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古代因诗获祸者可谓多矣。然而历来论者都从诗外寻找原因。其实,诗祸与诗本身的特点是有联系的。不妨先看两则诗祸实例。南北朝的谢灵运,是个著名的山水诗人。他在永嘉当太守时,得了一场大病。病愈后登楼赋诗《登池上楼》。诗中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之句。有人说这两句诗毁谤王朝,影射江山  相似文献   

2.
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二句,历来被称为佳句,尤其是第一句,令人喜爱。例如:皎然说它“情在言外”;王国维说此旬“妙处唯在不隔”。这句诗写得确实不错,一般人都认为它好在自然,情景契合,流露出诗人的喜悦之情等。那么,怎样  相似文献   

3.
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灵运的山水诗,和他的人一样,在文学史上颇多争议,论者常常各持己见,针锋相对,很难达到一致的定评。本文仅对其山水诗的艺术特色,提出以下三题来讨论。 一、自然的风格 说到谢灵运山水诗的风格特色,人们常常用他的一句诗来描述:“池塘生春草”(《登池上楼》)。把它的艺术形象和意境概括到理论的高度,用风格论的术语来说明,就是清新,自然。  相似文献   

4.
谢灵运山水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这些典故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把《诗经》、《楚辞》引入诗中侧重于抒情,一类是把《周易》、《老子》、《庄子》引入诗中侧重于说理.世人往往批评谢灵运山水诗“有句无篇”,诗必谈玄说理,有情景割裂之嫌.该文旨在说明谢灵运就是通过这些典故更深入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其诗是情、景、理的融为一体的佳作.  相似文献   

5.
谢春草东晋山水诗人谢灵运因其《登池上楼》一诗中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句,被人称为“谢春草”。郑鹧鸪唐代诗人郑谷在《鹧鸪诗》一诗中有“雨昏青草湖滨过,花落黄陵庙里啼”句,被称为“警绝”,因而获“郑鹧鸪”的雅称。崔鸳鸯唐代诗人崔珏因写《和友人鸳鸯之什》别具一格,被誉为“崔鸳鸯”。碧桃学士唐代诗人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中句云:“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又《再游玄都观绝句并引》中句云:“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今又来。”因而获得“碧桃学士”的雅号。杜紫薇唐代诗人杜牧曾写过…  相似文献   

6.
谢灵运是晋宋之际的名士兼佛学家,慧远乃庐山高僧。谢灵运“志学之年”便崇拜慧远,发愿“希门人之末”,而且也曾游庐山,见慧远,为檀越,凿池筑台植白莲,应邀撰《佛影铭》。其庐山情结不为不笃挚,但“诚愿弗遂”,最终没有成为慧远的弟子。他与慧远的交往情形比较复杂和特别,若即若离的深层原因乃在于谢灵运诸端“心杂”的个性与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都喜欢陶渊明的诗歌,觉得他的作品十分抒情。但据《文学报》报道,美国学生却更喜欢古代诗人谢灵运的诗歌。因为翻译成英文后,谢灵运的诗歌更具有现实性。美国学生说,谢灵运的诗歌充满了冲突,颇有真实感。谢灵运虽然有的时候很强调“天人合一”,但诗里却充满了压抑和痛苦,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谢灵运被当朝统治者不满的现实。在文化上,  相似文献   

8.
《李太白全集》中有《游谢氏山亭》一诗。此诗是否为李白之作颇为可疑:一、作年之疑。此诗无论是作于乾元元年、上元二年还是宝应元年,都与诗中"再欢天地清"之背景和李白暮年行踪不相吻合。二、"谢氏山亭""西池"之疑。据诗所写,"西池"应是谢公池。谢公池乃谢灵运温州所建,但李白暮年足迹未达温州。三、诗题之疑。诗题为"游谢氏山亭",而诗却写的是游"西池"。四、"稚子"之疑。"遥欣稚子迎"之"稚子"非时年已二十六七的伯禽,故"遥欣稚子迎"者非李白。  相似文献   

9.
王维山水诗长于静境。在王诗中,人们既能感受到大自然空寂静闲之自然美,亦可体验出人面对静物时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亦或是两者的交织。从这点说,王维使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新天地。当然,笼统地说王维以前诗人没有静境,未免言过其实。从佳句来说,晋宋以来,山水诗就已盛行。谢灵运雅爱山水,屡次出游名山丽水,诗中多静物佳句,如“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林壑敛瞑色,云霞收夕霏”(《石璧精舍还湖中作》等。至于齐梁间的佳句,更不胜枚举:如谢眺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  相似文献   

10.
谢灵运是六朝时代一位有着多方面才能和素养的悲剧性诗人。他在仕途受阻、进身乏路的“幽愤”之中 ,为寻找“所泄处” ,便转而走向山水自然 ,以他独到的审美情调、趋向所创造出来的山水审美诗篇 ,挣脱玄言的桎梏 ,走向诗的审美独立机制 ,成为刘宋诗美学转型期的关捩人物。谢灵运山水诗的成就 ,主要表现为审美主体深微的审美敏感 ,极貌追新 ,兼声兼色 ,出水芙蓉。然透过章句 ,兴喻存焉。杜甫所看到的谢灵运重掩的肺腑内有着深深的“幽愤” ,才是对谢氏山水诗的精当把握  相似文献   

11.
古小诗品味     
春回大地,何时而回?谁人捕捉到了“春回”的具体时刻?晋人谢灵运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有如卧床多日之病夫始出外界,见春已迟于他人。宋人王安石观察曰“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唐人韩愈比之捕捉得早,说“草色遥看近却无”(《呈张水部》)。宋人苏轼偏说“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晓景》),但鸭知水暖春回已是“竹外桃花三两枝”(同前),为时已晚。中唐诗人杨巨源《城东早春》“诗家清景在新春,  相似文献   

12.
《宋书》本传对谢灵运仕与隐的经历有比较完整的叙述,但带有政治上的偏见,其中“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焉”一句,实是揭示了谢灵运永嘉山水诗希隐怀归的重要主题。这种隐归情绪存在于谢灵运整个仕宦过程,在他的乐府诗、山水诗、赠诗中都有表现。《山居赋》的写作动机,在于向朝野士庶解释隐逸行为,并且建构一种以自然思想为基础、顺从性情为宗旨的门阀士族新的隐逸思想。同时,谢灵运还有意识地标榜存在于会稽郡中的新旧两种隐逸传统。谢氏上述行为与思想,在中国古代隐逸行为与思想的发展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唐末诗僧皎然想给诗歌创作树立一个理想的艺术准则,于是创作了《诗式》,使之能“庶几有益于诗教”,能使“无天机者坐致天机”,但是《诗式》对谢灵运的诗歌评价与对唐代诗人的评价存在着明显的局限。  相似文献   

14.
杜甫《遣怀》诗中有“气酣登吹台”句,《全唐诗》夹注云:吹台一作文台。看来,《全唐诗》编者持二说并存的观点,且必有所本。此后杜诗的诸多注本、选本均不加考辨地沿袭了“登吹台”之说,笔者认为,应以“登文台”为是。《遣怀》诗写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其时诗人在夔州。诗的首句“昔我  相似文献   

15.
屈原命运坎坷,托情山川景物,"香草美人";谢灵运与世不遇,寄意山水遨游。《楚辞》"开后世诗文写景之法门";诗至灵运,山水真正独立。谢灵运的诗有明显接受楚辞之处。从语言与风格的融汇,思想感情及精神的追寻上探讨谢灵运诗对楚辞的继承,并从文学观念的角度揭示谢灵运在山水描写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登览诗是唐人诗歌中颇具审美价值的一种诗歌品类。王维集中的登览诗,一方面是受重九登高的传统民俗影响所致;一方面则是其对野游登高之雅兴的如实记录,并使之嬗变为以自然山水为审美对象。而介入二者之间且以“楚辞体”进行创作的另一类登览诗,则是王维表现在登览诗方面的一种艺术创新。王维的登览诗在数量上虽然较孟浩然为少,但在初盛唐之际登览诗中与孟浩然平分秋色。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和谢灵运是我国山水诗与田园诗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陶渊明诗朴素淡雅,谢灵运诗华丽雕琢;陶诗语言清如水,谢诗丽如虹;陶渊明以无为的心态在写实,谢灵运则以激荡的心情在排遣.  相似文献   

18.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宋初文运,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庄老告退”,是指统治当时诗坛近百年之久的玄言诗的没落;“山水方滋”,则是说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派的兴起。这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一次革新创造的大事,具有广大而深远的影响。认真地研究和总结这一段历史及其代表作家谢灵运,是不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对于“无我之境”的渊源及内涵,学界已有许多精到的点评和分析,但对于其类型却至今无人涉足。笔者认为,“无我之境”其实有类型的不同,本文拟结合陶(陶渊明)诗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谢(谢灵运)诗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两句,对“无我之境”的类型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张晖 《文教资料》2001,(6):94-98
张珍怀先生 ,1916年出生于浙江温州 ,后长期寄寓沪上。因温州有飞霞山 ,上有谢池、飞霞洞等名胜 ,遂自号飞霞山民 ,以寄桑梓之思。先生出身世家 ,尊人张文伯 (之纲 )先生 ,号池上楼主 ,清末任内阁中书、法制局签事等 ,后入山东巡抚孙慕韩幕府 ,深受器重。富有诗才 ,平生诗作达千余首 ,文革时散佚大半 ,后经先生整理成《池上楼诗辑佚》一卷 (1971年 )。陈声聪《兼于阁诗话》评其诗曰 :“忧愤之情 ,一发于诗 ,故其音多清商变徵 ,且有故国麦秀之思焉。”晚年以释金文名满海内 ,自号亭 ,著有《毛公鼎校释》、《亭金文校释》、《周书王会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