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讨论的是含疑问代词的遍指句。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含有任指疑问代词的遍指句,二是特指性反问句中的遍指句。前一个重点,主要谈了遍指句的几种格式。在分析结构格式的过程中总结了各小类的自身特点和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并着重讨论了“都/也”在这一类遍指句中的重要性。第二部分主要讨论了含“什么”、“哪/哪儿/哪儿”、“谁”的反问句形成遍指句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与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相比,沔阳话中以“等/紧”构成的被动句只有完全式被动句,以及含被动意义的“遭、挨、乞、逗”谓词,没有复合形式,其所带的宾语也各有限制。在句法功能上,“等/紧”字完全式被动句可做定语、主语和宾语,在语用上是地地道道的白话,普通话中较文一些的“被”字句不能译成沔阳话的“等/紧”字句。  相似文献   

3.
高华娟 《语文知识》2011,(4):99-102
通过对《庄子》、《墨子》、《韩非子》三书中的“如”字比较句进行穷尽性统计,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角度对“如”字比较句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三书中的“如”字比较句的特征做了四点总结:(1)僅有否定式出现“基准+结果”型比较句;(2)肯定式与否定式存有不对称性;(3)肯定式比较义与比喻义界限模糊;(4)各种句式表达功能存有分工。  相似文献   

4.
语言类型学认为汉语是唯一一个关系小句前置于名词的SVO语言,然而有些学者发现汉语似乎也存在“的”字短语后置关系小句。虽然嫁接法和提升法是生成语法中关系小句的主流分析法,但是“的”字短语前置关系小句的嫁接分析存在嫁接方向性与任意性问题,“的”字短语后置关系小句的提升分析会违反“主语孤岛限制”。标签理论视阈下的汉语“的”字短语关系小句研究表明:汉语仅存在“的”字短语前置关系小句,所谓的“的”字短语后置关系小句实为主谓谓语句。  相似文献   

5.
旺峡》(人教版初语第三册)有这样一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句中的“以”字课本无注,从一般的古汉语字典中也查不到相应的义项,故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避而不讲。那么,这个“以”字究竟作何解呢?  相似文献   

6.
鲁诗语 《教学随笔》2016,(3):146-147
被动句分为直接被动句与间接被动句。间接被动句专门用来表示“被害”“不如意”等意义,是日语特有的语言现象。然而,笔者认为汉语中例如“被自杀”“被就业”等近年来网络乃至报刊媒体中甚为流行的“新被字构式”可以与日语的这种所谓“受害被动”进行对比研究。通过日汉语的语料库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日语间接被动句与汉语“新被字构式”有以下共同点:主语受到的影响并非直接的,且事件间有先行事件导致后发事件的因果关系;常用来表述对于位于句子主格的事物(通常为人)来说是被害或不悦的事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手法,通过对日语间接被动句与汉语“新被字构式”的行为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新被字构式”能够与日语间接被动句进行一定的对应。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各种“得”字结果句,认为“得”字结果句有两种基本结构,所有“得”字结果句都是基于这两种基本结构。在这两种“得”字结果句中,都存在词内附接:“得”是表致使义的、具有及物动词性质的表“致使”义的轻及物动词;与之结合成复合词的动词其实是附接在这个轻动词之上的表方式义的词根;此词根没有及物性及论元结构可言。各种“得”字结果句的具体表现涉及到各种因素,这些因素都是独立于“得”字结果句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8.
万荣方言的比较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万荣方言的比较句分平比句、差比句、渐进比句和极比句四种。具体格式有“比较项1 连/和 E较项2 一样/一般 W”、“比较项1 赶 比较项2 W”、“比较项1 不胜(不照) 比较项2 W”、“比较项2 比较项1 最 W”等21种。“赶”作比较词,在山西南部比较常见,成都也有这种用法;“不胜”作不及式中的比较词。山西南部以及东南部的一些点以及山东西部和西南部也比较常见。万荣方言“赶”字比较句有逐渐萎缩,最终被“比”字句取代的趋势。万荣方言的比较句在北方官话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9.
《离骚》是用“楚语”书写的,其语法的独特性体现在六个方面:一、主语有着几种特殊的位置:1.中置;2.置于形容词或动词后:3.后置;4.置于次句而兼统首句。二、“之”字作连词“而”字用,后带形容词作补语。三、“其”字作连词“而”字用,多表因果关系。四、动词置于主语前。五、形容词置于句首。六、修饰词后置。它们或使文势矫健,或使修饰对象得到强调,或使描绘对象更显生动形象。  相似文献   

10.
《师说》中有两处“者”字:一处为“古之学者必有师”,课文将“者”字注释为“求学的人”,但对于“者”字的词性未加说明。另一处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课文注释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对照翻译与原文可以发现,其中的“者”字没有翻译出来,而是在全句注释后面补充注释“者,助词,用在主语后表示判断”。在整个中学阶段的文言学习中,一般都将“者”字理解为语气词或助词,起判断作用。  相似文献   

11.
英语表示强调的方式很多,而it强调句是英语中最常用的一种强调句型。对it强调句的传统研究主要是从句法、语法和语义的角度进行的。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出发,认为英语的it强调句是这样一种机制:说话者通过“图形-背景”机制,将普通的陈述句的认知过程在语言中的现实化就是说话者将“主语(图形)-谓语-补语(背景)”转化成有标记句式“主语(图形,即itis/was+强调部分)-谓语-补语(背景,即that从句)”,凸显主语。说话者的这一主观变化可使听话者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主语即图形上,更好地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米”字加“一”成了( ),提( )河水浇树上。“夕”字加“一”成了( ),火灭好( )没遭殃。“人”字加“一”成了( ),( )家都把猴夸奖。“土”字加“一”成了( ),推举猴子做大( )。“白”字加“一”成了( ),森林( )兽心欢畅。  相似文献   

13.
廖雪辉 《职业技术》2006,(16):52-52
在日语教学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让学生做翻译练习时,有的学生一见原文是被动句就一律译成带“被”字的被动句,结果译文带上严重的翻译腔,甚至歪曲了原意。下面举出一例:23岁の若い妻が昨夜、9点から9点半の间に强盗に入られて绞杀された。误译:昨晚9点到9点半之间,23岁的少妇被强盗闯入勒死。正译:昨晚9点到9点半之间,23岁的少妇被闯入的强盗勒死。上例中的“入られて”是被动,没有译成被动,比较贴切。汉语的“闯入”是自动词,自动词很难构成被动表现,如:“走”不能说成“被走”一样,这个句子则不能说成“少妇被强盗闯入”。译文作了适…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早期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最简探索:框架》(Chomsky,1998)为理论框架,对汉语被动句的典型句式“被”字结构做了初步探讨。本文认同“被”字是汉语中特有的一个带有强名词性特征的功能语类的假说,它应该选择一个及物结构vP。“被”字结构的主语是通过移位生成的。本文还在早期研究——对完全被动句和施事省略句的转换生成解释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领属被动句和双宾被动句的转换生成假说,并通过实例加以解释说明。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汉语中,“彼”一般用作代词,其特殊用法是位于句首,表示提挈语气的语气词。“无所”为一熟语,“无”与“所”字结构组成动宾关系,若句中主语是“所+V”中的V的施事,“无所”的含义则为“没有……(的)”;若是受事,其义为“没有被……(的)”。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第一册节选《孟子·梁惠王上》中一段,题为《寡人之于国也》,文中“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一句中“之”的用法,很让人玩味。查教参,没有专门提出来讲。翻阅主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华书局出版)第二册42页解释为“之”是“介词,用在主语和介宾词组之间”。笔者认为欠妥。“之”在古汉语中主要用作助词、代词、动词,没有介词的用法。和同事议,  相似文献   

17.
“连V都/也VP”构式是汉语连字句的一个小类,V表示动词,VP表示动词短语,后件VP重现前面动词V。在表达上,肯定形式只占少数,而否定形式在使用频率上占优势。进一步对其否定形式进行解读,共有“不VP”“没(没有) VP”“V不C”和其他格式四大类。  相似文献   

18.
书面语言的一个最基本要求就是简洁。它的最高标准应当是鲁迅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中提出并身体力行的“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叶圣陶先生用这个标准衡量朱自清的《背影》一文,称赞它“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话,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和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叶圣陶《文章例话》,三联书店,1983,第7页)[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借鉴构式语法理论的框架,对递进性差比义构式进行全面考察,将其分为A、B、C、D四种变式,并对各种变式之间的承继关系以及该构式的成因进行认知范畴的探索,给出合理的解释。非典型的构式(D式)发生了“质变”,表达“遍指性非差比义”,而这个构式义无法从“一M比一M”中推导出来,因而是更典型的构式。指出遍指性非差比义其质变的根源在于“量级序列”的缺失,“比”的原型义虚化,从“实比”演化为“虚比”。  相似文献   

20.
“被”字结构一般在句中作谓语形成通常所谓的“被”字句,而不作谓语的情况也不少,在《醒》中这一结构的句法功能多样,可作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主语等,本文采用定量统计定性分析法对《醒》中的“被”字结构作一研究,以便人们清晰认识《醒》中“被”字结构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