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改的基本取向预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转型——从“关注学科”到“关注人”;从“关注知识”到“关注生命”;从“目中无人”到“以人为本”。这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也是新课改的着眼点和归宿。本文旨在通过“教育形状”的解读,进一步探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如何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生命整体性和主动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2.
走向人文化的教育——新世纪我国教育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条件下,我国的教育要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就必须做到走进生活———建基教育的基础;关注生命———坚持教育的本真;提升精神———实现教育的追求;重塑信仰———恪守教育的灵魂。  相似文献   

3.
向永知 《辽宁教育》2012,(14):19-21
自西方启蒙运动以来,在科学技术和工具理性的影响下,人们被"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所异化。而教育在过去的一个理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也被理性化、抽象化了,一味地追求抽象的科学知识,实用的技能、技巧,忽视了对人的本真存在的价值理性诉求,忽视了人的主体生命层  相似文献   

4.
基于网络时代大学生精神信仰缺失,重塑大学生精神信仰,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提高社会凝聚力都至关重要。重塑大学生信仰体系,需要从道德信仰、文化信仰、政治信仰三方面逐步递进,需要从群体影响和内在激发两方面塑造,从动力、渠道、反馈和有目的引导四方面来建设信仰教育的有效机制,结果可以提高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有效性,引导大学生选择和形成正确的信仰,并内化到行为方式,形成固化的习惯。  相似文献   

5.
所谓“三生教育”,通俗地理解即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使受教育者形成符合一定时代要求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过程。在幼儿园进行“三生教育”,可以让幼儿关注生命,热爱生命,珍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可以引导幼儿珍惜生活,身心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创办于1992年的海门市东洲小学从办学之日起,就以“追求卓越”为学校精神,以“让我们的教育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全面而具个性的发展”为教育理念,致力于建设有文化有智慧有信念的“新生活学校”。“新生活学校”有一幅美好蓝图:每一个师生热爱阅读;每一个师生热爱运动:每一个师生热爱艺术;每一个师生热爱实践;每一个师生热爱生命。追寻着这样的教育理想,我们在新生活教育的大道上一路前行。  相似文献   

7.
科学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改变了教学的方式、内容、师生关系等,但科学技术给教育发展带来便捷的同时,也造成了人的自我个性的泯灭、精神的物化和信仰的迷失。科学技术对教育"糖衣炮弹"的装备遮蔽了教育的初衷:教育本应培养出具有独立与开放、自由与负有责任的完整的人,人们的生活也应有共同性的基础而彼此相联。教育应通过自我教育、体验以及对话与交往的方式回到教育的初衷,即回归本真的教育、灵魂的陶冶与历史的传承。  相似文献   

8.
以叶澜教授为代表的"新基础教育"试验是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流派之一,他们所倡导的"生命·实践"思想经历了长期实践,已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革新典范,同时成为了世界基础教育发展中的中国式经验。"新基础教育"主导的"人的新形象、转型的学校、主动生命的创生",体现出"生命·实践"学派的变革精神,它深刻地启示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必须在"求变"和"求新"的道路上可持续地前进。  相似文献   

9.
正教育是一种人的养成活动,其关乎人的生命成长和美好人生。作为教育的一种空间形态,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其中,"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构成了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我们在谈及学校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两大主题时,实际上指涉了我们对于教育的美好期许。教育关涉我们的生命,是一种为己之学的活动。我们期待着通过接受学校教育使得自己由一种状态转向'另一种更好的状态,显现出生命的应有气象和本真样态,达至生命的妥帖地安顿而在现实中,有知识而无文化的人的培养,是人们对于教育的一种不满和抱怨为此,对于教育中人的培养问题,无疑需要我们重新回到教育的永恒话题——教育是什么,我们究竞需要什么样的学校教育?同时,随着人们对优质学校教育的现实欲求曰渐提升,回到学校教育自身,思考"什么是好的学校教育","好的学校教育如何可能"则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廖瑜 《今日教育》2005,(9):42-42
在2004年印度洋海啸中,一名叫缇丽的英国10岁小女孩凭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救了100多人的生命,在无数人无法自救失去生命的灾难中,缇丽的壮举不由得引起教育工作者们的深思:我们应该教给孩子什么?  相似文献   

11.
现代教育观念的知识学反思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朝东 《教育研究》2004,25(2):26-32,96
科学知识时代,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充分体现出经验理性(实证知识)的诉求,现代教育理念的正当性就是得自这种实证主义知识论的论证。建立在实证主义知识论基础上的现代社会教育正面临根本困境,教育的危机本质上是实证主义知识观的危机。在一个时代的教育观念中,必须同时具有信仰、理性和知识三个要素,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形成信仰、培养人的理性能力,要通过教育活动培养禀赋自由、尊严、自尊、个性和有创造力的生命个体。  相似文献   

12.
对教育与生活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教育是社会生活的必需,而不是社会体制化的产物。"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价值诉求是以日常生活为依归,力求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并通过对生活疆域的开拓,改造和完善人性。但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了把生活世界理论庸俗化、简单套用生活世界理论解说教育的问题。"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要立足于人的生成性,还教育以生活的本性和充满智慧挑战的特点,关注学生发展的真实需要,通过教育创新,使教育从以往单向的传授知识的模式转换为基于真实情景的交往活动。  相似文献   

13.
针对我国基础美术教育中,长期以来素描教学重要性被贯彻始终,而色彩教学只是作为其附属的现状进行分析、反思,认为应改革传统教学方法,让这两者在基础美术教育中得到同等重视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关于新世纪家长教育观念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长的教育观念由儿童观、目标观、方法观和评价观构成 ,面对新世纪 ,家长教育观念的四个组成部分都应被赋予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教育认识领域的困惑不断地发生,直接影响着教育研究过程和教育学学科建设的进行。由于现实中的一切令人困惑的现象,其缘由往往在悠长的历史之中,因而,要释解许多困惑,回顾和反思教育认识演化的历史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我们认为,人类教育认识经过了"事实化-自觉化-专门化-专业化"的基本历程,伴随着这一历史进程,教育认识的产品有"教育经验-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学"这样一些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16.
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人修道,修人之所以为人之道。在用真情营造的教育中,才会有人性。教师有了信仰的支撑,才会去热爱学生,去主动增长智慧,才会对教育充满热爱,才会自觉地完成自我的终身教育,成为一个清醒的觉悟者,在对众生怀着的大爱与悲悯中奠定一种高贵的气质。  相似文献   

17.
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当前,世界各国课程改革所致力于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张力;平等与高质量之间的张力;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张力,由此形成的主要价值取向包括,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教育民主与教育公平的理念;主体教育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  相似文献   

18.
我国民族教育政策基本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民族教育政策基本理论研究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体系,但还很不完善。应加强民族教育政策的研究,为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加强民族教育政策基础理论的研究,在深入化和精细化方面多做努力,鼓励学术论争;加强民族教育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扩大比较和借鉴的范围,加强双向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神圣性的行为的信仰承诺,教师以对正义、真知的探寻,对精神自由的守护以及对自我和他人成长的理性关注为无条件志向。其存在方式是一种言说/表达。在言说/表达中,希望、可能与未来才会来临、彰显,并获得确保。现代社会解构了这个教师信仰,以自我保全精神使其服从于现实生产——效益之任务,隶属于官僚体系之教育制度。工具主义式的教师训练遂成为第一要务。职业化、专业化、专门化表达了这个工具主义与功利主义的要求,并成为教师教育的迷信。教师成了一个"实干家"/"执行者",其存在方式为"做/实践"。在"做/实践"中,现实任务得以完成,效益得以确保。这一教师转型的现代性后果是,无信仰、无思、无抵制,自我遗忘与制造由此而产生的"恶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