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高等学校分类是以高等学校的某些侧面、属性或特征为依据的。高等学校分类的目的是通过建立一定的规则,促进高等教育职能的分化和高等学校系统化,使同一类型、同一层次的高等学校展开公平竞争,引导高等学校分类办学,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高等教育资源的效益。和所有别的分类一样,高等学校分类也不可能穷尽高等学校的所有特点和属性,而只能是根据某些侧面和属性来进行。  相似文献   

2.
中国高等教育分类中的几个现实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高等教育缺乏科学合理的分类标准。职业型高等教育作为可与学术型高等教育相并列的一种教育类型,需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和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分层主要是高等学校地位和等级的纵向排列,而分类则更多地代表了高等学校之间依据某些异同点进行的归类与区分。当前,应以政府机构为主体指导高等教育分类,同时要保证分类基础和标准的科学性,并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  相似文献   

3.
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分类与定位的科学性、合理性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战略选择,关系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学校的管理决策和宏观指导,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必须解决好的一个关键问题.因此,处理好高校分类与定位中的若干关系,通过构建适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符合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对促进高校分类发展和科学定位就显得十分重要而紧迫.  相似文献   

4.
吴涛 《教育探索》2012,(8):9-10
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先导是更新教育质量观.高等教育质量的一般属性包括国家意志属性、时代属性、人本属性、科学属性、类别属性、类型属性、形式属性和特色属性等.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特色属性包括定位特色、区域特色、行为特色、行业特色、优势特色和类型特色.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是动态的、多元的、相对的和发展的,其内涵又是现实的、具体的、实实在在的.  相似文献   

5.
作者就中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发展的历史变迁进行了概要总结,分析了中国高等教育组织属性的社会事业属性渊源,认为在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单位分类属性改革发展将实现制度和政策创新,高等学校的分类定位将以公共教育服务为核心,趋向于灵活、多样、竞争的多元化投资办学体制,其事业单位属性将逐渐趋于淡化。  相似文献   

6.
自1997年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之后,高等教育领域虽然存在学生缴纳一定的学费才可享受教育资源的现象,但不能就此认定高等教育具有商品属性。高等教育的属性是由高等学校的设立目的、职能及权力属性所决定的。高等学校实现公共利益、提供公共服务、履行公共职能的行为表明,公共性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属性。  相似文献   

7.
公共性:高等教育的基本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7年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之后,高等教育领域虽然存在学生缴纳一定的学费才可享受教育资源的现象,但不能就此认定高等教育具有商品属性。高等教育的属性是由高等学校的设立目的、职能及权力属性所决定的。高等学校实现公共利益、提供公共服务、履行公共职能的行为表明,公共性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属性。  相似文献   

8.
如何对高等学校进行科学分类,从而实现分类指导、分类发展是教育管理部门、高校和学者关注的焦点,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图通过对教育部直属和地方共建的94所高校的分类研究来探讨高等学校的分类标准,进而引导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进行科学定位.  相似文献   

9.
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分类与定位的科学性、合理性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战略选择,关系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学校的管理决策和宏观指导,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必须解决好的一个关键问题。因此,处理好高校分类与定位中的若干关系,通过构建适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符合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对促进高校分类发展和科学定位就显得十分重要而紧迫。  相似文献   

10.
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类型名称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法的基本框架的演变和我国有关高等学校分类法的特点后认为,高等学校分类标准的设计应该以高等教育的职能为基本依据;高等学校分类类型名称宜借鉴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法,按照高校所授予学位的层次来命名.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等学校分类及其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梳理我国高等学校的事实性分类和研究人员对我国高等学校的分类构想,总结高等学校分类维度和指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高等学校分类的未来走向是从偏重高等教育的学术价值向重视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发展、从单一向多元发展、从定性向定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潘懋元教授提出的高等教育分类方法将高等教育系统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子系统,将高等学校分为学科型、应用型、技能型三种类型。潘懋元教授的高等教育分类方法符合中国的高等教育实际,对高等学校的准确定位和分类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英国高等学校法律地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学校法律地位是高等教育法律制度的基础问题。英国高等教育历史悠久,高等学校类型多样,高等学校法律地位较为复杂。论文选择了英国高等教育法制中较有价值的4个维度,从分类的视角研究其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这4个分类标准分别是:大学与其他高等学校的区分,公立与私立高等学校的区分,特许状、法规与公司高等学校的区分,以及公共机构与非公共机构的区分。  相似文献   

14.
以1994年废除种族隔离政策为分水岭,南非的高等学校分类体系经历了由分化到整合的治理逻辑变迁。1994年之前,南非政府以学生人种、教育属性、语言文化等为维度,将全国高等学校强行区隔,多轨运作,分而治之。1994年之后,南非新政府开始调整高等学校分类体系,以高校学术职能为中心,整合教育资源,致力于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汇贯通。南非的高等学校分类变迁史表明,高校分类必须尊重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坚持政府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保持不同类型高校的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黄姣华  徐秋玲 《文教资料》2009,(20):175-176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规模的日益扩大,高等教育系统中出现了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高等学校,高等教育的合理分类就显得日趋重要,许多学者对我国高校分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本文意在根据目前我国最为典型的几种高等学校分类方法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现行高校分类的现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定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6.
方丹敏  曹晓晨 《大学生》2014,(22):28-30
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优化,高等学校分类体系的建立,势必涉及到高等学校的转型发展。高校的转型既是为了服从和适应国家关于高等教育的新布局,更是为了找寻自身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和高校分类体系一样,高校的转型包括往哪转、怎么转,都应着眼于自身的长远发展,而不是随风跟潮、急功近利,或者是有转型之名而无转型之实,或者是转来转去反而失去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往哪转国家提出对高等教育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是推动高等学校转型的外在动因。转型发展,高校是主体。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必须为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战略调整实现转型,以培养市场所需的人才。  相似文献   

17.
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主题的流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等教育研究主题的演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要求.从空间上看,北美(主要是美国)及北美以外(主要是欧洲)高等教育研究的主题也呈现某些差异性.高等教育研究主题的历史变化和地域上的差异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等教育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开放性、跨学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潘懋元、董立平在<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撰文指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涉及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基本问题:如何引导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现代化建设相适应,使高等学校合理分类、科学定位与特色发展.目前全国高等学校出现了分类不清、定位不明、发展方向趋同的现象,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世界高等教育的分化和大众化趋向的日益明显,对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分类指导,使其分类发展,成为各国发展高等教育的理想追求,但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在1973、1976、1987、1994、2000、2005年分别公布了对美国高等学校进行分类的标准,不断完善其分类体系,力图克服过分强调高校科研而忽视教学的弊端,摆脱被异化为排序工具的梦魇.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等学校分类的结构设计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多样化将逐步成为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是社会和教育自身双重选择的结果,其理论依据包括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和学校能级理论。目前我国学者对高等学校分类的研究主要是一种分层分类的思路,本研究通过对主要发达国家高等学校结构特点的分析发现,高等学校按层次和按类型分类的共存与交融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所呈现的一种规律。本文运用层次和类型两个分析框架构建了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并对其问题和今后的政策方向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