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师曾,绰号“唐老鸭”,新华社主任记者,保持平均每天发表一张新闻照片达数年之久。1991年至1993年,在任新华社中东分社摄影记者期间,他用相机记录了卡扎菲、沙米尔、拉宾、阿拉法特、穆巴拉克、加利、曼德拉等世界风云人物的历史瞬间。1995年在神农架追踪野人,1996年独自驾车环绕美国。两本著作《我从战场归来》和《我钻进了金字塔》真实地记录了他出生入死的采访生涯,也是我们了  相似文献   

2.
华静 《出版参考》2006,(35):48-49
已故新华社社长郭超人曾说过这样的话:"什么样的人当不了记者?什么样的人能当记者?什么样的人能当好记者?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的,而你想不到做不到,就当不了记者;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而你也能想到能做到,可以当记者,但不一定是好记者;唯有大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而你能想到能做到,那么你就能当一个好记者."唐师曾作为新华社的一名记者,一名当代中国新闻界的风云人物,其过人之处,就在于大多数人能想到的,他既想到了,也做到了;大多数人想不到的,他不仅想到了,做到了,而且做得让人击节称道,让人"高山仰止",自叹弗如.  相似文献   

3.
华静  小浩 《出版参考》2006,(12):48-49
已故新华社社长郭超人曾说过这样的话:“什么样的人当不了记者?什么样的人能当记者?什么样的人能当好记者?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的,而你想不到做不到,就当不了记者;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而你也能想到能做到.可以当记者.但不一定是好记者:唯有大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而你能想到能做到。那么你就能当一个好记者。”唐师曾作为新华社的一名记者.一名当代中国新闻界的风云人物。其过人之处,就在于大多数人能想到的。他既想到了.也做到了。  相似文献   

4.
为纪念中印建交40周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大型图文书《唐师曾:一个人的远行》。这是新华社著名战地记者唐师曾的第7本著作。  相似文献   

5.
新华社著名战地记者再出新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语像图书《唐师曾 一个人的远行》即将与广大读者见面!  相似文献   

6.
我在宜昌,新华社在北京,鸭子在伊拉克,三者可谓风马牛不相及,是新闻把我们紧紧连在一起。三个多月来,我搜集留存拜读了唐师曾和新华社摄影部主任徐佑珠有关海湾风云的不少文章,我多次电话采访唐师曾周围的同行们,我还通过书信渠道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和珍贵照片,本文所记叙的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发表此文并非主要目的,重要的是让人们了解唐师曾这位新闻史上值得大写的人。这仅仅是我的一点初衷。  相似文献   

7.
一个优良的传统结合革命和建设中的重大事件、重大斗争,结合青年工作和青年成长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对青年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进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和共产主义、共产主义人生观的教育,这是《中国青年》的一个优良传统,也是一条成功的经验。《中国青年》编辑部,一直是把结合革命和建设中的重大事件、重大斗争对青年进行教育,作为宣传工作中的头等重要的问题来抓的。《中国青年》一定时期的宣传主题,每期的宣传中心,许多都是围绕革命和建设中的重大事件、重大斗争,结合青年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的。比如解放初期的民主改革阶段,《中国青年》就曾经围绕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  相似文献   

8.
北京电视台关注青年出国问题1995年12月17日,北京电视台播放了一则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一心想出国而没能如愿的专题报道。孩报道以《出国路有多长》为标题,组织了十几位年轻人讲述他们的情况与境遇。准备出国考试、筹集经费、联系国外接受单位、申请签证等,都是...  相似文献   

9.
出版机构的编辑队伍,现正处在新老交替时期。本来,新陈代谢是事物发展的正常规律,不致由于这一规律的作用而导致某种紧迫感。可是,由于十年浩劫,造成了今天相当普遍的严重青黄不接现象。就出版机构来说,随着一大批年老编辑将要离开现在的工作岗位,怎样帮助仍然留在现职上的编辑人员,特别是青年编辑,更好、更快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就成了一个紧迫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万马奔腾取代了“四人帮”时期万马齐喑的局面。对于有抱负的知识分子来说,今天学习和工作的客观条件是建国以来最好的。落实到编辑人员的培养上,有利条件也是前所未有的,我这里着重谈的不是领导方面下决心、订措施的问题,而是就青年同志的主观努力谈点浅见。  相似文献   

10.
针对青年馆员的成才问题,探讨青年馆员成长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分析影响青年馆员成长的重要因素,认为青年馆员是一支极具可塑性的群体,研究青年馆员的成才问题,是关系到图书馆事业未来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我们曾走过     
年前,肖姐(现编辑部主任)告诉我《建设》即将创刊30年了,希望在此工作过的同仁都能留下些文字……或许是慵懒,或许是忙碌,交稿前的最后一个夜晚,我仍坐在苍白的电脑屏前发呆。回首过去,与编辑部同仁一起走过的日子,我收获颇丰,感触良多,所以于情于理,于公于私我都必须抒写和记录,为了这段不能忘却的记忆。  相似文献   

12.
曾三传     
七、新疆之行1938年春天,曾三奉命去新疆工作,他在那里度过了两个春秋。1.西出阳关1938年2月,在一个晴朗的上午,曾三由延安乘汽车向甘肃兰州方向驶去。乍暖还寒的延安城渐渐隐上了,曾三的心,随着汽车的颠簸也在剧烈地跳动着,在延安一幕幕波澜壮阔的生活画面,不断地在他的脑海里闪现……  相似文献   

13.
曾三传     
自这期开始,本刊连续发表反映敬爱的老前辈曾三同志革命生涯的长篇传记性文章。档案(?)老前辈裴桐同志为本文题写了标题,并热情洋溢地寄语本刊读者。在文章面世之际,让我们谨向裴老和本文作者表示谢意。作者田真同志现在在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工作,赖世鹤同志为中国人民大学挡案学院副教授。他们两人于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就先后开始在曾三同志身边工作,耳提面命,得过曾三同志许多直接的教诲。6年前,为撰写本文,他们开始访问曾老。穷两年时间,从曾三同志处采访得大量第一手文字和音像材料。本文成稿后,曾三同志秘书张文广同志为曾三同志通读了全文,并经曾老亲自订正。本文所记述的内容许多为第一次发表,堪称弥足珍贵。本文是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写成的,重在史实的记载、叙述。两位作者一再强调,并让本刊转告读者,曾三同志的一生恢宏壮阔,以他们掌握的材料和微薄能力,尚不足于反映曾老的一生。他们采访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抢救史料,他们撰文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以继续修改、完善文章。正当本文编发之际,忽然传来曾老不幸谢世的噩耗。裴桐同志也打来电话,嘱本刊表达他对曾老的悼念之情。本刊谨以此文寄托对曾三同志的哀思。  相似文献   

14.
曾三传     
六、飞往西安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为了逼蒋抗日,发动了西安事变。张学良立即向中共中央通报,说他们扣留了蒋介石,并提出八项主张,请中共中央速派代表到西安,共商抗日救国大事。  相似文献   

15.
曾三传     
八、在延安日子里1940年3月,曾三在兰州与沈义结为伉俪后,便双双奉命去西安作党的情报工作。半年多以后,又一起奉命调回延安。1.重返延安1940年11月,曾三和沈义一踏进延安,就感到延安和西安虽然相距不远,却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这时,延安虽临近隆冬,但在曾三的心里,一切都象美好的春天一样,到处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真是“风景  相似文献   

16.
曾三传     
三、地下红波1930年4月,一个学生打扮的青年人。由汉口乘船到了上海,他就是曾三。从此,在他的革命生涯中又开始了新的一页。1.初到上海“上海到了!”“上海到了!”一艘从汉口开来的轮船,慢慢地靠近了上海码头。曾三告别同学,随着人流走出了码头。举目一望。迎面是一片高楼大厦,马路上电车、汽车穿梭往来。真是繁华、热闹。可是,人地两疏,“往哪里去?”曾三下意识地摸摸口袋,只剩下三四个铜板了,心里不免有些紧张。上海这个花花世界,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身上没有钱,是寸步难行的。  相似文献   

17.
鲁若曾 《新闻与写作》2006,(10):F0003-F0003
鲁若曾,1937年生于北京,1960年7月毕业于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受教于卫天霖,张秋海,白雪石,吴冠中,俞致贞,赵域褚先生。现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相似文献   

18.
行者曾光     
张翔 《声屏世界》2011,(12):62-66
曾光南昌大学广告教研室主任,传播学硕导,主要研究领域:品牌传播策略、广告媒体研究、广告创意研究、企业形象塑造。曾担任台湾中国时报广告金犊奖评委,首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江西区)评审主席,中国广告协会学院奖评委,IAI中国广告年鉴奖评委,曾获"中国最有眼光学术界评委奖",曾担任江西电视广告公司等多家机构创意总监,服务过松下、菲力浦、中国移动、长虹、珍视明、四特酒、招商银行、天天阳光等众多品牌。  相似文献   

19.
曾三传     
5.胜利狂欢中的延安1945年6月,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一进8月,世界的时钟和中国的时钟,都仿佛加快了运转,历史的进程在加速。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苏联百万红军,从东西两个方向,沿着3000多公里的战线.进入中国东北和朝鲜,迅速击溃了日本关东军。8月10日,日本政府被迫发出乞降照会。当日  相似文献   

20.
邹韬奋同志在三十四年前主办《生活》周刊的时候,对办“读者信箱”说过这么一段话:“我们尽其所知,或代征专家意见,竭诚答复,认为是辅助读者的一个途径,也是做好朋友的义不容辞的一件事情,是我们觉得很高兴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