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6年前,一起因山西平陆民工中毒,北京各界全力营救,终使生命危在旦夕的61位民工全部获救的事件而轰动全国。许多人至今对那篇后来被编入中学课本的通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记忆犹新。时隔36年,曾使全国亿万人的心为之牵动的61位遇救民工今何在? 中央电视台和山西电视台历时近一年.对平陆事件进行了联手  相似文献   

2.
十六集历史回顾纪实片《伟人周恩来》在历时两年七个月的摄制之后,终于同电视观众见面了。《伟人周恩来》作为一个重大革命题材的大型电视系列节目,创作上的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一、在采访摄影中“寻找”周恩来,从小事入手,“发现”周恩来拍摄之前,我们做了大量的案头准备工作,边熟悉材料,边就近采访拍摄一些当事人,明确了以周恩来的  相似文献   

3.
孙汀娟 《现代传播》2001,(6):105-107
《阳光行动》是湖北电视台联合武汉市慈善会、湖北热点策划传播公司举办的全国首家慈善公益电视栏目,它通过记录发现心愿并实现心愿的过程,策划激发爱心并奉献爱心的行动,达到“安老、扶幼、助学、济困”的目的,把希望的阳光和党的温暖用实际的行动播撒给社会最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 《阳光行动》每期30分钟(特别节目60分钟),有现场版、杂志版、专题版三种版式,以适应不同节目内容的需要。 《阳光行动》的节目特点:将纪实专题与现场演播相结合,将客观报道与主动策划相结合,将慈善事业与电视手段相结合,充分表现出电视媒体的…  相似文献   

4.
李康 《视听界》2005,(5):52-52
最先让我心动的也许是原著的名字——《追我魂魄》。在物质充塞于世间的每一角落,乃至灵魂被挤压得只能在物质的缝隙中游走之时,我不知道作者要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还有什么样的故事能让倦怠的精神为之一振?报告文学《追我魂魄》开篇题记“人可以落魄,但不能失魂”,把我带进尘封的1942年5月。作者用他犀利冷峻的目光,温柔细腻的内心,为我们描绘出一次惨烈动人的关于战争与人的画卷。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14年对日作战,中华民族在血影刀光中用血肉之躯矗立起一座座纪念碑。这部作品之所以吸引我,是作家的文笔,是独特的结构,…  相似文献   

5.
王均 《记者摇篮》2005,(9):29-30
广播剧《寻找》、《呼唤》先后获省第八届、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奖、省优秀广播剧一等奖、中国广播文艺研究会一等奖.这是全局、全台同仁共同努力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结合我创作两部广播剧剧本的实践谈一下有关精品创作的体会和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6.
汪晓龙 《声屏世界》2008,(11):40-41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语言, 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 我们都在爱心中孕育生长, 再把爱的芬芳洒播到了四方。 请允许笔者将《爱的奉献》中的这段歌词献给所有坚守在自然类纪录片拍摄一线的人。他们是真正的爱的使者,是环境卫士,是纪录片战线清贫的守望者。因为自然类纪录片生产周期长、拍摄条件艰苦、经费短缺等诸多的原因,造成了拍摄自然类纪录片的人才严重流失。  相似文献   

7.
权胜 《中国广播》2015,(2):87-92
广播剧《功夫》获得2014年亚广联奖广播剧类推荐奖。本文通过对《功夫》立意的阐释和剧本创作、演员演播、后期制作的具体分析,探讨了什么是广播剧的魅力,如何把广播剧做得好听、好看,让听众爱听、听了以后还能思考。  相似文献   

8.
对于搞电视教学的人,创作是一件乐事,又是一件苦事。乐的是,它是一次积累实践经验,充实教学内容的好机会;苦的是,你不能象一般的创作者那样搞完即了,把创作所得仅作为一种感性经验留在记忆中,而且还要去总结它,分析它,甚至批判它,从中悟出一些理性的认以来。纪实性节目《长江漂流》共14集,前后编辑了4  相似文献   

9.
朱桃 《视听纵横》2008,(5):89-90
“做什么选题?”这是创作精品节目时大家普遍苦恼的问题,不想做出来的节目像一道汤,淡而无味,都希望自己的节目有新意、有品质,最好能拿奖。有着文学情节的我打着做文学专题的主意,身边的同事纷纷不赞成,认为文学专题貌似容易实则异常艰难,天性执着的我认准了就不会放弃,今年我把自己的文学梦和巴人的文学梦一起放飞——创作《梦的追求》,做个寻梦的人。  相似文献   

10.
新闻评论在新闻宣传事业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重型评论更是新闻媒体的旗帜和灵魂。对于这一点,人们在认识上没有大的分歧,但在实际工作中,乐于从事新闻评论的人却并不多;就是在研究领域里,新闻评论的气象也比不上其他新闻体裁的繁荣。原因很多,但其中有一点,就是对新闻评论的规律性知之不多,由此产生畏难情绪。新闻界老前辈胡乔木曾经倡导“人人要学会写评论”,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新闻单位时也强调,我们不但要有名记者、名编辑,还要有名评论员。当代新闻工作者要练“十八般武艺”,就要迎难而上;要迎难而上,就需要阶梯,而不能钻木取火式地从头开始。  相似文献   

11.
12.
1997年初秋,一位朋友同我聊天时偶然说起了中原古刹少林寺,说释永信大师的弟子、年仅8岁的释小龙拍了11部电影。我脑海中突然出现了以前见过的、4岁时的小龙。那时的他已开始在武术表演领域引人注目了,自他与台湾影星林志颖合拍了第一部电影《旋风小子》,至今已拍了十几部影片,其成就着实令影坛吃惊。那么小龙是如何成为童星的呢?他目前的状态又是如何?这肯定会引起观众的注意。 我首先确定了这个选题,打电话到少林寺、到小龙家,一连串的询问了解,使我对小龙本人的认识逐步从表面化深入了一步。但不巧的是,小龙不在家,他已飞往四川腹地拍电影去了,我决定到四川影片拍摄现场去追踪拍摄。 小龙从四川回到河南登封后,我又赶到登封进行采访,最终制作了《中国影星释小龙》,播出后,受到观众的好评。  相似文献   

13.
秦维清 《声屏世界》2000,(12):19-20
电视文化纪录片是用电视手段.对重大历史的和现实的文化事件、文化现象以及文化人物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多方位的展示、回顾、审视和观照。透过文化的表面现象.深入地开掘出它的文化内涵、文化品格和文化价值。它不但要具备应有的告知、愉悦的审美价值,而且要具备精神传承价值和文献存留价值。  相似文献   

14.
作为电视记者,我们在去年做了一件也许是份外的事———创作电视剧剧本。如今,6集电视连续剧《走过秋冬春夏》已经由中央电视台与南宁有线电视台联合摄制完成,并于最近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播出。为此,我们感到十分欣慰。应该说,《走过秋冬春夏》剧本的完成,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我们的记者生涯。正是在长期的电视采编工作过程中熟悉了残疾人的生活,并为他们的生活所感动,我们才萌发了以电视剧形式更立体、更深入细致地表现他们的念头。这个连续剧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复员军人曾强在十几年前的一次战斗中,为了救助战友不慎滚入雷…  相似文献   

15.
在卫星直播全球覆盖的先进传播技术手段飞速发展的基础上,电视新闻的定义已由“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变为“刚刚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但是如何增强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和思想性,让电视新闻既能悦人耳目,又让人回味无穷,成为指导人们生活导向的准绳,这确实已成为每个电视新闻记者和编辑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正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正面临改革开放的浪潮汹涌澎湃,文艺界也是"思想大开放"。那时的文学,从观念到创作,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的"整体移位"和"迅猛突破"!在市作协积极支持下,1989年8月成立了"上海作协小说家联谊会",选出吴强为会长,赵自为总干事,仇学宝等为干事。短促的三年的聚散,让人怀念至今。转眼自己已经是九十老翁,当年亦师亦友  相似文献   

17.
所谓电视纪录片,就是运用新闻镜头真实纪录现实生活,客观反映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着重展现生活原生态和完整的过程,排除虚构和扮演形式的电视节目形态。  相似文献   

18.
《义责王魁》是京剧艺术大师、京剧麟派艺术的创始人周信芳晚年创作和表演的最后一出麟派剧目,也是一部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优秀戏剧。为了演好这出戏,周老先生不顾年事已高,亲自编导,亲自出演,尽最大的努力,吸取京剧艺术中其他流派的表演长处,融会贯通,将麟派的唱、做、念、行等优点发挥得淋漓尽致、炉火纯青。在剧中,周信芳先生将老王中塑造成一位刚正不阿、善良严明的艺术形象,他忠诚正直、嫉恶如仇,对王魁忘恩负义、喜新厌旧、趋炎附势的丑恶行径痛加斥责。表现了他宁折不弯的坚强性格和高尚品德,给人们以极深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何军 《新闻世界》2009,(9):72-73
真正的纪录片或许就应该是少数人的心灵享受,就像小川绅介首次公演《青年之海》时的情景,到场观众只有三个人(一个记者和小川的弟弟妹妹),观众人数未必比导演人数要多。但唯有舍弃功利性目的,以其作为生活甚至生命的修行方式,可能才会抵达真相,甚至真理。  相似文献   

20.
文章结合我国国民科学素质的状况以及科普创作的现状,分析了困扰科普创作的几大因素;以《高新技术科普丛书》的创作出版实践为例,探讨了科普创作团队建设、创作平台的搭建等机制,并从选题切入、读者定位、内容把关、架构设计、文字表达、呈现形式等多个方面总结了科普创作的创新性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