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此在”的诠释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此在”──人的存在──是海德格尔诠释学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海德格尔完成了“本体论”之变革,“此在”蕴含着丰富多样的可能性,而现实的存在只是这多种可能性的一种。因此,在“此在”诠释学中,可能性是高于现实性的。理解是“此在”存在的基本样式,它是此在本身在自己能在意义上的存在,“此在”的意义,随着理解而生成、展开,“死亡”是此在不可逾越的界限,此在在理解中向着未来筹划自己,实质上是对死亡有所预期,向着死亡筹划自己的存在。在此意义上,必须把死亡纳入此在生存论之环节,才体现出此在的整体性结构。  相似文献   

2.
网络聊天形式下的文字、对话作为以网络为媒介手段的文本,由于其具有很强的即时性,以及语言简短、错别字多及缺少标点等局限性,导致了对网络文本的理解容易造成误解。文章利用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论述网络文本的正确理解是如何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理解与实践——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一种诠释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囿于理论哲学的视角,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教科书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理解存在其不足,未能揭示从理论到实践转化的关键性环节。从实践哲学的视角来看,实践总是关涉可变的事物或事物的可变性,实践者必须借助于理解的具体化在普遍的原则和变动的实际之间进行协调一致,才能做出合理的行为,因此,理解的具体化,成为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中介。  相似文献   

4.
“超回归”数学理解模型及其启示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Pirie和Kieren关于数学理解的超回归模型(Transcendent Recursive Model)由原始认识、产生表象、形成表象、性质认知、形式化、观察评述、构造化、发明创造8个理解水平构成,具有超越性、回归性以及“不必要的边界”等特点,给我们的启示是:应“螺旋式”地安排知识;应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材料;应给学生反省的机会和时间。  相似文献   

5.
"理解"与"解释"一直是作为相对独立的术语出现的,理解与解释也成为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对立的因素之一,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方法论之争也多源于对理解与解释的辩驳。有着科学与诠释学双重理论基础的科学诠释学的提出与建立,基于理解的三个模式与解释的三个阶段及应用的诠释学分析,表明了整个科学无一不是处于诠释学的反思范围之中,科学诠释学关于理解、解释与应用三者的辩证统一,更大程度地弥合了传统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截然二分的裂隙。  相似文献   

6.
7.
石磊 《中学物理》2012,(8):18-19
在课标教材已经广泛推行的今天我们还是会发现,传统观念仍然在教材解读中影响着人们,那些与新课程理念相悖的观念以一种无意识的形式参与了教材的解读,制约着教师对教材的正确理解与教学执行.在哲学诠释学看来,文本解读是读者与文本两者视域相互作用的过程,读者对文本的前理解是一种客观存在,修正错误前理解的途径是读者与文本展开对话交流...  相似文献   

8.
“Bildung”被译为“教化”,其与“两希文明”渊源深厚,又在德国古典哲学和德国浪漫主义时期融入新的内涵。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以黑格尔所规定的“教化”在于“普遍性的提升”为起点,并立足“普遍性”对诠释学理论进行重构,最终实现了诠释学的“普遍性”。诠释学“教化”与教育有着密切关联,探讨诠释学教化的“普遍性”在教育中的实现符合诠释学的“应用”。从理论上讲,中国现代教育强调的“美育”,正是着眼于美的“普遍性”;而从现实上看,“理解”的历史性让“教化”关注过去和未来,因此,教育注重与“传统”对话,也是走向未来的必要路径;更重要的是,诠释学教化着眼于人的“有限性”,将“师—生”关系重塑为“你—我”关系,在语言中达到对自身、对他者的更高“普遍性”。  相似文献   

9.
根据哲学诠释学相关原理,对于《论语》中有关宰我的言行的记载进行分析,得到理解《论语》的三种层次:即对于孔子的、编纂者的和历代注疏家们思想的理解。进而得到这样的结论:理解历史文本并不仅仅是出于功利目的的单纯字面意义的领会,理解应当是在清晰的自我意识的基础上,透过文字而达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作者形成共鸣,进而为我们的生存于世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诠释学对知识性质的理解开启了解读教学文本的新视角。在现代诠释学视野中,真理作为处境真理、德性真理和共享真理,能够使教学的创造性、道德性和对话性获得彰显,从而消解教学领域的种种贫困现象。  相似文献   

11.
伽达默尔在海德格尔本体论基础上把诠释学发展为哲学诠释学,并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效果历史”思想,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伽达默尔而言,方法论并不是他所关注的,他也不想提出任何可以做出正确诠释的方法论,哲学诠释学乃是探究人类一切理解活动得以可能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2.
分析加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及其方法。加达默尔通过对艺术、历史、语言的分析,揭示出作为文本意义的完成同时正是此在基本存在方式的理解的真正含义,其拒斥自然科学方法的解释学方法是海德格尔之本体论的现象学方法与黑格尔辩证法方法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3.
理解是人对自己的思想内容及其建构过程的反思。教学是师生在教育目的规定下共同对课程内容的认识途径和策略进行理解的过程。教师在理解学生和文本中理解自己,学生在理解教师和文本中认识自己。对于教师而言,教学是自我理解的进步过程。在教学中,学生不仅在理解课程内容过程中理解自己,也在理解教师的过程中理解自己,从而得到认知能力的提升。学生正是在理解自己的过程中才能建构思想,拓展情感,矫正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实现进步。  相似文献   

14.
以流传物形态存在的人的精神产品,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改变而经历了“客观对象”、“主观经验”和“存在理解本身”这些不同身份,从而也被相应地赋予永恒或历史等不同特性。在寻求对作为文本的传统的理解方法过程中,人们不断深化对文本意义存在方式的认识,同时也不断改变人对自身存在本质的理解,即人从纯粹的认识主体转交为被传统所决定的一种存在,在不可摆脱的“诠释学处境”中生存。于是,作为流传物的文本的意义与历史地存在的人都只能放弃形而上学诉求而不断寻找自己的历史性存在。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堂的“简约”,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花大力气去提炼教学主线,抓重点、轻一般,去枝叶、留主干,删繁就简,以约驭博,深入浅出,以少胜多。这样,才能充分凸现语文课堂中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留充足的时间予学生思考,从而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足见数学问题在数学中的重要地位.在数学教学中,从课堂提问到新概念的形成与确立,新知识的巩固与应用,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与提高,以及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增强,无不从“问题”开始.可见,问题是连结教材、教师和学生三大课堂教学要素的纽带,课堂教学活动实质上就是依据教材内容和...  相似文献   

17.
多元智力理论是我国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之一。多元教学方式的运用,使得多元智能的课堂教学形式多样,而“为理解而教”的学校智力质量指标的提出,才真正揭示了多元智能教学的实质所在。在多元智能的视域下,把握“理解”的内涵,必将推动多元智能教学改革的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8.
“3的倍数的特征”是一节老课。在课前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预先在书上看到了结论,有些学生在校外辅导班提前学过,有些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家长简单告知过。所以,班内部分学生对3的倍数的特征不再陌生,已经会用语言表述和进行判断。在进一步访谈中,我们又发现,这部分学生虽然知道了这一结论。但是没有一个人知晓其中的缘由。  相似文献   

19.
围绕理解的翻转课堂设计及其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围绕理解而翻转"的教学策略,可翻转课堂组织结构,创设多维互动环境;翻转教学设计流程,促进理解目标的实现;翻转资源提供的时机,诱发先前认知的实现;翻转学与做的顺序,激发学生内在理解动机;翻转提问的时机,启发学生在探究中理解。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