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笔者在2002年9月曾与南京市某小学一年级的教师座谈,在谈到大班幼儿入学出现的问题时,所有的教师都不约而同地认为幼儿太敏感。具体表现在:“许多幼儿不喜欢和别人分享”“小朋友碰一下就告状,就反击”“很容易品味到失败、失落”。这种心理上的不适对幼儿的影响往往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防小学化”教育倾向的幼教界,敏感的学前儿童识字问题让不少教师出现了“恐文字”心理,有的更是“谈字色变”!探讨拓展“前识字”经验发展的有效支持策略,促使教师走近“前识字”,并以科学的教育观、有底气地积极投入实践研究。旨在不仅为幼教工作者就幼儿识字问题答疑解惑开通渠道,也为慎防小学化、开展适宜在幼儿园进行的、学前儿童乐于接受的“前识字”教学研究搭建了探讨的平台。  相似文献   

3.
翁惠 《幼儿教育》2003,(9):10-10
当前,许多幼儿园都在开展创新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在创新教育实践中也存在着不少误区。正视这些误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幼儿创新教育。一、片面强调求异思维,创新价值观模糊在创新教育中,教师往往片面强调求异思维,把创造思维等同于求异思维。教师提出任何一个问题,让幼儿从事任何一项活动,都要求幼儿做到“和别人不一样”。如果不一样,教师就会鼓励或表扬幼儿;如果一样,教师一般反应平淡。幼儿为了做到“和别人不一样”,有时就脱离活动的内容,随意地、漫无目的地回答问题,答案虽然和别人不同,但答非所问。  相似文献   

4.
随着语言和智力的发展,幼儿逐渐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他们每天都接触到许多对他们来说很陌生、很新鲜的东西,并努力想去了解周围的人和事物,于是,各式各样的疑问便在他们的头脑中产生的。 幼儿大约自两岁以后,逐渐出现发问的现象,这是幼儿思维发展的标志,也是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具体表现。幼儿最初的问题大多是:“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到三、四岁,幼儿常常会问:“蚂蚁是好的还是坏的?”、“动物中谁最大、谁最厉害?”;五、六岁的幼儿对事物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兴趣,总喜欢问“为什么”。比如:“为什么天上有太阳?”,“天上的月亮是不是跟我一样,不爱吃芹菜变瘦了?”等一些非常有趣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他们在接触周围生活的过程中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产生了新的兴趣才能够提出的。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是衡量幼儿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与家长应十分重视幼儿的问题,采取积极的态度,正确、科学地回答幼儿提出的问题,幼儿通过提问获得新知识,是发展幼儿智力、激发幼儿兴趣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就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提问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纲要点击新《纲要》第三部分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这就需要教师在活动中关注幼儿的关注。案例一老师发现小朋友对瓶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个孩子的口袋里都装了几个瓶盖,老师却说:“把瓶盖扔到垃圾桶里去。”幼儿不乐意,教师说:“快去,不扔就不要来上课。”幼儿只好不情愿地扔了。上课了,老师介绍说冰是无色透明的,可是小朋友发现冰块中有许多白色的气泡,就大声说:“老师,水是无色透明的,可是我手中的冰块怎么有许多小白点呀?”教师一时不知该如何作答,于是就对小…  相似文献   

6.
爱告状,这是幼儿表现出的带有普遍性的行为特征,许多家长和教师为此发愁,担心孩子思想品德有问题。 其实,这只是幼儿接触生活,寻求心理平衡的表现:是幼儿认识社会,解决疑难问题的方式。幼儿的“告状”,并不都具有“告发”的意思,家长和老师应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7.
说到幼小衔接,这可是个许多人都关心的问题,谁家有孩子要上学了,大人心里就着急:“我的孩子还什么都不懂啊,那该怎么办呢?”确实,在许多中国人眼里,幼儿园的孩子是属于“抱着的”,而上了学的孩子则是“放着的”。在幼儿园,是以保育为主,而上了学,则是以学习为主,这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别。怎么过了一个暑假,幼儿就成了学生呢?针对这个问题,幼儿园和小学都表现出足够的重视,当然也包括家长。于是,“幼小衔接”就从一个现实问题上升到了研究课题。不少幼儿园和小学的老师积极参与其中,许多专家学者还提出种种新观念新方法,很有一番理论。从眼…  相似文献   

8.
徐明 《幼儿教育》2003,(5):21-21
“追随计划”,还是“追随幼儿”,这确实是一个让教师感到两难的问题。不过,只要我们时刻把“促进幼儿发展”放在心上,就不觉得为难了。正如前边各位教师所说的那样,“追随计划”有它的教育价值: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体质,而且有利于培养幼儿的集体观念和遵守纪律的能力;“追随幼儿”同样有它的教育价值:有利于引导幼儿专注地“研究”事物,探究奥秘。教师们在讨论这个问题时之所以感到为难,是因为传统的、封闭式课程模式对教师、对幼儿的“工厂化”管理造成的。如作息时间表的安排精确到“分”,而且没有弹性的余地。如果到某一时刻教师没有做作息表上规定的事情,园长就可以认为教师工作失职,轻者受批评,重者扣分甚至扣奖金。因此,可以这样认为:问题的实质不是教师对让幼儿去做早操还是  相似文献   

9.
金静 《学周刊C版》2014,(7):218-218
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目标不同.这就使得教师在进行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时使用的方法、完成的任务、学习的内容都存在很大的区别。这就使得一些幼儿在向小学学习过渡时.由于明显的差异.使幼儿很难快速地适应小学教育。在幼儿进入小学之后.由于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与幼儿园相比有了较大的不同.他们从心理上很难接受这种改变。在学习中.幼儿由于不适应小学的环境.使他们对学习也失去了兴趣.为了使幼儿能快速适应小学教育.教师需要使幼小衔接更加完善.促进学生在小学教育中的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10.
正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目标不同,这就使得教师在进行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时使用的方法、完成的任务、学习的内容都存在很大的区别。这就使得一些幼儿在向小学学习过渡时,由于明显的差异,使幼儿很难快速地适应小学教育。在幼儿进入小学之后,由于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与幼儿园相比有了较大的不同,他们从心理上很难接受这种改变。在学习中,幼儿由于不适应小学的环境,使他们对学习也失去了兴趣。为了使幼儿能快速适应小  相似文献   

11.
高层建筑影响幼儿心理发展许多国外幼儿发展专家和城市心理学家都认为,在高层公寓里生活,会给幼儿心理发展尤其是幼儿自主意识的发展设置障碍。幼儿自己出去,然后平安地回到父母身边,就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学会了独立。2岁到7岁的孩子,正是要自己到“外部世界”玩的时...  相似文献   

12.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我园关于“对幼儿生成活动回应策略研究”的推进,如何关注幼儿游戏中的生成活动,如何回应幼儿的需要,如何建构幼儿生成与教师预设的桥梁,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随着实践的深入,我渐渐获得了一些感悟。●关注:寻找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点新《纲要》要求教师关注幼儿的生成,并依据幼儿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创设良好的心理和物质环境,关注、支持、引发幼儿主动探索和交往,满足幼儿自主活动、自发学习的需要,然而将这些要求转化为教育行为并非易事。以往一讲到生成活动,许多教师就会联想到这样的故事:某日,一个幼儿突然问:“老…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的小学教学中,许多学科教师往往只是照本宣科地开展教学活动,学生不能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当今社会对学生的素养提出较高要求,教师应该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环节进行改变,以“参与式”的课堂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就小学数学的“参与式”课堂的构建策略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4.
往常“六一”庆祝活动从内容到形式,基本都是由幼儿园确定的,忙了园长和老师,而孩子并不个个都高兴。如上台表演的幼儿和家长兴高彩烈,没有上台机会的幼儿和家长闷闷不乐,有的责怪孩子没出息,有的埋怨老师太偏心,有的为了孩子心理平衡,不得不给孩子买点东西。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近年来,“六一”前夕,我们就及时召开家长会,组织家长和教师一起讨论“六一”庆祝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大家认为“六一”是孩子们  相似文献   

15.
在幼儿园韵律活动教学中,教师已经习惯了告诉幼儿,今天学一个“新本领”,却不太习惯告诉幼儿,今天的这个“新本领”与昨天的那个“旧本领”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也不习惯让幼儿去发现已经积累起来的许多新本领中是不是存在某种共性。当然,有些幼儿自己最终也能发现其中的某些联系,但在缺乏教师引导的条件下,幼儿的发现会很少,大部分幼儿的进步也会很慢。许多学有所成者都说过,真正的知识是学过的知识都忘记了以后所剩下来的东西。其实那就是关于联系的高级知识和建立联系的能力。在幼儿园的韵律活动中,教师也可以进行知识技能  相似文献   

16.
好奇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天生具有了解外界环境的强烈愿望,对外界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并常常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幼儿会问:“老师,怎么有太阳还会下雨”“汽车尾部干吗要装灯”等等。寻找问题的答案,既是幼儿接触外界环境的方式,也是他们了解外界环境的途径,更是他们关注外界环境的结果。教师应积极认真地对待幼儿的提问,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回答幼儿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一、耐心如实地解答幼儿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我们中的一些教师认为孩子的提问是“乱问”、“真…  相似文献   

17.
在幼儿园的数学活动中,教师们会发现许多幼儿的操作都不尽人意,有的孩子能将问题都回答出来,但当孩子进行练习时,往往是错误百出,甚至还有孩子一到数学课,就表现出厌倦的情绪.在《新纲要》中,没有像以往那样开列出一个幼儿“学什么”或教师“教什么”的知识技能的菜单,而是通过对教师提出“做什么、怎样做和追求什么”的要求,将教育内容与教育环境、教师的任务、儿童的活动、儿童的发展融合在一起.在科学领域提到:“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教育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纲要?科学》)从表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想要让孩子们轻松学数学,爱上数学,那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丰富环境、把握特点、勤能补拙学数学.  相似文献   

18.
著名学前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可见环境对于幼儿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家长开始越来越重视环境对幼儿的影响,可见许多家长在追求物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却忽略心理环境创设,而心理环境对幼儿造成的影响并不亚于物质环境。本文在调查基础上,对幼儿良好家庭心理环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分别从家长和幼儿园两个层面出发,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改进的策略:即家长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加强重视心理环境创设和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质,幼儿园应该加强指导与培训。  相似文献   

19.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老师大概都遇到过这样的现象,即举手的幼儿缄默不言。这也许已经成为大多数人默认的“事实”,早已不具备“问题”的意义。然而,幼儿的任何一种外部行为表现都是有其独特的心理结构、心理过程在支撑着的。在举手幼儿的缄默不语背后是否隐含了某些我们日渐熟视无睹的问题呢?面对着这样的孩子,我们可以提供什么样的策略支持呢?我们先来看一下中班的一个艺术综合活动的具体情境:在活动中,教师向孩子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个方形的螺旋线像什么?”问题一出,有不少幼儿举手。一幼儿说“像一辆汽车”,一幼儿说“像一条冬眠的…  相似文献   

20.
怎样间接指导角色游戏呢?在实践中我体会到:首先教师必须做一个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逐步形成正确的概念,获得更多的信息,幼儿的生活经验增多,知识面扩展,幼儿的游戏内容和情节才会不断地丰富、发展。在指导中班“戏院”游戏时,由于玩了一段时间,孩子们的兴趣和热情逐渐减弱,“观众”大大减少,“小演员”们也觉得戏院游戏不如以前有劲。正在这时,园内请来了一个杂技表演团,我就趁势引导幼儿仔细观看,随后又让他们讲讲议议杂技表演有哪些,你最喜欢哪个节目,有些什么道具,等等。讨论引发了孩子们对杂技表演的极大兴趣。在游戏中,立即有许多幼儿提出:“我们戏院里要表演杂技。”他们说玩就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