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道德的起源问题上,休谟延续苏格兰情感主义学派的路线,认为道德不是依据理性而是依据同情这种特殊的道德感来区别,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自己的同情伦理学。休谟首次引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他所说的"同情"即今天心理学中的移情,是人的一种天性,是社会关系的粘合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不能仅靠理性的社会制度和法制建设,还要关注人们的道德心理发展,提高人们的移情能力,因为移情可以赋予社会文明的道德氛围。  相似文献   

2.
在关于自我与他人如何合群共存的探讨中,休谟和卢梭提供了两种内在一致且可协同生效的同情方案。作为典型的现代理论家,他们对同情的关注和这种关注对道德情感的共同倚重体现了现代伦理生活对人性与道德的内向探索和对日常生活的肯定。从这些共同的问题意识出发,两种世俗化且平等化的同情观着意强调了现代人能够基于自然的心灵内在构造而发挥道德情感的力量,葆有同情这种自然美德并坚持一种关照人类、超越立场和利益的普遍主义式同情姿态。进一步就具体的同情机制而言,休谟式同情体现为对一切苦乐感受和赞责评价的“同感共鸣”,卢梭式同情体现为对他人痛苦的“设身处地”,前者着眼于悲悯而冷静的旁观,后者着眼于自顾却热情的行动,它们共同导向了正义问题,有待当代阐释者甄别两种同情观的转型意味并由此探索如何借助同情改善社会。  相似文献   

3.
王瑾 《文教资料》2009,(8):89-90
休谟在继承前辈的同情伦理思想的基础之上,赋予了"同情"新颖的内涵,并将其地位提升到了人性论的高度,将同情视为人性第一原则.同情是人和人之间情绪和情感的互相感应、传递."同情理论"是休谟情感主义伦理学的集中体现,但其也有存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同情是休谟正义思想乃至整个道德理论的中心概念,"是人性中一个强有力的原则"。对公益的同情使人们得以区分正义与非正义,并引起人们对正义的赞许和对非正义的谴责,籍此来维护正义规则。由于正义的作用在于稳定财物占有以维持社会秩序,其中对人的利益的关切与建立正义的原始动机保持了一致,即自爱既是起点,又是终点,体现了休谟正义思想中的自爱论倾向。  相似文献   

5.
休谟对道德导源于情感的论证以及对同情的内涵的创造性解读,对学校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目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道德知识的传授而轻道德情感培育的倾向,具体表现在道德教育的课程化、课程内容的知识化、教育方法的灌输化等方面。这种倾向的认识论根源就在于混淆了理性和道德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关注教师生命:从道德完人到自爱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并不是传统观念中的道德完人,教师也需要关注自己的生命。教师自爱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即认识自己的生命存在;悦纳自己的生命状态;实现自己的生命追求。自爱的教师才能更好的爱学生与事业。  相似文献   

7.
马雪莉 《文教资料》2006,(14):86-87
教师并不是传统观念中的道德完人,教师需要自爱。教师自爱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即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发展自己。教师自爱与教师的职业道德并不矛盾,自爱的教师才能更好地爱学生与事业。  相似文献   

8.
9.
同情伦理学在西方伦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同情的传递、感染,可以使情感在人类中产生共鸣.但对于同情的发生机制,直到休谟才做了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同情的发生有人性论的依据、认识论的基础,有自我的存在、人类身体结构和心灵结构的相似性及经验论方面的依据.虽然休谟没有彻底解决道德相对主义的困境,但他的研究成果为后人进行道德研究提供了不同的思路和角度.  相似文献   

10.
试论休谟的经济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休谟的人性论的方法论特点及其对休谟经济伦理思想的影响:从分析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入手讨论了正义的三大原则,明确地肯定了在“计较利害”的经济生活中道德的地位和作用。不仅把财产的稳定及其合法转移作为经济生活中最主要的行为规则,而且把“戒取非自己所有的财物”同信任和“许诺”一起视为重要的道德原则。休谟所论虽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的产物,但反映了市场经济的某些一般特征,提出了一些值得今天我们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休谟否定了理性成为道德判断的基础这一结论,主要是从理性不能成为行为的原动力、理性不能为道德提供认识对象、理性认识对行为不具有约束力和"是"推不出"应该"这四个方面的论证得出来的。  相似文献   

12.
休谟始终认为 ,在人性中自爱和仁爱同时并存 ,但比较其前期著作《人性论》和后期著作《道德原则研究》可以发现 ,他的人性论述的侧重点不同 ,这种不同是由两部著作各自的立论意旨和论述主题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休谟从情感主义的立场出发,探究了人性中同情的根源、发生、作用等,揭示出同情是维系人与人情感共鸣、相互理解的关键,借助人特有的同情,个体的人能与社会统一起来,从而实现社会和谐。休谟同情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道德是生命的本能,它来源于自爱,自爱是爱护生命的表现,由自爱扩大到爱他人是达到道德之境的真正途径,在这个过程中遵循生命的原则,爱护生命、敬畏生命才是道德的表现。学校德育中漠视生命,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均脱离生命而设置,因而造成了学校德育成效的丧失。  相似文献   

15.
休谟把美视为主观性的存在,艺术美不过是鉴赏者心中一种快乐的感受。但是艺术美的存在与艺术品本身又存在密切联系,对于规则的应用,对于自然的表述,对于材料的整合,对于创作者内心感受的物化都能够影响到鉴赏者的情感。鉴赏力有精致与粗俗之分,蕴涵于艺术品中一般性的美能不能被体验,与鉴赏者的气质和主观意向有关。  相似文献   

16.
17.
“同情”是一种审美现象,在休谟的美学思想中占有一定比重,但未引起美学界的足够重视。本文试从同情与同情心的区别,同情与审美、与功利以及与审美趣味之关系的分析,客观评价休谟的“同情与审美”的美学思想,及其对后来美学流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雷桂敏 《文教资料》2021,(3):126-128
《道德情操论》作为亚当·斯密的代表作品之一,同情观贯穿始终,对今天进行道德建设仍具有启发性。“同情观”启示我们:对大学生道德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加强学校教育和大学生自我教育,建立公正的奖惩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9.
校园欺凌危害巨大,是当今教育亟须解决的难题。目前的研究未能从学生自爱的角度出发来审视校园欺凌问题,引入卢梭的自爱观恰好弥补了这一空缺。人拥有天然的自爱心,进入社会后和他人相联系,生发出自尊心和荣誉感。自尊心使得个体关注自我,要平衡自尊心,就需要同情。同情心使得个体关注自身的同时也关注他人,既“爱自己”又能够“爱他人”。但若学生的自爱过度化,自尊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学生的自爱心和同情心就将处于失衡状态,就会忽视他人而只关注自我需要的满足,进而导致了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破解校园欺凌难题,需要学生发展积极健康的自爱心,并能以同情约束自爱,使自爱心和怜悯心达到平衡状态,从而使学生既能够爱自己,又能够爱他人。  相似文献   

20.
沈从小说的情调是道德困境中的同情观念。它既表现为对业已逝去的农业明的眷恋、欣赏及其必然灭亡命运的嗟伤,又表现为对工业明(城市明)的嘲讽抗拒,从而使这种同情意绪具有了丰厚的历史内涵,他的乡土小说也因此而具有了不衰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