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尧 《中国地质教育》2006,15(4):143-145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的艺术形式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有不同的作用。舞蹈作为一种融合了视觉和听觉的形体艺术,它综合包含了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于一体,对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有着其他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艺术包含着很多门类,各个艺术门类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具有某种或某些相通的共同规律。其中,某些艺术门类之间的联系尤为密切,而且随着艺术的不断发展,这种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舞蹈与音乐就是最具代表性的组合之一。音乐和舞蹈都源于情感节奏。舞蹈节奏的“有形无声”和音乐节奏的“有声无形”,在表达人类情感节奏中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本文分别从舞蹈与音乐的起源、舞蹈与音乐的表达和舞蹈与音乐的灵魂三个方面,逐一对舞蹈和音乐的情感节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李伟 《华章》2008,(20):126-126
从艺术本质上讲,一切艺术都是心灵艺术,只是各自所有感性材料不同而已.作为艺术的一个最主要的门类,音乐也同广泛的文化领域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这也使得音乐课程同其它非艺术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成为可能.创造意识即创造性思维是创造一切美好事物的基础,音乐教学也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放在首位.  相似文献   

4.
李伟 《华章》2008,(19):126-126
从艺术本质上讲,一切艺术都是心灵艺术,只是各自所有感性材料不同而已.作为艺术的一个最主要的门类,音乐也同广泛的文化领域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这也使得音乐课程同其它非艺术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成为可能.创造意识即创造性思维是创造一切美好事物的基础,音乐教学也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放在首位.  相似文献   

5.
王菊 《天中学刊》2008,23(2):138-140
基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下的生态式艺术教育,意在通过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交叉融合,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等多方面的多次互生与互补,提高学生的艺术感觉和艺术创造力.将合唱教学置于母语环境中,能够把学习音乐与人格的培养融合为一体.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运用各种艺术手段,采用对话形式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生态课堂.  相似文献   

6.
焰火燃放音乐是随着焰火燃放不断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新的音乐艺术形式,她是焰火燃放节奏构图与音乐旋律意境和谐融合的艺术表演形式,是发展中的一个艺术门类。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开设了花炮艺术专业,笔者近年来从事焰火燃放音乐的教学工作,也与有关企业在焰火燃放音乐的编配、设计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合作与探索。  相似文献   

7.
音乐和诗歌是两种形式不同但又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的艺术门类,从古到今,二者共生共荣相互影响,对艺术的进步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音乐与诗歌有着共生的关系,他们的源头是同一的.从上古的讴歌吟呼到有文字记录的<诗经><楚辞>时代,诗与音乐乃至舞蹈的三位一体是早期艺术的一个显著特征,也说明了在中国文化传统里,音乐与诗歌同源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任何一门艺术形式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这是由于构成艺术形式的媒介体系、存在方式、表现手法的差异所使然。如音乐不同于绘画,建筑不同于舞蹈,各种艺术形态之间存在着质的不同,也就是说它们所依赖的感性材料有所不同。 然而,如果从宏观的艺术范畴上去审视,作为人类情感载体的各门类艺术之间又有着密切的以及互为表里的联系。这一方面是由于人的生理、心理机制的特点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各门类艺术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如在音乐、舞蹈语汇中的“非语义化”倾向,在书法浯汇中同样具有一般的意义。再如,诗歌语言的象征意味在书法艺术中也有重要意义。特别值得强调的是书法艺术在其发展中与中国古代诗歌、音乐、舞蹈艺术相互影响、相  相似文献   

9.
《艺术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艺术教育分科的界限,注重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不同艺术门类的融合及艺术领域和其他非艺术领域的融合。本文试从“综合课程”的概念出发,用“综合”的视角浅析综合艺术课程和与之相关的艺术教育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相似文献   

10.
时代在发展,艺术形式也在不断翻新和变化,艺术越来越深入到日常生活之中,可以说我们周围艺术无处不在。它可能是一幅精美的广告画、一座颇具风格的建筑、各种潮流的服饰……。而从众多的艺术门类中仅抽出音乐美术作为小学艺术教育内容,显然是不够的。能不能在现有基础上将音美及其他艺术门类加以"整合",以便学生领悟音乐艺术同其他艺术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在音乐教育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所提出的综合性教学活动,并不是指简单的将唱歌、欣赏、器乐等内容进行删减,也不是搞一个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的大拼盘,而是以音乐教学为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相互联系的有机融合。一、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小综合”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到,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彼此强化的整体。在教学时,教师应全面掌握教材所涉及的上述各领域的内容要求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创造性地、灵活地使用和处理教材,对教材内容可进行补充或重…  相似文献   

13.
顾红 《江苏教育》2007,(22):60-61
艺术课的教学实际上是把美术、音乐、戏剧、舞蹈等艺术门类融合在一起.并联系其他学科.综合开展教学活动.以达到促进综合艺术能力形成的目标。所谓“艺术的综合”不是艺术的各门类简单相加,而是一种有机的整合。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互通有无的特点,强调各类艺术之间的密切关联、互通互补。所以我认为,学习艺术的实质就是把握艺术的“通感”。通感体验是实现艺术整合学习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双钢琴演奏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它有别于其他钢琴演奏门类,由于自身音乐形象的丰富性,使得所表现出来的音乐内容更加的丰满生动。我国的双钢琴艺术虽起步较晚,但近些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双钢琴演奏,对于它的研究也将会越来越深入。双钢琴演奏这种艺术形式对于培养演奏者的演奏能力和合作协调能力是十分必要的,那么,演奏者之间如何互相配合来完美的演绎作品,成为本篇文章重点阐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于安娜 《吉林教育》2006,(10):55-55
合唱艺术,是一门独立存在的音乐形式。它具备着与其它音乐艺术形式不同的艺术魅力。在众多的音乐艺术形式中,合唱艺术最需要集体的合作精神和凝聚的团结力量。合唱团在演唱任何一首歌曲时,几个声部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都,必须在音量、音色、音准、节奏等方面的默契配合,才能够表达出歌曲内涵,创造出或辉煌、或雄壮、或抒情、或活泼的艺术感染力来,才能给听众以艺术的享受,美的陶冶。同样,众多的演唱者也会在表达音乐作品时获得艺术的、关的、心灵的升华。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音乐教育》2008年第3期33页刊登了河北省柳瑜老师撰写的《感悟学科综合》。该文章从三个方面同大家交流了音乐教学中的综合:音乐教学中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它学科的综合。柳老师以几个教学片段为例,生动鲜明地论证了音乐教学中学科综合不是各学科知识的叠加,而是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沟通、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7.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从来不是以纯粹的音乐形式存在,而必然和社会文化、其他的艺术门类相关联。从史前社会的乐舞开始,音乐就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了。而综合,是基础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学科体系向学习领域的伸展,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因此,音乐欣赏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应该通过倡导“综合”的理念,承载更多的文化内涵,联系更多的相关艺术门类,从而实现以审美教育为主旨的音乐教育。  相似文献   

18.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提倡学科综合”的基本理念,强调在教学中,应以音乐教学为主线,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音乐教学的学科渗透,既包括音乐教育中音乐的鉴赏、练习、创造之间的融合,还包括音乐与相关学科充分结合起来,例如舞蹈、戏剧、美术等艺术门类,  相似文献   

19.
音乐欣赏关注形式还是内容,历来是音乐界争论的焦点。音乐相对于其它艺术门类,有它的特殊性。它的两个本质属性———非具象性和非语义性,决定了音乐“长于抒情,拙于论理,难以状物”。因此,音乐的内容是个模糊、随意、空筐的概念,而音乐的形式是具体存在的。音乐的内容与形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人们欣赏音乐首先感知到它的形式美,然后才会去探究它的内容。至于有没有内容,表现什么内容,那是因人而异的。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感动得流泪,他感受到了俄罗斯人民的苦难。但有的人可能无动于衷,或品味到别的什么  相似文献   

20.
《音乐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强调:“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 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姐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由此可见,音乐教学要善于与其他学科的教学融为一体.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增长音乐技能。拓宽知识领域,让音乐教学展现出绚丽的风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