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宏似玉 《七彩语文(小学低年级)》2022,(8):30-32
<正>三年级下册中的《燕子》一文,是郑振铎先生的一篇状物散文。写景状物散文的解读应从三个层面入手:一是内容形象层,包括描写对象及其特征、内容整合与画面还原;二是情感内涵层,主要阐释作者通过文字表达出的情感内涵;三是描写技巧层,主要揭示作者景物描写的技巧。前两个层次聚焦文本内容阐释,重点关注文本“写什么”,第三个层次关注文章建构方式,即“怎么写”。 相似文献
2.
文学是以语言为符号体系而引发审美情感的艺术形式.在小说中,作者往往以语言形式为载体,来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进而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出自己的写作意图.在小说阅读教学中,语言主要分为作者在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对话、独白等,即人物语言;作者在叙述事件、描绘环境、刻画人物、抒发情感的语句,即叙述人语言.正确解码语言,将成为解读小说、阅读小说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汪洋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2014,(9)
《孔乙己》在词句上有多处反复,如"笑"、"还欠十九个钱呢"等。教学时,尝试引导学生品味这些词句在小说中的反复,带领其深入文本。反复出现的"笑",反映出"看客"们的冷漠和恶毒,表现了鲁迅鞭挞国民劣根性的一贯主题;反复出现的"还欠十九个钱呢",可以从中窥探孔乙己的全部悲剧,感受鲁迅的讽刺和悲悯。 相似文献
4.
徐金国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2010,(7)
经典文本往往蕴含着深邃的思想魅力和看似寻常却奇崛的艺术魅力,教学中应当引领学生进行深度价值解读.教学张中行的<汪大娘>一课,应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围绕汪大娘的人物形象、文中反复提到的常理的内涵,以及文末提出读书明理的困惑理解这三个问题展开深度研读,以透视文本的隐含价值. 相似文献
5.
文本解读的最终目的是教师能够掌控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通过教学获得文本解读的知识、规律和方法,使学生形成语文核心素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 相似文献
6.
文本解读是有效教学的第一步。从文本解读到教学设计需要找到一种转换的办法。以《陈情表》的教学为例,在实践中探索出如下路径:取舍鉴选,确定教学内容;重组整合,定位教学目标;提炼还原,精心设计问题;以生为本,优化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7.
曹海永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2014,(5):77-79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虽不长,却凝聚着作者的精心构思和描摹。无论是樟树的外形与品质,还是宋庆龄的情感与精神,抑或人们的崇敬与怀念,都是那样鲜活地表露于字里行间。基于对这一文本的深入解读,第二课时教学围绕"抓住一条线"、"认识一种树"、"走进一个人"渐次展开和深入,达成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燕子》是台湾作家朱少麟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小说探讨了一个熟悉的命题,即都市青年人的梦想与抗争。透过朱少麟的小说,可以看到在海峡的对面,那里的年青人,也和我们一样,带着各自的梦想和伤痛,迷惘和抗争,生活并成长着。 相似文献
9.
杨妮萍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2021,(2)
文本解读需要寻找和发现矛盾,实现主动的、有意义的建构,并透过矛盾发现文本所隐含的精髓。运用矛盾分析策略解读《军神》一课:提炼矛盾,于细节处感知“剧痛”;比较矛盾,在感知沃克医生的外在变化和内心变化,在明晰人物关系变化的过程中领悟“镇定”;还原矛盾,在品读“配角”和“主角”的失衡、“有声”和“无声”的失衡中把握“形象”。 相似文献
10.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里面有一篇对省一等奖的课进行点评的文章,言辞犀利,不留情面地指出这堂课连最基本的教学内容都没有掌握好。前几周,在越秀区也有一堂《竹影》的公开课,因为王荣生教授的点评,所以教研员们评得十分小心。 相似文献
11.
<正>在实施教学活动前,全面、准确、深入地解读所教文本,既是教学常识,也是教师应具备的教学基本功。教师只有精准解读了所教文本内容,才能准确把握文本所承载的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流程,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符合学生认知实际的教学策略或路径,从而落实“用教材教”这一教学思想。笔者以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课《邓稼先》的解读为例,谈谈文本解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13.
颜维奇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2012,(4)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适时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能够客观而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知人",就是研究、了解和理解作品的作者;"论世",实际上是要研究作品与它产生的时代的关系。文言作品《人琴俱亡》,讲的是东晋王子猷和兄弟王献之的故事,表达的是兄弟之情。但如果把这篇短文的主题仅仅定位在"兄弟之情"上,则不免显得肤浅而缺乏深度。教学时,可通过"知人论世",客观而准确地解读这篇文章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15.
教师的文本解读水平,关乎学生学习的范畴、感悟的外延、收获的效度。如何立足文本、快速解读,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探索出以下几个解读文本的视角,便于一线教师操作。1.读透教材看扉页:翻开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教材的扉页,就会看到一句口号:走进《品德与生活》,学习、做事更快乐!品德与生活课程与孩子们"相约,牵着手儿同行在成长的道路上"。 相似文献
16.
<正>对于绝大多数与人相关的文本而言,读懂文本中的一些重要人物,显得非常重要,而所谓读懂人物,最重要的就是洞察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等等,进而洞察人性。从宏观的教材分析角度来看,这是此类文本教学的战略需要,从微观的文本解读角度来看,这是此类文本教学的战术选择,而从作者行文的角度来看,洞察人性原本也是读者走进作者的关键步骤。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经典文本,构造了一个个经典的形象,从传统的人物形象解读角度来看,这些人物形象中有好的形象,也有坏的形象, 相似文献
17.
吴小英 《新课程导学(上)》2013,(9)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具备一双挖掘文本资源的"慧眼",善于抓住教材的空白点或生发点,活用文本,结合学生生活体验,展开想象,巧妙"补白",既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又能让语文课堂更加鲜活.前不久,我县开展课改实验课展示活动,我上了《威尼斯的小艇》一课.下面,我以这一课为例谈谈我是如何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巧妙补白,及时做到语文课堂中的读写结合的. 相似文献
18.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也是检验其学识和专业素养的试金石。因此,教师须拓宽自己的专业视野,不囿于成见,不照搬教参,这样才能于司空见惯中读出"深刻"。从这个意义上说,语用学不失为解读文本的理论依据之一,它的引入必将为语文教师提供解读的新视角、新方法。兹以《孔子游春》一文为例予以论述。所谓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