认同差异较大;虽然社会是文化认同的影响因素,但它不一定是关键因素;大众媒体受众对具有实用性的器物文化较为认可,而对更深层次的精神文化较为漠视。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中国社会变革的现实发展,在理论上将国家认同概念化为民族主义、世界主义、地方主义三维度,运用2009年上海城市居民问卷调查数据(n=1421),力图从经验研究层面阐述并检验媒介使用、社会凝聚力和国家认同之间的理论关系.研究表明,媒介使用行为与公众对社会凝聚力的主观感知和国家认同的不同维度会在一定层面上发生互动,尤其在建构本地认同上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公众对社会凝聚力离心趋势的感知会对其民族主义认同和城市共同体的情感依附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国家认同作为社会凝聚力的动力机制和实践目标,与大众媒介着力建构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向心力则有着积极的正向的预测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