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奥尼尔是美国戏剧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剧作家。《毛猿》是他的一部早期代表作。本文运用了非理性主义思潮中萨特的"写作这是要求某种自由的方式"的理论,分析了《毛猿》中自由的主题,揭示了人类自由的本性,并指出在阶级社会中自由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异化。  相似文献   

2.
奥尼尔《毛猿》中的人物扬克是个典型的异化形象。通过对扬克的形象分析,揭示出资本主义体制是人异化的最根本的根源,扬克的“归属”问题实质上是“异化”问题。  相似文献   

3.
《毛猿》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寻找自我"的主题,《毛猿》讲述了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以扬克为代表的现代人找不到自我归属的迷惘和痛苦,通过描述自然生态的破坏和社会生态的异化对扬克自我归属的影响,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男性与女性、人与人之间难以达成的和谐造成了他最终的毁灭。  相似文献   

4.
《毛猿》——“梦”被戳破的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现代工业化在征服自然的同时,也将人置于非自然状态。这种精神的异化,使20世纪西方文学以寻找人的精神归属为基本主题。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奥尼尔的名剧《毛猿》,通过主人公六个“梦”的破灭”,构成多样化的戏剧冲突,集中揭示了人的本质的可怕的分裂,表现了逐级上升的三重意义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毛猿》是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一部重要作品。在这部作品中,通过对主人公扬克的形象刻画,作者指出了人在社会中的所属这一主题,同时也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人物的悲惨境遇。本文试图借助于拉康的镜像理论及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来进一步阐述《毛猿》的主题及主人公的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6.
异化作为20世纪文学的普遍现象,在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中普遍存在,是作家表现社会的一种构思方式,表现了作家对社会的批判与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在作品《毛猿》中,杨克被机器异化,对于展现20世纪的西方现实以及人的荒诞的生存处境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7.
《毛猿》是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一部重要悲剧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找不到归属的主人公扬克的形象刻画充分展现了奥尼尔悲剧的精神内涵所在。凡人的悲剧宿命在扬克身上得到了应验。我是谁?应该在哪里?扬克的悲剧实际上是人类自身的悲剧。本文试图借助于拉康的镜像理论及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来进一步阐述《毛猿》的主题及主人公的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8.
在奥尼尔表现主义力作《毛猿》中,铁笼是一个被反复提到的重要意象,也是贯穿全剧始终的重要线索.铁笼的深刻寓意不仅仅展现了扬克的悲剧根源,更在广义范围上展现了现代人的精神症结.本文将通过对铁笼意象的把握来剖析现代人的异化.  相似文献   

9.
在奥尼尔表现主义力作《毛猿》中,铁笼是一个被反复提到的重要意象,也是贯穿全剧始终的重要线索。铁笼的深刻寓意不仅仅展现了扬克的悲剧根源,更在广义范围上展现了现代人的精神症结。本文将通过对铁笼意象的把握来剖析现代人的异化。  相似文献   

10.
朱亚平 《培训与研究》2008,25(11):14-16
《毛猿》是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一部重要悲剧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找不到归属的主人公扬克的形象刻画充分展现了奥尼尔悲剧的精神内涵所在。凡人的悲剧宿命在扬克身上得到了应验。我是谁?应该在哪里?扬克的悲剧实际上是人类自身的悲剧。本文试图借助于拉康的镜像理论及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来进一步阐述《毛猿》的主题及主人公的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分析《乞力马扎罗山的雪》中所展现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人的自我异化以及人与社会的异化,探讨异化所造成的人与人的冷漠、隔阂与人性的孤独,人的自我散失、变为"非人化",展现海明威对异化的社会与人性的思考,进而揭示主人公哈里在临死前内心挣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索尔·贝娄中后期的小说重点关注了当代社会中知识分子群体的生存状况和精神境遇,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贝娄小说中主人公们的心理异化形态往往是作家力图表现的主题。本文从自我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和科学对人的异化三个方面来探讨贝娄小说中的异化现象,并指出艺术是走出异化的一剂良药。  相似文献   

13.
卡夫卡的《变形记》被赞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作品之一。小说以主人公格里高尔从人变成了甲虫,最后在寂寞和孤独中死去的荒诞经历,揭示了西方资本主义金钱制度统治下人性的丧失以及社会中个人生存的恐惧。我们在理解卡夫卡的创作主题时,不能忽略了文本中的一个重要细节:在卡夫卡展示异化主题的小说中,《变形记》是唯一由人直接变形为动物的,那么在众多可以表现"丑"的动物中,作者为什么会选择甲虫作为格里高尔变形呢?拟就此问题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4.
邱华栋的部分小说从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我的异化这三方面表现了异化主题,呈现了现代性对人的生命力的挤压,这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但也存在着局限性:情节、结构过于单一造成自我重复;批判深度与力度的不足、哲理思考的缺乏、对人的生命本体以及人的死亡等终极命题思考的匮乏,造成了"虚伪批判"。  相似文献   

15.
赵本夫的《无上时代》以“寻找”为土题,以石陀、符子、天柱和方全林的寻找为线索,揭示现代化高度发达之后,城市与乡上之间更深刻的分裂,对人与土地的疏离进行了反思,表达出对现代文明决绝的态度和对日渐消亡的农耕文明的悲哀惆怅。作品以其对田园牧歌生活的怀恋和对人性的善与美的执着追求体现出浓郁的“乡上情结”。  相似文献   

16.
埃德温·阿林顿·鲁滨逊是20世纪20年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被誉为现代美国诗歌之父。他的诗歌恪守传统而又具有创新,这种双重性及诗人的悲剧性人生,赋予其诗歌一种悲观和唯美的色彩,也凝注了他诗歌的一个永恒主题:异化——这种反映了现代人生存特质的孤独。  相似文献   

17.
加缪的小说<局外人>紧紧扣住"荒谬"主题,以"我"(莫尔索)的感受和遭遇,向我们淡淡地描写出人与世界的脱离.对<局外人>的哲学解读可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其一是人与社会的对立,只有对立才有分离,而分离才是荒谬感产生的前提;其次是"局外人"的荒谬与死亡意识,"死亡"是加缪以及许多存在主义哲学家关注的问题之一,对"死亡意识"的理解贯穿着加缪的荒谬生存哲学.  相似文献   

18.
目前,关于“红舞”的研究非常欠缺,滞后于红色文化发展热潮,研究“红舞”的历史演进概况,发掘其不同时代的特性,在当前甚有必要。中国“红舞”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每个时期均有鲜明特色,体现在:1919--1949年,以“革命救亡”为本色和主题的“红舞”启蒙和发展;1950--1965年,以“生产建设”为内涵和主流的“红舞”演进和突破;1966—1978年,强调“政治斗争”、“个人崇拜”的“红舞”样板化和异化;1979年至今,“复古”与“创新”冲荡交织的“红舞”新生和兴盛,把握“红舞”的发展概况和不同时代的美学特性,能为今天的“红舞”编创提供学理依据和思想创意。  相似文献   

19.
石黑一雄的力作《别让我走》描绘了一群克隆人在黑尔舍姆庇护所成长、接受教育直至最后捐献器官,悲惨结束生命的故事。他们的命运自"出生"便被决定:随着一次次为人类捐献器官而"终结"自己的一生。从人性缺失与异化两个方面,通过对克隆人的悲情命运的解读,借克隆人的悲情命运来衍射人在对待社会弱势群体的人性缺失主题,以残酷、冷漠的人性直描手法奏响了一首人性缺失的悲鸣曲,对当代社会人性异化问题提出深刻的批评。  相似文献   

20.
布莱希特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最富有独创性的戏剧家之一,他对人物形象的辩证法塑造,使其笔下的戏剧人物充满了丰富性和立体性,同时也体现了鲜明的人性异化的主题。其戏剧《伽利略传》中的主人公伽利略被称为“英雄的懦夫”,他的沉沦与堕落既有其自身的复杂原因又有外部的社会因素。正是内因和外因、自我和社会之间的交互作用导致了伽利略的人格裂变,因而罪责在于社会而非人。布莱希特又把这一异化现象与时代背景和社会政治内容相融合,从而体现出异化的时代感与社会性,达到教育观众、改造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