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名作.在剧作中,作者用了许多蕴含象征隐喻意味的原始意象符号,如雷雨意象、死亡意象、出走意象等."窗"在<雷雨>中多次出现,因其蕴载了作者情感及人物命运和剧作主题的众多内容,从而使之具有了特殊的象征意义,并成为<雷雨>整体意象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2.
生态批评大潮中出现的环境文学作品常使用隐喻这一修辞手法,由此而产生的意象也有着深刻的含义.加拿大著名女作家阿特伍德的作品<羚羊与秧鸡>作为一部生态启示录小说充分发挥了隐喻的作用创造了许多引人深思的意象.本文就其中部分意象,如"喜福多"和"天堂计划"等进行分析,以加深对隐喻的理解并阐释其启示录内涵.  相似文献   

3.
王含冰 《文教资料》2009,(22):41-43
亨利·詹姆的作品<阿斯彭文稿>不但包含几乎所有的詹姆斯主题,更因其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大量的意象和象征手法,以及开放式结局成为作者现代性的最好诠释.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评论家对于文稿的寻觅,从而揭示出文稿的隐喻含义:文稿是历史的载体,是文中三位主人公无意识的投射,也是真理的折光.  相似文献   

4.
邹明 《文教资料》2009,(27):24-26
作为劳伦斯<羽蛇>中重要的原型意象或文化解码,水的影响力犹如一只无形的手,渗透进作品的微观层面并且支配着作品情节发展、人物性格和环境特征.水的原型意象的普遍性来自于它的复合性,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根据<圣经>中对水的描写,以及诺思洛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本文试图从水意象所蕴含的二元对立统一的内涵出发,探讨水的生命力及破坏力,得以窥探作家深邃的隐喻世界.  相似文献   

5.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被誉为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朦胧诗.因其故事的虚化、意象的空灵及意境的隐喻,诗出以降,解诗者争讼不已.一是刺襄说,<诗小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二是招贤说,<诗沈>道:"盖下游为雒京,士之在周者,如见其在水中央,而不可得也.上游为开渭,士之在秦者,道阻且长而可致也."  相似文献   

6.
中国意象诗的源头是<诗经>而非<离骚>.<诗经>中许多诗篇意象丰富,"比""兴"手法的运用,决定了<诗经>中大量意象的产生.尽管从中国意象诗的漫长发展历程看,<诗经>意象还仅仅处于原始发育期,但其中一些诗即便和现代意象诗的代表"朦胧诗"相比,也毫不逊色.正因为<诗经>意象具备了高度象征性、主观性等古典诗歌意象的诸多特征,才使<诗经>具有生动形象的图画美、蕴涵深广的意趣美、回味无穷的含蓄美,散射着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弄清这一点,对疏理中国意象诗的历史流变,深刘认识<诗经>的诗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炜近作<能不忆蜀葵>成功塑造了淳于阳立这个忙碌于农村与城市、艺术与利益之间的复杂人物形象.文中频繁出现对于乡村生活尤其是"蜀葵"这一意象的描写,寄寓着主人公物质与精神双重层面上的流浪和回归,表现出浓郁的"还乡"情结.  相似文献   

8.
卡尔·桑德博格乃美国著名诗人,其小诗<雾>在美国颇受欢迎,可谓家喻户晓.美在何处?意象也,"猫"之隐喻,可谓出神入化、生动传神之意象;音韵也,音韵学解析之,方显出诗之精妙处,可谓英语自身特质所决定.唯有从意与声的结合以及吟诵诗歌两方面出发研究之,方能真正体悟英诗之美感.  相似文献   

9.
小说《植树的牧羊人》一个显著叙事特征是使用隐喻手法,“牧羊人”“橡树”“泉水”“蜜蜂”是本文具有隐喻意义的四个典型意象。从隐喻视角解读小说的这四个隐喻意象能够实现深度阅读,了解隐喻意象在西方文化视域中的本源义,理解隐喻意象的语境义,把握隐喻手法的叙事功能,深入分析人物形象,感悟小说丰富而深刻的意蕴。  相似文献   

10.
王丽 《巢湖学院学报》2009,11(5):72-76,129
<古舟子咏>是英国湖畔诗人柯勒律治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作.本文从两个角度分析<古舟子咏>中信天翁意象以此来解读<古舟子咏>:信天翁意象的词汇寓意构建;通过对多个意象进行分析,探讨信天翁意象构建.  相似文献   

11.
<觉醒>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经典之作.在这篇文章中有多处对<圣经>的场景和意象的巧妙运用.一方面,这些场景和意象中所蕴含的寓意使整个文章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另一方面,<圣经>意象和场景在文章中具有十分独特的意义.实际上,作者正是通过把这些<圣经>场景和意象所具有的寓意同女主人公的命运相联系和对比,从而形成了对<圣经>中女性价值观的颠覆.本文将阐述文章中对<圣经>意象和场景的运用的重要几处,借以体现其在文章中的特殊意义以及作者对其的颠覆.  相似文献   

12.
利用意象图式理论来分析网络词汇的隐喻特征,既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网络词汇的寓意,同时也能帮助读者更具体地了解意象图式理论的操作.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意象思想起源于<周易>,<易经>是儒、道文化的源头.道教典籍<道德真经>中"道"的体系与<易经>中"道"的体系是完全一致的;不论是对"道"的表述,还是对炼丹过程和内丹功法的阐释均用意象表达.文人画意象造型观来源于传统的道家哲学思想、道教理论学说.自然之道引申到中国传统绘画之中就是绘画之道;文人画的绘画之道就是意象造型.  相似文献   

14.
高娟 《文教资料》2008,(5):31-32
诗歌<病玫瑰>是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经验之歌>中的作品之一,短小精悍.作者运用简单具体的意象来表现诗人抽象的思想和情感.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威廉·布莱克在他的诗作中就运用了丰富的意象而超越了时代.<病玫瑰>中的"病玫瑰"和"无形的虫"等意象具有多重象征意义.文章通过解读布莱克<病玫瑰>中运用的意象,来反映当时社会的两性关系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以及反映人的灵魂的丑陋和肮脏.  相似文献   

15.
张颖 《现代语文》2008,(1):101-102
1978年,卢新华以控诉文革的<伤痕>掀起了"伤痕文学"的序幕.旅居海外多年,在跨国文化背景的积淀下,在理性的反思与关照下,<紫禁女>悄然诞生,新的伤痕气息也应运而生.<紫禁女>为文学史奉献了一个独特的"石女"形象.通过石女石玉性器官的"幽闭"与"开放"来揭示烙在灵魂上的伤痕.文本通过一系列的意象、梦境、幻觉的展示来发掘伤痕带给石玉的生存困境与悲剧命运,呈现出浓郁凄凉的宿命感,更深层次上隐喻了一个百年中国的民族寓言.  相似文献   

16.
任婧 《海外英语》2013,(8X):238-241
小品词up和down作为一组空间方位词,是人们了解其他认知域的基础,它们通过隐喻机制可以映射到数量域、社会地位、时间、情绪等抽象概念。意象图式是隐喻产生的基础,方位性隐喻又称为空间隐喻正是一种意象图式隐喻,从具体的空间概念隐射到抽象的非空间概念,从而扩展了up和down的认知语义。通过分析它们基于意象图式理论的基本语义在隐喻机制下的延伸,本体和喻体外延内涵传承是实现隐喻的基本方式,说明了意象图式和隐喻对小品词词义拓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电影《建国大业》文化意象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方法的角度出发并结合了电影字幕翻译的特点分析了电影<建国大业>中文化意象的翻译.电影<建国大业>的拍摄背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六十周年以及其拍摄意义为了让国外观众更好的了解中国历史文化,译者采用了异化的处理方法,让观众正面直视了汉语中所特有的文化意象,从而扩展了其经验视野.  相似文献   

18.
潘攀 《文教资料》2008,(28):103-105
<牡丹亭>中的梅意象既体现了对梅意象篌的传统内涵的继承.又呈现出其独特性,如非常重视对残梅意象、梅树意象和梅子意象的运用,其中对梅子意象的运用其渊源可回溯至<诗经·召南·揉有梅>,以上均体现出汤显祖在运用梅意象时手法的丰富多彩与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文学中,"花"意象的出现串很高,本文从文本切入,选取<西厢记>、<牡丹丰>、<桃花扇>为例,探索"花"意象在戏曲中的情感内涵、情节结构和主题建构诸方面,考察"花"意象在戏曲中的审芙价值及文学功能.  相似文献   

20.
<围城>使用了大多的隐喻,种类繁多.本文将它们区分为文化隐喻和文化外隐喻两大类.而文化外隐喻又可区分为普遍隐喻和个性隐喻.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