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文本阅读教学,语文教师可从学生自我阅读、教师辅导阅读、借助修辞学、借助语法学四个方面使学生对文本的深层含义加以理解。  相似文献   

2.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占有重要位置,在平时的考试中阅读题也是占有很大分值的,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是离不开意会的,但是后半句就不适合现在的教学了,这样的教学效果也是不利的,不能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水平。所以,要加强语文阅读中的意会与言传,将其合理利用,提升教学质量及学生学习水平。  相似文献   

3.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古诗词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然而由于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缺乏相应的载体,导致古诗词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笔者以为,教师重在引导学生"意会"感悟,走进诗词意境,能够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学结果显然不利于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实与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本文首先回答如何理解"意会"和"言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从几个方面展开,探讨如何实现初中语文阅读中的"意会"与"言传"。  相似文献   

5.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意会”和“言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教学和高考测试所面临的止于“意会”而难于“言传”的尴尬,本文从阅读形态上分析了“言”“意”转换的机理,指出了做到准确“意会”和有效“言传”的途径,并进一步以悖论的角度提出了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不必非要精确地“言传”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一种默化知识,通常表述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部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是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认知感悟,它通过隐性的方式对学生语文的学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活动正是要努力搭建意会和言传的桥梁,促进学生意会和言传的不断转化.  相似文献   

7.
“言传语境”与“意会语境”是对低语境和高语境内涵的表征,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问题。两种语境差异有着不同的溯源,容易令交际者产生困惑、误解和不适。在“意会语境”中从事跨文化交际,应该在语言风格、逆向思维和交际观念等策略层面寻找突破口,并坚持差异性、倾向性和合作性三大语境交流原则。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剧、传播技术手段的进步和民权思想的崛起,“意会”语境中的中国文化有着向“言传”语境迁移的态势,不仅要求“知识共享”,还要求“价值互补”,既要坚持文化“本土特色”,又要加强外部语言文化的“认同”,这对于培养我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理解度和宽容度,增强我们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缩小不同文化之间的差距,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没有言传何以意会。凝练的语言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升华,言辞蕴涵之意让人沉浸在遐想和追忆之中,回味无穷。诗人总是用精巧的语言传递出炽热的情感,百读不厌。本文以诗词为例,阐释语言蕴涵——情深意长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秦川 《文教资料》2011,(1):48-49
在现代语文教育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这些缄默知识从显性知识的角度来看.尽管是不完善、不清晰的.但是它们对于学生的生活及认识却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只有唤醒学生的意会,才能引领学生领悟缄默知识。  相似文献   

10.
【设计理念】不拘泥于月光曲的内容理解,不执着于人物品质的挖掘,在复述、诵读、运用等板块化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达到理解课文、感悟语言、体味联想和想象的句段,把《月光曲》不断跳跃的音符所蕴涵的生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睢肖、扣人心弦的魔力。  相似文献   

11.
清代的刘大搬在《论文偶记》中有一句话:“凡行文多寡短长。抑扬高下,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其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天道》,意思是说:只能用心去揣摩体会.没法用话具体地表达出来。指道理奥妙.难以说明。有时也指情况微妙。不便说明。这个成语可以变通地运用到我们的作文教学中来。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中,“言传”是手段,“意会”才是美术鉴赏的最高境界。能做到“尽在无言中”,我认为这时的“无言”却是“千言万语”,也就是达到了“悟”的境界了。  相似文献   

13.
(一)“言传”和“意会”是词义教学中两种常用的手段。所谓“言传”,是用语言或文字对词语加以解释,使学生理解词义;所谓“意会”,是通过直觉或者联想,让学生领会词义。  相似文献   

14.
模糊是相对于精确(或言明晰)而言的,它们都是世界上客观存在的固有的东西。而若依照形式逻辑来看模糊语言,则是与精确语言相对的,它是模糊思维的一种物质外壳,也是人类思维的一种自然属性,故而,模糊语言也表现在课堂教学当中,有着奇妙的性能和功用。  相似文献   

15.
钱科萍 《教师》2010,(30):113-114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学生面对作品患上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鉴赏失语症”。本文对这种教学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四种切实可行的鉴赏方法,力图改变美术鉴赏教学的窘境,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综合评价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文明古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极其珍贵的记忆。古诗以其精炼含蓄的语言,变化无穷的押韵,给我们营造了一幅幅生动的情景,塑造了一个个丰满的人物,抒发了一缕缕缠绵的情感,千百年来在文学史上岿然不倒。我们的语文教材每册都选择了不同题材的古诗,或描写优美景色的,或刻画人物形象的,或表达诗人高尚情操的,读来朗朗上口。然而,由于古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事件、人物与学生生活的年代有较大的距离,学生们并不能很好地把握它们的内涵。所以常常听到有的语文老师自嘲的说辞"古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相似文献   

17.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部分。”此言开宗明义,阐述了学科的本质特征。其工具性主要指语文知识系统的表达功能,人文性主要指知识表达的对象(全部的人类文化),亦即“含义”之“义”。人文以工具为载体,工具以人文为表现内容,这微妙的契合关系,昭示出广阔的语文教学空间,含义点窍式的整个教学系统也就从这里启动。作为基础教育中的能力培养系统,含义点窍式以“以我为主”“洋为中用”为原则,革故鼎新,锐意进取,具有鲜明的个性。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6,(62):21-22
古诗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古诗词语言含蓄精练,距离现在又年代久远,因此古诗文教学常常是一个难点。究竟怎样教好古诗词?作者认为,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多读、多感、多悟,架起从"意会"走向"言传"的桥梁。  相似文献   

19.
尤爱红 《教育艺术》2009,(12):24-25
语文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表达美的能力,让学生不仅能"意会"美,更能借助于理性的思维,将"意会"的美用语言"言传"出来.  相似文献   

20.
正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传统的教学观念会让教师觉得有些教学内容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这是一个很有必要得到改善的误解。"意会"与"言传"在阅读教学中同样重要,它们都能够很好地推动课堂教学,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而教师需要做的是架起"意会"与"言传"的桥梁。一、从"意会"通往"言传""只可意会,不能言传",这一度成为人们对于某些只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