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优秀古诗文的赏析是实现培养小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目的的重要途径,掌握赏析视角在赏析古诗文中尤为重要。贺知章的《咏柳》是历代咏柳诗中的名篇,作者将柳树拟人化,尽显柳树婀娜之美和大自然的蓬勃生机。赏析该诗,可从题解、注释、赏析、拓展导航等视角进行。  相似文献   

2.
一、教学重点:1.从分析关键词语的含义入手,进而分析全句、全诗的意境。2.运用联想和想象赏析诗歌二、教学难点:1.结合诗歌,理解“意象”和“意境”,“联想”和“想象”的含义。2.本文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来说明的难以言传的意境的。3.作者为什么说《咏柳》一诗是“借咏柳而咏春”?  相似文献   

3.
《〈咏柳〉赏析》教案执教:烃源县二中马永罡简评;自治区教研室施建华教学目的1.从语言人手,揣摩诗句含义,再现诗的意境。2.学习本文用多种手法表现难以言传的意境。3.运用联想和想象赏析诗歌。教学重点学习赏析诗歌的方法和途径。教学难点从分析关键词的含义入...  相似文献   

4.
×××同学问:这学期学习了《诗词五首》,你能不能结合《〈咏柳〉赏析》一文,向我们介绍一点鉴赏古代诗词的知识?中学语文课文,古代诗词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入选的作品都是经过千百年考验淘洗出来的脍炙人口的精品,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如何鉴赏古代诗词,确实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颇为重要的内容。下面拟结合《〈咏柳〉赏析》  相似文献   

5.
唐代咏物诗中的咏柳诗在意象开拓、表现手法的运用、托物寓意传情三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唐咏柳诗在意象开拓方面由于古代溪桥文化赋予意象的情感性基础,加之诗人的优美想像,使得意象丰富多彩,从而也使得唐咏柳诗有了某种中华民族性。  相似文献   

6.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作为中学生要学会多方位、多角度感受生活,加深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从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激发热爱生活,热爱我国灿烂文化的情感。第六单元的文章反映的是经济、文化生活。贾大山的小说《花市》截取了农村生活的一朵小浪花,展示了农民富裕后舍得花钱买花享用的精神风貌。袁行霈的《〈咏柳〉赏析》,紧扣古诗的关键词语,运用多种手法,对诗的语言、类别、意境、意象进行赏析,使学生  相似文献   

7.
何晶 《语文天地》2019,(1):39-40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第二单元诗歌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诗歌美的意境;了解和把握古代诗人借助意象述志达情的主要文脉,以提升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继续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感受诗趣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和...  相似文献   

8.
参考资料两则说明:《〈咏柳〉赏析》是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的一篇课文,是讲如何欣赏古诗的,作者是北大中文系教授。之所以摘编这篇文章,主要是想让教师从中领会如何对学生进行古诗讲解。在这篇文章之前,第十三课《诗词五首》的“阅读提示”,对古诗教学会有帮助,故一...  相似文献   

9.
黄立 《现代语文》2011,(7):89-90
一、设计思路 理解意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钥匙。本课的教学设计紧抓意象,通过对诗歌中主体意象和群体意象的深入解析来品鉴《致橡树》。赏析诗歌后,设计了能力训练环节,让学生比较阅读多首以"树"为主要意象的诗歌,  相似文献   

10.
初中语文第一册课文《〈咏柳〉赏析》中有这样一个句子:“这样新颖的构思,这样清新的艺术境界,即使在唐诗里也并不多见。”初看没什么,可细一琢磨,它是有毛病的。因为《咏柳》本身就是一首唐诗。作者说它有“新颖的构思”、“清新的艺术境界”目的在于强调它的超凡出众,但“即使”一词却是表示假设的让步。如果这里鉴赏的是一首唐代以外  相似文献   

11.
诗歌中的文化意象既包含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又涉及到深层的文化意蕴,所以文化意象翻译的成功与否关系着一首诗的整体翻译效果,然而不同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也各有不同。本文以《春怨》为例,从文化意象处理的角度对比赏析了六种英译文,并简要分析了不同的策略选择背后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2.
咏柳诗赏析     
柳因和“留”谐音,常作为一种意象被历代诗人写进诗中传情达意。下面采撷几首咏柳古诗,与大家共赏。“长条垂拂地,轻花上逐风。露沾疑染绿,叶小未障空。”南朝萧绎的这首《绿柳》  相似文献   

13.
《枫桥夜泊》是唐代羁旅诗的代表作之一。该文在巴斯内特文化翻译观的视域下分析翻译家许渊冲的译本,从历史负载词、格律和意象三个方面进行赏析,解析许渊冲诗译的文化转向,以期给诗歌的翻译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4.
《泪珠与珍珠》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从教材的编排来看,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散文的特点,从文本本体出发,引导学生抓住意象及其特征,运用联想迁移的方法,通过质疑、讨论、探究的手段,解读、赏析作品,逐步培养学生“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第一册初中课文重难点确定与突破[重难点确定]本文主要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语言分析,第二部分主要是综合艺术鉴赏。教学第~部分时要抓住关键性词语分析,扩展到对全句和全诗的理解。教学第二部分时要引导学生对原诗的思想与写作艺术作综合评价和深入赏析,教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这部分作者用“首先”“其次”“第三”标明了赏析的层次,分别从生活内容与主题思想(“借咏柳而咏春”),艺术形象与表现方法(“构思新颖,比喻巧妙,诗的形象仿佛要凸出于纸面之上”),结构层次与写法广富于层次的变化”,由总到分,由写柳转移…  相似文献   

16.
从时间意象、自然风景、飞鸟意象方面探讨陈子昂《感遇诗》对阮籍《咏怀诗》的继承和革新。一个是在为生命忧,一个是在替社会悲,这在他们的诗歌中表现得很明显。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第六册课文《香菱学诗》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节选内容以薛蟠之妾香菱学诗过程为主线,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要正确理解这篇文章的内涵,须得从香菱的不幸遭遇写起。  相似文献   

18.
《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由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越南汉喃研究院合编,收录元明清时期越南使者汉文著作。其中咏柳宗元诗十首,均为清朝年间越南使者所作。诗作多吟咏永州山水之美,感怀柳宗元身世遭遇,赞其才情与文名。越南使者咏柳宗元诗,从异国眼光看柳宗元,是柳宗元研究资料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几首美国意象诗和中国古诗中的意象对比赏析,分析了意象诗的主要特点以及与中国古诗中意象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20.
《感遇》一诗作于张九龄被贬为荆州刺史之时,在其十二首诗中,诗人对被贬之后自我情绪的描述,呈现其对仕途的淡化和对逆境的顺适与超然。该文以韩礼德的语篇衔接理论为指导,从意象衔接的角度,对张九龄《感遇》诗中所营造的意象展开分析,旨在揭示意象衔接手段在诗歌语篇中的衔接功能,为《感遇》诗的欣赏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