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自古文史哲不分家,史学著作往往用文学的语言来书写。《史记》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有"无韵之离骚"之称。史著之优劣,取决于文采的高下。然约当民国时期,文史逐渐显分离之势,至今已完全分离。同时,西方文化的传入和影响,使史学著作已全无文采可言。现对史学研究和史学著作的弊端进行分析和说明,详尽论述其与文采的关系,以期引起学界共鸣,使现今之学者重视史学著作之文采。  相似文献   

2.
张霞  朱志先 《文化学刊》2012,(3):173-176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已经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在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理论构建和批评史的研究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果。而《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论纲》首次以"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冠名,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理论内容及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西方学术理论与方法对中国社会与传统学术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面对时局,中国历史学人秉持经世致用与变革图强之精神,主动求变,创造性地吸收、转化西方理论方法,最终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等丰硕成果,确立了现代史学范式,完成了由中国传统史学到中国现代科学史学的伟大转型。该文旨在通过分析民国时期不同阶段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探索其对于中国史学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4.
郭江龙 《文化学刊》2012,(6):181-183
中国古代史学发展演变至明代,到了一个较为特殊的阶段。宋代士人好谈心性,讲究义理之学;清代学者则黜虚崇实,重考据之学。明代处于学术理念全然不同的两个时代中间,在学术发展理路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明代史学的研习可探清自唐宋以来学术史的内在发展脉络,可达“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功用。谢国桢云,“有明一代,史学最盛,若焦骇之《献征录》、王世贞之《四部稿》、何乔远之《名山藏》、郑晓之《吾学编》,恢弘典则,蔚为巨观。”而清代以降,学者对明代史学甚为贬低,尤以四库馆臣之流。厚诬明人,多有訾议,但闻明人史著,多有“明人恣纵之习,多涉疏舛”之语,诸如此议不可谓持平之论。  相似文献   

5.
从真切再现当时社会生活风习的宋代风俗画中,可以看到画家们对都市繁华、乡村闲适的迷恋、对圣朝盛世的点缀升平,但是从传世的少量作品中仍能看到一些充满平民意识的现实主义作品.这些作品往往充满了对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真切的爱,显示出一定的社会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6.
王云燕 《文化学刊》2022,(9):220-223
在清末民初的史学近代化历程中,乾嘉学人赵翼的史学著作受到学界关注,诸多学人从不同的视角重新审视赵翼史学,评论角度不一、看法各异,折射出近代学术的纷繁面向。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新史学家高度颂扬赵翼史学的进步性,与之相反,章太炎则承袭乾嘉汉学家的路径,继续以“经师”的眼光视之,得出的结论截然相反。章太炎与梁启超学术根底不同,视角、立场各异,二人对《廿二史札记》的一抑一扬,特别是评点此书彰显的学术旨趣,其实异中有同,不乏相通之处,昭示着史学近代化过程中多元并存的治学路径。  相似文献   

7.
马速 《文化学刊》2010,(3):40-43
高校教师是教育教学与科研的实践者,承担着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使命。高校教师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既是高校教师文化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高校教师自我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从文化融合、文化类型、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等几方面探索高校教师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和提升,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叶健 《职业圈》2007,(10X):102-103,105
职业意识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职业意识教育的意义、存在问题及影响高职生职业意识的因素,揭示了高职院校加强职业意识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叶健 《职业圈》2007,(20):102-103
职业意识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职业意识教育的意义、存在问题及影响高职生职业意识的因素,揭示了高职院校加强职业意识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王圻《续文献通考》的史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王考在基本继承马端临《文献通考》的体例的同时,又新增节义、谥法、六书、道统、氏族、方外等六考及黄河、太湖、三江、河渠等若干子目,从而扩大了《续文献通考》的取材范围,反映了时代特点;其二,由于王圻在书中采用了很多清人所不见的明代官方档案材料,同时书中有的事件他本人曾参与其中,有的内容是在他亲身实地考察或通过访问一些亲历者或知情者的基础上写下的,因而使王考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其三,王考蕴含着著者丰富的史学思想。如在书中王圻多次声称自己编撰该书的目的在于经世致用、重视儒家的伦理纲常对世道人心的教化作用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对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的政权持肯定态度等等。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文化的听觉审美特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希腊视觉中心主义的真理观奠定了相应的西方认识论范式,并促使其后的艺术美学理念逐渐向俗世的实在维度靠拢;而一向注重听觉的中国心学却始终以静、空的时间体验方式将真理的理解置入了超越于空间之上的虚无维度,以谦卑的姿态在视觉霸权的压制下顽强进行着人生归属感的寻求,也正是这种归属感型塑了中国艺术文化内敛、体恤以及高蹈的独特品性。  相似文献   

12.
张书记和聊城大学的各位朋友,来自全国各学府的朋友们: 我是第三次来到聊城参加学术会议,前两次都是有关傅斯年的研讨会;今天再次来到这里与各位同行朋友相聚,感到非常高兴.聊城和聊城大学,我每来一次,都感到面貌一新,环境优美,人心向上,令人鼓舞.  相似文献   

13.
一 前言洪迈是南宋著名的读书人 ,其《容斋随笔》与《夷坚志》是深受后人重视与喜爱的两部著名作品。《容斋随笔》的内容较为广泛 ,关于历史的意见占了很大的部分 ,谈及官制的变迁也有不少篇幅 ,还有就是文学、经学方面 ,提出一些看法 ,特别是诗句赏析 ,见解不凡。《夷坚志》则是搜罗许许多多神奇鬼怪 ,无子不语的故事 ,保存了宋代社会多面向的生活心态。我们若要了解洪迈对历史的看法 ,当然以《容斋随笔》为主要资料来源 ,《夷坚志》几乎可以完全不顾。再说 ,洪迈著述甚丰 ,见于《宋史·艺文志》约有三十种 ,其中最能呈现洪迈历史知识的作…  相似文献   

14.
顾准是一位特立独行的思想家,在经验主义哲学基础上他就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看待西方文明、如何通过历史认识现实和展望未来等问题提出了深刻见解.  相似文献   

15.
论陈寅恪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寅恪的近代史研究,虽然没有比较系统的论述,却有其一贯的立场和独到的见解,并在晚年的《寒柳堂记梦》中得到较集中的体现.他对甲午战后中国政局变动及其原因的分析,对于清政府内清流与浊流的分析,对于慈禧与光绪之政见异同及其原因的分析,以及对戊戌变法运动的观点,都极有价值.  相似文献   

16.
"百年歌自苦"--论杜甫诗歌创作中"歌"的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杜甫大量使用“歌”、“行歌”、“长歌”、“高歌”、“浩歌”、“放歌”、“狂歌”、“放歌”、“悲歌”、“哀歌”之类词来自述其创作行为入手 ,研究向来被学者忽略的杜诗与“歌”及古老的乐歌传统的深厚关系。提出杜甫以诗为歌、具有歌者意识等重要结论。文章认为 ,杜甫的诗歌创作 ,在高度的文人化、语言艺术高度发展的同时 ,又有着向属于诗歌的更为原始、自然的状态的歌的艺术传统的回归的自觉倾向。为杜甫艺术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认识角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古代朝鲜女诗人许兰雪轩作品风格及流传影响的考察,论述明代后七子李攀龙等人对许兰雪轩的直接影响,为中华文化在周边国家的传播提供了鲜活的例证;同时,说明女性作家在明朝中叶已经开始自觉溶入文学的主流,这就促使我们更加关注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主流和边缘问题.  相似文献   

18.
19.
明清小说中存在大量的同性恋现象。从关系性质来说,这些故事大致可分为“色”恋、“情”恋、“色”“情”兼备之恋三种。纯粹的色恋主要发生在渔色的男性与职业小官之间;纯粹的情恋主要发生在妻妾之间;“色”“情”兼备的男男之恋较为普遍,当事人之间不仅有肌肤之亲、精神之恋,有的甚至结为“婚姻”组成“家庭”,可视为同性恋故事的典型模式。妻妾之间的情恋故事中,丈夫或隐或显,始终“在场”;“色”、“情”兼备的男男之恋故事中,扮演男性角色的一方拥有传统文化所规定的男性应该拥有的一切,扮演女性角色的一方则往往需要像“贞女烈妇”一样无私地不断奉献,因此,从性别意识的角度来看,在以这两类故事为典型代表的明清同性恋小说中,“情”的外壳之下包裹的是地道的、根深蒂固的男性中心意识。  相似文献   

20.
杭州西湖是中国古代著名城市公共园林,简述西湖随着杭州城市发展,从城郊风景游览地到城市公共园林的发展过程。考虑地域自然人文历史背景,综合文献记载和地图资料,还原近代以来杭州西湖的三次"公园化"历史进程,即民国时期的湖城融合,1949年以后的人民公园化改造和21世纪初的公园城市建设。讨论了时代思想对公园内容和样貌的影响,以及在此过程中所表达出的文化倾向。探索当代"公"园的根本属性,思考公园城市建设的历史语境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