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巧求平均数     
[题目]有三个数,甲数和乙数的平均数是81,甲数和丙数的平均数是85,乙数和丙数的平均数是86,甲、乙、丙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相似文献   

2.
求平均数     
又到做数学题的时间了。请看下图。这所学校很不错哦。给孩子们设立了很多俱乐部.每个俱乐部的成员都不少呢。看懂图后,回答下面这个数学问题吧。  相似文献   

3.
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执教的统计中的平均数(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内容)。课尾构思巧妙,匠心独具,仔细拜阅,并有所思。(课尾)师:这节课同学们学得很好,如果请你当评委,你会给吴老师这节课  相似文献   

4.
历年来,学生对求平均数的计算都非常头痛,认为计算麻烦.下面我把自己的一点想法告诉大家,希望同学们能掌握好求平均数的技巧,不要让求平均数再成为你的负担.  相似文献   

5.
谈谈平均数     
偶然拜读《小学教学》(数学版)2008年第3期李京彩老师的文章《从“如何找1/2和1/3之间的分数”谈起》,同学们的精彩表现令人啧啧称赞。文章中介绍.同学们已经找到了不少答案  相似文献   

6.
陈力 《云南教育》2008,(7):66-67
教学片段一:体验平均数的含义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讨论,认为用平均数来比较哪个队的实力强一些比较公平。那什么是平均数呢?  相似文献   

7.
英才学校举行数学选拔赛,五(1)班共有9名同学参加.不巧的是,试卷刚发下来没有两分钟,徐海就脸色煞白,浑身冒汗.老师赶紧把他送到了医院.过了几天,考试成绩出来了,除徐海只得了2分外,其余八名同学的得分分别是:75分、77分、78分、80分、82分、84分、85分、85分.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的: 1.初步建立平均数的基本思想(即统计的初步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求平均数的解题规律: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9.
“求平均数”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将这一内容分别安排在四五两个年级进行教学。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感到:教学“求平均数”时,除了引导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解题思路和求平均数的方法,还应做到“四要”。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P92~94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42页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同学们,课前我了解了你们的身高、体重、年龄等,现在你们想了解老师一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12.
数学课上,李老师求小朋友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统计图(如下图),并求出甲、乙、丙、丁四人的平均体重。  相似文献   

13.
观摩过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的课的一线教师,无不为吴老师的课堂境界的折服。其中最让人流连忘返的是,吴老师与孩子们的对话情境,人文关怀无痕却可寻。仔细品味吴老师名课“求平均数”的课堂实录,笔者以为,吴老师与学生在浓浓的人文的对话语境中,折射的却是教师人格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14.
一天,女儿在数学课上指出了老师讲错的题目,得到了老师的赞赏和同学羡慕的眼光。老师这一次无意的“弱”让女儿乐了好些日子,从此她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更浓了。这引发了笔者的思考:教师无意的“弱”可是千载难逢呀!教师能不能适时地创设这样的机会,适度地向学生示示“弱”?  相似文献   

15.
【课前设想】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特征量,是一种常用的统计量。三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教学,主要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事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教材例题提供了一个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4名男生和5名女生进行套圈比赛,用条形统计图表示了每人套中的个数,要比较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多次的教学实践表明:仅按教材例题的设计,力图一步到位地让学生认识到"由于男、女生人数不同,比较男、女生套中的总个数是不合理的,要求出男、女生  相似文献   

16.
李志胜 《江西教育》2012,(35):42-43
特级教师黄爱华在教"求平均数"一课时,从知识课堂走向智慧课堂,给学生提供了数学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享受成功,收获精彩,提高了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现撷取几个片段与大家共赏。片段一自主尝试引发创新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平均数,怎样求出几个人的平均身高?生:总身高÷总人数=平均身高。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相似文献   

18.
王蓉蓉 《考试周刊》2012,(84):72-73
一、设计思路 过去教学“求平均数”,侧重于求平均数方法的多样和灵活,注重算法的优化,而忽视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我在考虑这节课“教什么”的问题时。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重点教学平均数的意义.其次才是求平均数的方法。按照新大纲,平均数不再归人应用题的范畴。而被列为统计知识的内容,这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应该从统计的角度教学平均数。在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时,我想到了平均数的比较功能,由此我把学生分成人数不等的若干小组,以筷子夹玻璃球这个游戏作为导入环节,为教学提供信息素材,为学生探究新知建立了操作平台。  相似文献   

19.
【片断一】师:(课件出示小强、小林、小刚三个人的头像)他们与张老师比赛投篮。比赛的规则非常简单,时间1分钟,谁投进的个数多,谁就赢。最先出场的是小强,1分钟很快就过去了,小强投进(课件出示)5个。师:你们觉得怎样?生:少了点。师:不止是你们觉得少了点,连小强自己都觉得少了点,于是他拉着我的手,让我再给他两次机会。师:我会不会同意小强的  相似文献   

20.
郭述军 《下一代》2013,(5):31-32
赵生的同桌叫刘一,是个眉清目秀的男生。和赵生比起来,他多了几分女生的特征,说话柔而细,走路轻而慢,所以赵生习惯叫他刘一慢。刘一对这个称呼并不怎么反感,叫他一声,他总会答应。刘一是老师们最喜欢的男生,原因很简单,他的学习成绩好,只要考试,他都是第一名。这让同学们很羡慕,也很嫉妒。尤其是赵生,有时候他感觉那不是嫉妒,而倒像是一种咬牙切齿的痛恨。同样是做一件事情,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