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一次全国性小学阅读课堂教学大赛中,有一位老师在执教《歌唱二小放牛郎》三、四小节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看看图,二小害怕吗?那个鬼子从口袋里拿出手表会怎么说?想一想。然后学着鬼子说说。学生们兴趣盎然.纷纷学着电影电视里鬼子说话的味儿说起来。教师又指名学生站起来说说,让其他学生评价他们说得像不像;接着老师又问:二小会上他的当吗?这两个鬼子会怎么说?又让学生学着鬼子那恶狠狠的口吻说说……  相似文献   

2.
赵阳阳  吴伟 《物理教师》2009,30(6):50-51
获得诺贝尔奖是国际上许多科学家梦寐以求的.至今科学史上获得诺贝尔奖次数最多的家庭乃是居里家族,一家4口人获得三次诺贝尔奖,即一次物理学奖,两次化学奖,可谓诺贝尔奖“专业户”,同时他们多次获奖的经历对我们的物理教学也具有重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路新民 《开放教育研究》2005,11(6):F0003-F0003
什么时候国人把外国人称呼“鬼子”的我无意考证,印象中“鬼子”一词是对侵略者的一种贬称。可能是我们现在国务强大的缘故,就如同上海人把所有的外乡人统称为“乡巴佬”一样把所有的异类人种统统贬称“鬼子”,这是要不得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和日本是近邻,当中隔着黄海。在明朝和清朝时期,许多日本海盗,乘船在中国沿海登陆,骚扰江苏、浙江、福建一带的居民。我国古代称日本为“倭”,所以称这些海盗为“倭寇”。到近代,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在中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中国人对日本侵略军深恶痛绝,把他们比作魔鬼,称他们为“鬼子”。  相似文献   

5.
《良师》2011,(4):54-55
上课半个多月以后,来了个插班生,而且是德国人——西德人。我禁不住开玩笑说:“啊,来了个德国鬼子。”  相似文献   

6.
张锐 《教师博览》2002,(3):27-27
前几天看电视时四岁的孩子问我:“爸爸,鬼子是什么?”面对纯真的孩子,我不知道用什么字眼来描述。战争和侵略毕竟离他们太远了,理解不了这一点没有谁会感到奇怪。但是一位学生的问题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老师,如果日本鬼子没有被赶出大连,大连肯定会比现在建设得更好,是吗?”还没有等到我回答,他又加上了一句:“我想肯定是的。”面对他那张单纯和天真的脸我不知道如何来描  相似文献   

7.
方军 《神州学人》2001,(2):45-46
(一) 在日本的中国人记者段跃中先生在北京秋高气爽的季节中来访,他借着秋天明媚的阳光一再邀请我写点什么,理由是很多留学生已经写了什么,给人一个“收获季节必须要搞点什么”的印象。 尽管很多留学生踌躇满志地写了自己,而我却一点儿也不想写我自己。如果非要我写的话,我只能写几个单词:洗盘子、拆房子、背石头、送外卖加上一个受欺负。这几个单词,就是在日本国留学生涯中留给我的印象。 我一点儿不想回忆在日本的生活。 我一点儿不适合在日本生存下去。 我记忆中最深刻的影北海道的寒冷、孤独和无奈。交完学费,我已买不起灯油…  相似文献   

8.
"鬼子进村扫荡咯!"你可别以为这是哪个关于抗日战争的影片上映了,这叫声可是真真切切地从我们班的教室里传来的。  相似文献   

9.
<正>400年前即明清以来,日本海盗经常烧杀抢掠,侵扰我国沿海各地。当时人们称日本海盗为"倭寇",是因为他们长得矮小丑陋,行为实比盗匪有过之而无不及,故予此名之。可到了近代,人们却将日本侵略者称为"鬼子",何也?话说中日甲午海战前夕,清廷委派一位大臣出使日本。当时日本不但要在世人面前炫耀武力,还妄想在文化上玷污中国。当记者聚齐之时,日方突然提了一个风马牛不  相似文献   

10.
我的老家在东北。小时候,参加过抗战的祖父总是喜欢对我说:"鬼子当中也有‘人’!"是的,伊田助男就是鬼子当中的一个"人",一个大写的人。  相似文献   

11.
1941年,日寇在山东省栖霞县城南的二十里铺村筑起了一座三层楼高的大碉堡。这碉堡直径15米,高15米,墙厚1.7米,碉堡周围还挖了6米宽、4米深的壕沟,沿着壕沟挂了几十盏马灯,通宵不熄。碉堡出入口架设了吊桥,平时高高吊起,只有鬼子、汉奸出入时才把吊桥放下来。  相似文献   

12.
“高考钉子户”、“中国第一铁脑壳”、“现代范进”、“考霸”……去年高考成绩公布后,四川成都时年45岁的梁实一时成了各大媒体热炒的人物。据报道,他曾15次参加高考,但可惜的是2011年高考他又一次咀嚼失败的滋味:352分!距四川省理科三本录取分数线还差64分。听到自己的成绩后,梁实猛拍自己脑袋:“叫你翻到书就了然,闭起书...  相似文献   

13.
宫陈 《幼儿教育》2003,(2):25-25
下课了,孩子们像往常一样,上完厕所便在活动室里自由活动。而我则照例到卫生间检查水龙头有没有关好。进卫生间一看可把我给气坏了。不知谁把沙包扔进了小便池,那可都是家长和老师辛辛苦苦一针一线做出来的。我怒气冲冲地回到活动室里质问是谁干的,立刻,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是宏波……”于是,我把宏波“请”到了我的身边,可谁知不管我怎么“拷问”,他就是不承认,而孩子们的一再指认倒让我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到底是怎么回事?会不会因为老师平时经常批评宏波,让小朋友认为做坏事  相似文献   

14.
<正> 据了解,一些企业经常听到职工抱怨长期得不到学习提高的机会,可另一方面有的企业却出现一批“学习专业户”。文化培训班有他,政治培训班有他,技术培训班还有他。对此,不少职工颇有意见。一批需要学或想学习者上不了学,而不需要学或不想学习者竟一次次地被送去参加各种学习或培训,企业有限的职工教育经费,大多花在少数“学习专业户”身上,学习效益却甚微。出现这种现象,原因何在?  相似文献   

15.
夕阳 《师道》2004,(6):17-17
面对星星火炬旗,戴上鲜艳的红领巾,这恐怕是每一个初入校门的小学生的渴望。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女儿终于实现了她的梦想。然而,随着夏天的来临,望着女儿胸前飘扬的红领巾,我不禁愁上心头,替她着急起来。也许是为人父母的不够称职,女儿打小就落下了爱长痱子的毛病。每到暑季,“野  相似文献   

16.
“鬼子”进村一说源于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进村扫荡。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日本及其许多国家的投资者来我国投资建厂,有些人就将其戏称为“鬼子又进村了”。我父母所在的工厂——建设机床厂是一个百年老厂,有一部分老工人是经过了抗日战争的。由于这一历史原因,他们对日本人没有好感,当他们听说工厂要与日本雅马哈株式会社合资办厂,也称其为“鬼子又进村了”。  相似文献   

17.
上学前的时光在记忆中总是无边的快乐,虽然也少不了妈妈的棍棒的惩罚。我去掏鸟窝、偷苹果、下河洗澡,与小伙伴们一起偷妈妈的钱买冰棍。每每淘气回来我都会高卷裤腿腰间挂着袜子,轻轻地从院门下爬回家。此时,妈妈会拿着木棍堵在我面前,我要么是被罚挨饿,要么是被罚跪搓衣板。虽然我的淘气让妈妈手足无措,但我有让妈妈感到自豪的地方:我背得滚瓜烂熟的唐诗,总会给她挣来不少的面子,而我机灵可爱的长相也能带来不少的赞誉。所以,尽管我是个让所有大人都头疼的小不点,但妈妈还是给了我很大的自由。我很小就知道妈妈一直为我的聪明自豪。现在,…  相似文献   

18.
刀劈鬼子     
  相似文献   

19.
《世说新语·方正》第18条,陆机怒骂卢志“鬼子敢尔”,此事先见于《郭子》,但《郭子》的记载并无“鬼子敢尔”一语。刘孝标注《世说新语》引“卢充幽婚”传闻释“鬼子”一词的来历,然而从“幽婚”到“鬼子”一语,其中的褒贬明显不同。“鬼子”一词带有强烈的贬义,与“幽婚”传闻对卢氏家族态度迥异,说明“幽婚”传闻不足以释“鬼子”一词之来历。与道教的关联使卢氏家族与鬼神之说产生联系,卢循的失败又使卢氏在南朝地位下降,影响了《世说新语》对卢志的书写。在众多传闻中,《世说新语》作者选择了“鬼子”一语,说明创作者通过细节表明感情态度的特点。此外,不同时期文献对“幽婚”传闻的不同态度,正反映出家族地位的变化对家族先人评价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近日上网,看到网上的这篇文章,深为震撼。“自学考试,又重新点燃了我濒临熄灭的斗志”,“我又抬起头,义无反顾地走进了自学考试的行列”,“孜孜不倦,汲汲以求”,“为能到梦中的地方去,再苦再累我也不后悔”,用“到计时”的办法,“去迎接那灿烂的金秋”……这篇文章不长,却道出了广大自考生无悔的追求;这篇文章语言虽然很朴素,却能唤起我们对广大自考生的崇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