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蒋界石日记揭秘“九一八”事变》一文作者关于“蒋介石不大可能下令张学良“不抵抗”的观点,提出几点质疑,指出,仅以蒋介石9月18日没在南京以及他那几天的日记为依据,否定他下令不抵抗的史实,是没有说服力的;进而指出.没有真凭实据,历史结论是不能随意更改的。  相似文献   

2.
课本第 97页《主要军阀割据形势表》中 ,奉系控制区域包括“辽宁” ,同页《北洋军阀割据形势示意图》标为“奉天”。同一行政区名称前后相异。据《中国近代现代史地图册》上册第 17页《辛亥革命形势示意图》〔1911年 (爆发 )〕 ,盛京将军辖区已经改为奉天省。课本第 87页《中华民国全图 ( 1917年 )》标为“奉天”。皇姑屯事件后 ,张学良于 192 8年 6月通电就任“奉天军务督办” ,并发表了《致奉省各县父老宣言》。可见到 192 8年还称“奉天”。张学良于 192 8年12月东北易帜前后 ,南京国民政府才改“奉天”为“辽宁”。因此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相似文献   

3.
由于东北沦陷,张学良背上了沉重的精神负担。游历欧洲后,张学良极力鼓吹独裁统治,希望蒋介石尽早抗日。但是,张学良无条件地支持蒋介石换来的结果,却与他所希望出现的局面距离越来越远,于是,“安内攘外”和“攘外安内”成为不可调和的矛盾,“西安事变”也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张学良的思想无论发生什么变化,其一颗拳拳爱国赤子之心却未发生丝毫改变。  相似文献   

4.
关于 1928年 12月 29日张学良“东北易帜”,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课本《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和初中课本《中国历史》第四册中,分别是这样写的:“张学良降下原北京政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升起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张学良“将过去的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而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的初中课本《中国历史》第四册中却是这样写的:张学良“将过去的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以上课本均为1996~1998年新课本。) 因此,许多历史教师提出,张学良“东北易帜”的旗帜究竟是…  相似文献   

5.
1931年8月16日,蒋介石致电张学良“铣”(16日)电,下令不抵抗命令。张学良即将“铣”电转知东北各军政长官一体遵守。“铣”电如下: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  相似文献   

6.
由于东北沦陷,张学良背上了沉重的精神负担。游历欧洲后,张学良极力鼓吹独裁统治.希望蒋介石尽早抗日。但是,张学良无条件地支持蒋介石换来的结果。却与他所希望出现的局面距离越来越远,于是,“安内攘外”和“攘外安内”成为不可调和的矛盾。“西安事变”也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张学良的思想无论发生什么变化,其一颗拳拳爱国赤子之心却未发生丝毫改变。  相似文献   

7.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因心脏病突发,在台北去世。 张学良难免要想到自己同这位逝者之间的恩怨。在自己的一生中,他居然近50年的时间是受着蒋介石的支配!先是支配他的政治生涯,接着是支配他的个人命运,支配他的自由生死,支配他的行止呼吸。蒋介石用国法军法差遣了他将近10年,又用“家法家规”“管束”了将近40年,他的生命因为  相似文献   

8.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亲送蒋介石回南京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向蒋介石表明真心拥护他,证明他发动事变的真正动机是逼迫蒋介石抗日,并没有害蒋之意;张学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认为自己发动“兵谏”犯了“以下犯上”之罪,只要全民族能团结起来,一致抗日,他愿亲自到南京接受惩罚;西安事变后,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也是促使张学良不得不送蒋介石回南京的一个原因;张学良相信已经建立起来的西北“三位一体”强大的军事政治联盟是握在自己手中的一张王牌,这足以迫使蒋介石放自己返回西安。  相似文献   

9.
1936年12月12日,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为抗日救国,在西安兵谏蒋介石,发动了西安事变。12月25日,张学良又亲自陪送蒋介石回南京,从此终身成为蒋介石的阶下囚。张学良为何有如此一举,史学界众说纷纭。笔者也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就教于史学界同仁。一、张学良发动事变的目的是逼蒋联共抗日,并没有加害于蒋的意图“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忠实地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致使东北大好河山落于日人之手。张学良也夫去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军阀地盘。对于家国沦丧,流落异乡的奇耻大辱,张学良是不能忘怀的。为了有朝一日能打回东北去,他把希望寄托在蒋介石身上。在他  相似文献   

10.
《活路》事件是“西安事变”前夕由国民党特务呈请蒋介石批准后在西北一手制造的镇压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摧残抗日民主势力的重大事件之一。 1935年10月,上海中央文委和张学良的智囊核心组杜重远、阎宝航等人开会,议定让高崇民、孙达生到西北去作统战工作。1936年3、4月间,东北军中的中共地下党员在刘澜波的领导下,为了统一宣传联共抗日的口径,召开了一次座谈会。根据座谈会的决定,高  相似文献   

11.
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后,张学良将军出于义气,于1936年12月25日亲自陪送蒋介石回南京,希望用自己的至诚换得蒋介石的谅解。然而,事与愿违,心胸狭窄的蒋介石一回到南京,就背信弃义,翻脸不认人,将张学良扣押起来,交军事法庭审判,并以“首谋...  相似文献   

12.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热河失守,张学良代蒋受过,被讥为“不抵抗将军”,这是一桩历史的冤案。“不抵抗政策”的制定者是蒋介石,张学良只不过基本上执行了这一政策。相比之下,前者是主动的,是历史的罪过,后者是被动的,是历史的过失。尽管张学良受到了“不抵抗政策”的掣肘,但仍率东北军展开了不抵抗的抵抗,演出了江桥抗战、双城阻击战、哈尔滨保卫战、榆关抗战、热河抗战、长城抗战等一幕幕抗日战争的历史壮剧。对张学良领导东北军和东北人民局部抗击日冠的英勇斗争应予公正的历史评价。  相似文献   

13.
建林 《学子》2004,(10):13-14
张学良自“西安事变”后就遭到蒋介石的长期软禁。1949年蒋介石去台湾时,仍然不忘带着他这个亦友亦敌的下级。张学良在台湾幽禁的岁月里养花看书,安安分分地度过了40多年。  相似文献   

14.
“何梅协定”,是国民党政府代表何应钦与日本帝国主义代表梅津美治郎于1935年6——7月秘密达成的卖国协定。它是继《塘沽协定》签订之后,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变华北为第二个“满洲国”的又一个严重步骤,是蒋介石投降卖国的又一例铁证。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全盘计划中,吞并华北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5.
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原因之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学良1928年东北易帜以后被任命为陆海空三军副总司令,几乎是仅次于蒋介石的显赫人物,他既与蒋介石有着特殊的密切关系,又是一个拥有30万大军的军阀统帅。然而就是他,在1934年还忠实地执行着蒋介石的的“剿共”政策,时隔两年之后却发动了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停上内战,联共抗日,这无疑是个突变,什么原因促使张学良不顾一切毅然发动西安事变呢?本文试图就这个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张学良曾一度是蒋介石的唯一助手,蒋当陆海空军总司令,他是副司令,蒋当西北“剿匪”总司令,他就是副司令代行总司令职权。在中国第一个喊出“拥护领袖”口号的是张学良,他对蒋曾表示衷心拥护,绝对服从。但是,张学良却翻然一变,发动西安事变,捉拿了蒋介石。本文想从张蒋两人关系的发展变化这一侧面来分析西安事变发生的必然性,以示纪念西安事变60周年。张学良与蒋介石的关系是微妙复杂的,也是变化多端的。他们之间关系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28年底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前,在这段时间里,他们的关系是比较融…  相似文献   

17.
蒋介石制定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曾是国民党处理内政、外交、军事及其相互关系的一个基本政策。它对于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政治和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对这个政策的探讨是进一步研究蒋介石的政治思想、中日关系史和国共两党关系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究竟在何时形成与确立?海峡两岸的许多学者的认识颇不一致。大陆学者的看法大致有三种:其一。蒋介石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之后确立;其二,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以前提出,《淞沪停战协定》签订之后正式确立;其三,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以前酝酿产生,同年11月30日由蒋介石正式提出并把它作为南京政府的“基本国策”。台湾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有的认为1931年7月蒋介石决定“攘外必先安内”是一种策略;也有的认为在一二  相似文献   

18.
<正>1986年12月 12日,中国政治舞台上发生了一次“地震”.国民党东北军和西北军首领张学良、杨虎城为实现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强烈的爱国要求,被迫在两安逮捕了蒋介石及其随行的军政大员,实行“兵谏”.“西安事变”使南京政府大为震惊.在如何对待事变的问题上,出现了两种对立的意见.倾向于亲日的军政部长、军委参谋总长何应钦,主张进兵西安,武力“讨伐”张、杨.何在取得指挥调动军队的权力后,立即发布了所谓“讨逆令”,调遣重兵进逼西安.亲英美派的宋美龄、宋子文、孔祥熙等,则坚决主张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以“营救蒋介石”.  相似文献   

19.
新近出版的《晋阳文艺》刊登窦应泰撰写的特稿,从两封封闭巳久的家书入手,披露了张学良被解除“管束”后的秘闻。现摘录其中鲜为人知的一节:蒋介石临终嘱咐:不可放虎! 1975年4月5日,处于弥留状态的蒋介石,突然从昏睡中醒来。他睁开眼睛,将俯在榻前的宋美龄一把推开,说:“快快叫经国来!……”“父亲!”蒋经国早已恭候在榻边,急忙凑上来问:“有  相似文献   

20.
创见     
蒋介石曾托国事于张学良来源:《亚洲周刊》作者:吕芳上1930年12月,张学良到南京看蒋,离去后,蒋在日记里写:与汉卿叙别时,托以万一我去后或死后之国事。他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