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爱玲小说的叙事方式不同于与她同时代的女作家,她总是以旁观者的冷漠来审视她笔下的人物,即始终是以旁观者的姿态写作.这种旁观的姿态是由于作家采取了一定的叙事策略、技巧,使自己与文本保持了适当的距离来获得的,这种叙事策略更是叙述者在文本中的身份和位置--隐身叙事者.  相似文献   

2.
《色,戒》是张爱玲晚期创作的小说,长期以来颇受争议,这也正充分体现了该文本所具有的多重解读的可能性。对其进行作为悬疑小说、文本意象、对话与身份三种角度的解读,也揭示出文本别致的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的小说文本所充斥的大量的细节描写,是消费社会与日常生活领域的完美的书写记录,意外地暗合了现代性文本阅读经验。这主要是由20世纪上半叶上海这个城市的都市化进程所造成,张爱玲生活在其中,并运用她独特的叙事方式与艺术技巧,提前宣告了中国大众文化(当然只限于上海)的形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的小说,在语言风格上,作品一向是以华美、新奇而著称的,被人称为"张体".伴随着国内叙事学理论研究热的升温,反讽作为近些年在中国兴起并形成热潮的修辞方法,被引入张爱玲小说语言的研究当中.本文从张爱玲小说语言的反讽气质入手,在参照前人研究的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张爱玲有代表性的文本,来探讨她小说文本中反讽叙事的技巧、方法及影响等,从而对探析她小说语言特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霸王别姬》是张爱玲较早时期的一篇小说,作品中以巧妙的叙事角度和深刻的心理描写塑造了一个独特的虞姬形象,呈现出与历史叙事文本及男性作家笔下不同的女性内省意识。本文通过细致的文本解读,结合小说的创作背景,试图揭示出张爱玲笔下虞姬形象所独具的性别身份和历史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前学界对张爱玲及其作品的分散性研究较多,但张爱玲受传统文学的影响与创作中应用的研究却成果了了。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以“笔法”为切入点,将张爱玲研究与《红楼梦》研究相结合,分析“红楼笔法”对张爱玲小说语言、叙事方式与意境营造的影响及应用。具体而言,张爱玲模仿、套用、描摹《红楼梦》的语言表达,借鉴其简约凝练的语言风格,赋予文章含蓄蕴藉、韵味深远的美感。在叙事层面,借鉴《红楼梦》的多元叙事视角与封闭的叙事结构,结合“镜子”“月亮”等意象营造出苍凉诗境,极大地扩展了小说的艺术效果,令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小说“意象化”客观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在西方现代小说家笔下只是诸多叙事技巧中的一种,不一定成为小说中的主要叙事方式,但在张爱玲手中意象则成为最重要的叙事方式。张爱玲的“意象化”客观叙事是一种既能继承中外文学传统,又能满足现代读者阅读习惯的叙事方式。从叙事角度考察张爱玲小说意象兼顾了意象意义的分析,更重要的是从“意象化”客观叙事带来的形式美进行剖析,由此把握张爱玲小说的文体风格及其对中国现代小说史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创作中现代主义技巧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在创作中运用了"人物视点"、"间接内心独白"、"主观感觉化描写"、"意象"、蒙太奇结构、反讽等现代主义技巧,这些技巧使张爱玲的创作在文本上呈现出鲜明的现代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女性主义叙事切入,围绕细节描写、女性视角、改写与改装三个方面对张爱玲的小说文本进行分析,论述张爱玲小说是如何从叙述方面消解父权制语境的权威的。  相似文献   

10.
杨阳 《家教世界》2013,(2):107-108
通过现实和艺术呈现从张爱玲支离破碎的家庭,以及身处的那变革的时代讲述了作家的传奇人生;又从其对文字天生的敏感,对美的热切追求与向往,童年所受的良好熏陶,几方面阐述了其文学创作的禀赋;还从语言风格、叙事风格、描写技巧等角度概述了其小说的艺术风格。通过文本细读分析了张爱玲对女性的关注,对人性阴暗面的深刻揭示,以及其小说永恒的悲剧意识.才女张爱玲的传奇人生造就了其传奇的作品。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杜拉斯的《情人》和张爱玲的小说《半生缘》,对其中蕴含的叙述风格、爱情欲望、女性意识和男性形象进行比较,以此来探讨两位女性作家不同的女性主义思想及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的小说多以婚恋为主题,本文试从为了生存、满足欲望的无爱婚姻、成就不了婚姻的爱情几个方面来分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婚恋形式,对她所阐述的“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这一极具个人情感色彩的观点进行文本解读。  相似文献   

13.
从行动元看,《金锁记》表层上最重要的行动元是金钱欲和爱情欲,它表现的是欲望的悲剧,然而在更深层次上,这种欲望受制于最高级的施动者———男权社会的意识形态;从时间处理看,《金锁记》是回顾叙述,采用场景、省略、概要、停顿等时间变形方式,体现了张爱玲“参差的对照”的美学原则。  相似文献   

14.
本从王安忆所提到的“世俗的张爱玲”的观点出发,指出王安忆本人的作品也具有“世俗”的特征,并在对两位作家的比较中,着重剖析王安忆的“世俗”特征的表现形式、深层意义和形成原因。本认为,王安忆的“世俗”表现为喜对家常生活形态的描绘,其深层原因是因为她拥有与张爱玲不同的世界观,她喜欢市井之趣。尊重市民精神,并能够从平常人生中找寻到生命的力量,这使她建构了一个与张爱玲的本表面相似、内棱却截然不同的审美世界。  相似文献   

15.
龙琳 《培训与研究》2002,19(1):23-26
本通过对张爱玲作品的分析,通过对男女关系的不断追问,揭露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和破坏,也对女性自身的弱点进行了冷静的审视,并尝试建构新的女性自我认同。这种对女性本体地位和女性本体特征的寻求和自省。是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主要内涵。  相似文献   

16.
一本普通人的<传奇>里,那些看似浮华的世俗人生,搭配着富有心理暗示功能的繁复意象线条所构成的黄金分割图案,便是张爱玲对生命的临摹,是她思想背景里"惘惘的威胁"成就的"荒凉".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的小说在叙事时空上与现实生活强烈地错位,并运用蒙太奇手法展示时空梦幻般的变化;叙事视角采取全知视角与人物内视角共存的双重叙事视角方式;叙事结构则以琐碎的日常生活作为叙事结构的中心。以上三者构成张爱玲小说的叙事模式,而这一叙事模式对于传统小说叙事模式来讲是一种突破与创新。  相似文献   

18.
白先勇和张爱玲同为中国20世纪优秀小说家,二人都具备强烈的悲剧意识和悲剧文化心理,都深受中西文化的双重影响,其作品总体上都呈现出“苍凉”的审美境界。但是,他们的悲剧艺术却形成鲜明的对比:白先勇体现的是悲天悯人,张爱玲则是恐惧冷酷;白先勇割舍不掉文化乡愁情结,张爱玲则显示出对文化的超然态度;白先勇在中西交融中倾向民族感伤的古典美,张爱玲则显示出对世界性存在思考的知性美。  相似文献   

19.
从王安忆所提到的“世俗的张爱玲”这一说法出发,指出张爱玲的世俗只是一个外壳,而内里却是浓重的虚无。现实生活中的张爱玲早已完成自我虚无化,她的一生都处在虚无之中,而在她的小说和散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世俗,实际上是一种“自欺”现象。因此,对于生活在虚无之中的张爱玲来说,是不可用世俗来修饰的。  相似文献   

20.
从自由间接引语切入,分析张爱玲小说叙述主体的分化,表现为叙述者与人物抢夺话语权。它们彼此间的对撞、冲突加深了文本内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