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朔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重要的文学现象,其“新京味儿”语言也同样是20世纪小说中重要的语言形象。和以往的“京味儿”语言相比,这种语言形象不提供道德参考系数,将口语、调侃作为解构价值规范的策略,以获得游戏生活的快感为唯一的目的。这种语言形象产生于中国特定的历史语境和文化转型的缝隙之中。  相似文献   

2.
试论王朔小说语言的陌生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朔小说通过语言文体创新、语言变幻术等创造了具有新奇性、生疏性、耐人寻味的文学语言,即陌生化的小说语言。  相似文献   

3.
王朔小说的语言以反讽叙述为基调。通过运用“新京味”使其反讽具有世俗文化气息;通过“痞子说官话”式的置换语境形式使其反讽同人文、历史、政治相联系;通过譬喻,幽默化,调侃式等手段使反讽具有趣味性。这种语言吸引了许多读者,同时令一定群体的读者对王朔小说产生排斥心理。但无论如何,不可否认王朔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重要人物,在小说走向通俗化探索上做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阐述老舍文学“京味儿”的特色、源流,主要从其文学作品中真实的地理环境描写、美丽的自然景观、丰富的民俗表现、民俗语言的运用及对北京人心理展示五个因素中寻找“京味儿”,分析其“京味儿”文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王朔是近年文坛上出现的一匹“黑马”。王朔小说一直是广大读者热销的对象。本文通过分析王朔小说对传统小说叙述方式的两种构成因素——叙事结构和叙述语言的承继、借鉴和创新,对王朔小说的艺术魅力探本清源。王朔的成功再一次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文学的生命力不仅在于继承,更在于创新。  相似文献   

6.
当代作家王朔小说创作中,创造了许多具有新奇性、生疏性、耐人寻味的小说语言。即陌生化的文学语言,本文通过对其调侃语言的引入、多种语言系统的整合、历史性事件典故的话语变幻等多种构成文学语汇方式的探讨,挖掘出他的小说在语言陌生化方面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7.
如果把王朔小说笼统称为“痞子文学”,进而认为王朔以小说游戏人生、玩弄人生,这只能是对王朔创作的浮面读解而忽视了深层内涵;也是只见王朔早期部分小说而忽视其发展变化的结果。1988年王朔四部小说(《顽主》、《橡皮人》、《浮出海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被改变成电影,由于商业目的的渗透,作品“刺激性”的力度加大,影视传播使王朔提高了知名度,却也加深了广大读者对其小说的误读,不少人单凭电影的印象,接受或认同王朔小说为“痞子文学”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本文讨论李广与王朔燕语“迷信”说的论断。作者认为王朔燕语是与司马迁天人观念内在一致的,通过寓论断于叙事的燕语描写,谋篇编排的燕语功能,一字褒贬的燕语内蕴分析了《史记》写人艺术与王朔燕语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王朔“新京味小说”的叙述方式彻底摆脱了以往“京味”小说的建构程式和审美规范 ,建构出一种迥异于旧“京味小说”的叙述模式。这一点在其小说文本对叙述者的设置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其小说大量设置的第一人称叙事者“我”是一种“另类”形象 ,从根本上颠覆和否定了传统的正面价值。同时 ,其小说叙事具有强烈的“倾诉性”特征 ,叙述者“我”本身反映出作家强烈的反讽倾向。这些叙事特征都从某些侧面拆解了王朔小说文本的深度  相似文献   

10.
叙事语言是叙事者借以完成叙述行为的工具,也是读者与叙事文之间的媒介,叙事语言是构成小说叙事形态的至关重要的方面。 沈从文小说叙事语言的特点早在三十年代就为评论家所注意。苏雪林曾说:“句法短峭简炼,富有单纯的美”,“次则用字造句,虽然力求短峭简炼,描写却依然繁冗拖沓。”同时代还有人认为沈从文的小说“方言和成语太多”。近年来,研究者已注意到题材内容与其语言形式之间的关系,“沈从文写小说,也许可以认为有三套笔墨(自然就其‘大略’而言)。写城市、知识者  相似文献   

11.
叙事语言是叙事者借以完成叙述行为的工具,也是读者与叙事文之间的媒介,叙事语言是构成小说叙事形态的至关重要的方面。沈从文小说叙事语言的特点早在三十年代就为评论家所注意。苏雪林曾说;“句法短峭简炼,富有单纯的美”,“次则用字造句,虽然力求短峭简炼,描写却依然繁冗拖沓。”①同时代还有人认为沈从文的小说“方言和成语太多”“。近年来,研究者已注意到题材内容与其语言形式之间的关系,“沈从文写小说,也许可以认为有三套笔墨(自然就其‘大略’而言):写城市、知识者诸篇文字的琐细以至时见冗赘,写湘西普通人生活的极其…  相似文献   

12.
王朔小说的语言以反讽叙述为基调。通过运用"新京味"使其反讽具有世俗文化气息;通过"痞子说官话"式的置换语境形式使其反讽同人文、历史、政治相联系;通过譬喻,幽默化,调侃式等手段使反讽具有趣味性。这种语言吸引了许多读者,同时令一定群体的读者对王朔小说产生排斥心理。但无论如何,不可否认王朔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重要人物,在小说走向通俗化探索上做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小说代表作。其语言带着老舍的浓郁的“京味儿”,极具特色。本文以《骆驼祥子》为例,试图从其人物、环境以及语言风格,来窥探作品中浓郁的地域色彩以及老北京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4.
王朔曾经是小说界的一面旗帜,我在网上甚至看到这样一篇文章《北京新生代作家:大树底下好乘凉》(作者不详),大意是说现在北京新出来的一批作家,肯定要走王朔的路子,因为王朔小说实在是影响很大,销量可观。此文的作者依次类推,认为北京文坛在不久的将来肯定还会出现张朔、李朔、×朔,他们在王朔这棵“大树”下“好乘凉”。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军人作家丘东平,比较出色地描写了”新的人民领导者的典型”。他的军魂小说,不同于抗战初期众多描写前线英勇壮烈场面的小说,在于注重写人。在写人时,写军人的战斗遭遇,表现他们的英雄气概,笔端常常触及人物的灵魂深处,带有浓厚的主观感情气质。语言奇崛,小说充满一种野性沉着的力量美。  相似文献   

16.
在写人的记叙文中离不开人物语言的描写,俗话说:言为心声。语言描写不仅是打开人物心灵的钥匙,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还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一面镜子。也许正是如此,大凡写得好的习作,语言描写总是十分精彩的。语言描写最基本也是最高的要求,是写出人物的个性。由于人物的年龄、性别、职务、文化修养和经历的不同,语言也应有差别。请看下面的例子,一个人头发长了还没打算去理,他身边的人见了分别是这样说的——甲:“哇,瞧你,头发这么长了,还不剃头去,像个贼似的!”乙:“哟,看你头发这么长了,年纪轻轻的,怪难看的,…  相似文献   

17.
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主要手段来反映社会生活。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都是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欣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要从分析这些描写入手。肖像描写能够揭示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等。《变色龙》中对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的衣着描写表明了他的沙皇军警身份。《故乡》中对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体现了闰土一家生活的日益贫困。“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往往能透露人物的内心世界。《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意味深长的话语体现了他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王朔小说的电影改编热,从小说的语言结构和传播策略两个方面着手,认定王朔小说语言和结构上对画面的强调、内容和主题上对接受者的关注,是其成功进军电影的写作策略。  相似文献   

19.
何述强被誉为“仫佬族散文三杰”之一,他的散文的艺术魅力主要有三个层面:独具生命个性的意象群;小说叙事技巧的巧妙运用,使故事生动地穿插于散文思绪之间;精雕细刻的语言描写,及情感波澜中静中有动的和谐的叙述节奏等。这些使其散文整体呈现冬日暖阳般的情调,精致、温馨而持久。他是散文天地间的“一棵独立的树”。他“内敛”、“简单”的文字,确实达到了“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0.
韩蓁 《今日中学生》2006,(28):41-42
在写作,尤其是在文学作品的写作中,场面描写是少不了的。我的少年小说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反映川西地区风俗民情的,被儿童文学界称为“少年乡土小说”或“川西风情小说”。这其中的一个特点就是比较注重有特色的场面描写。场面描写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要是铺排不好,处理得不当,那人物就立不起来,作品也会乱成一团麻。我写的中篇小说《赶庙会的孩子》,五万多字,反映一群穷苦少年在池桑镇大庙会期间的生活和遭遇,表现孩子们在与丑恶势力的斗争中所展露的坚强、勇敢、机智和团结互助。写这部作品时,我十分激动和兴奋,有很多故事急于告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