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从加“0”主流规则问题、单位数制和双位数制类号问题、对加“0”例证的辨析3方面,对文榕生先生文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2.
略论民意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威 《当代传播》2003,(4):76-78
本在对民意的两种定义和两种分类的基础上,用“沉默的螺旋”理论详细阐释了民意的形成过程.并用其他社会学、传播学理论对此过程进行补充和进一步论证,分析影响民意形成的几个重要因素,并指出了研究的其他角度和可能。  相似文献   

3.
微博微信的出现为中国民众的意见表达提供了新的方式,使受到压抑的民众社会参与热情得到释放。但是,随着微博微信的普及,人们对网络民意与网络民主这些新兴词汇的误读也越来越深。本文旨在对网络民意与网络民主的误解现象进行辨析。本文认为,网络民意不等同于民意,群言一致并不代表民主,网络民主只是中国民主的辅助手段,言论自由也并非无限制的,多数人持有的观点并不一定就代表正确,更不能代表公意,网络民主应该作为现实民主的辅助工具,起到批判性的力量而非破坏性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吴焰 《新闻天地》2008,(8):47-47
四川大地震后,唐家山堰塞湖的惊心动魄,让人至今“谈湖色变”:所以,当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巧借“堰基湖”而把民意堵塞喻为“言塞湖”,要求领导干部要充分尊重并畅通民意,这个词旋即风行开来——不仅在于它形意的巧妙,更在于,人们感受到了权力部门对民意的敬畏。  相似文献   

5.
以民为本——21世纪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路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今天,大家常常讲“以人为本”、人性化服务,但是我认为:只有当我们真正地把“以人为本”落实到“以民为本”的时候,才是我们图书馆事业真正全面发展的时候。“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具有明显的差别:在某种程度上,“以人为本”更具有与“以技术为本”相对的意味,或者说,“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作为整体的“人”。因此“以人为本”所说的“人”相对而言比较模糊,比较宽泛,并不具体。“以民为本”强调的是重民(民为邦本)、爱民(爱民如子)、富民(下富才能上富,民富则国强)、从民(顺从民意)、同民(与民同甘共苦)、信民(取信于民)等等,更多地体现…  相似文献   

6.
边修 《新闻三昧》2005,(5):30-30
今年“两会”期间,中央电视台的某名主持人,在一档本该彰显民主、尊重民意的“两会”专访节目中,竟然一再把接受专访的某地方领导同志称为“父母官”,让人听起来分外剌耳。  相似文献   

7.
论文对《中图法》第4版中新发现的3处扩号借号法例证,从类级分析、并非特殊八分法类号辨析、并非加“0”类号辨析和并非下借法类号辨析等方面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8.
<正>近来有媒体提起一个意味深长的话题"网络舆情并不完全等同现实民意"。这个判断触及了人们常有的一个认知误区,即容易放大网络舆情,把网络舆情当成全部民意,从而对中国社会作出有很大误差的判断。生活在网络世界的人,容易把网络声音当成"多数民意",这是环境所形成的幻觉。人们习惯把自己生活的环境当成整个  相似文献   

9.
博客参政     
代表委员利用博客收集民意,是今年“两会”出现的新事物口。这一现象受到网民热捧,既是代表、委员“代表意识”的回归,也反映出公众对民意采集渠道制度化的期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民生新闻作为城市电视台的主打新闻已经红火了三年多,对它的属性及价值判断,业内有较大分歧。有不少人认为它代表了当前电视新闻发展的方向,探求它的突破方式,也就把握住了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动向。于是理所当然地认为,从九十年代以来,电视改革经历了中央台的《东方时空》、湖南台的《快乐大本营》和城市台的“民生新闻”三个阶段,“民生新闻”的成功再次证明了新闻节目应有的主体位置。  相似文献   

11.
从对类号的类级分析、对其中类号“0”辨析、对电子版标注的辨析、扩借“0”与实义“0”的矛盾、类号修订建议几方面.对《中国法》第4版“K290.1/.7各代总志”的类号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2.
新闻传媒是激发舆论的最有效的手段。从十年动乱“两报一刊”社论轰击群众的心灵,到八、九十年代新闻传媒推动改革热潮,曾卷起一场场舆论旋风。正如美国著名传媒评论家本·巴格迪茨所说:“美国人象大多数人一样,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书籍以及电影里获得对世界的印象。大众传播媒介在任何时候都成了判断真与假、现实与虚幻、重要与琐细的权威。在形成公众观念上,没有比这更强大的力量了。”新闻媒介像人的触觉一样,是巨大的思想感受器。种种传播效果表明,媒介吸纳、发散和传导舆论的互动,遵循极其复杂而严格的法则。1、抢占舆…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然而现在,很多人感觉社会邻里关系越来越冷漠了.最近,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4509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0.6%的人不熟悉自己的邻居,其中12.7%的人“根本不认识”自己的邻居(《中国青年报》,11月2日).  相似文献   

14.
7月7日,北京晚报第1、2版刊登了一组报道,详细地介绍了刘淇市长在中央电视台“生活”栏目作客,与90多名市民代表共话北京人的生活变化与城市建设前景。整组报道有消息、现场纪实、背景介绍和新闻图片等,读后感到亲切,令人鼓舞。 1、市领导通过电视这个大众传播媒介与众多的市民代表共话生活变化与建设前景,这种做法本身就具有相当的吸引力、感染力。晚报抓住这样的机会进行全方位的报道,无疑将扩大这次活动的影响,使更多的市民了解市情,也为市长了解民意开辟了一条新渠道。 2、报道抓住了几个“亮点”,把市民与市长的对话…  相似文献   

15.
“由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覆盖面的日益扩大,互联网已经成为公众表达和交流的最重要的平台。网络不仅表达了主流民意,而且也是社会转型多元时代多元表达的平台。网络表达的这两个特点集中反映了公众对社会重大公共事件的参与和各种价值判断、思想动态。 网络言论已日益成为社会民意的寒暑表,这是公众社会主体意识提升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于新国提出的“对加‘0’唯一规则”进行剖析,商榷其中若干观点,尤其是对“跨越”的概念、唯一性以及“跨越”与“转换”的区分等进行辨析与商榷,再次推出修订的《中图法》加“0”主流规则。  相似文献   

17.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都市记忆。城市之间,原本就是有那么大的差别,或因人,或因物,终而深深地恋上一个城市,不仅仅止于个人偏好,城市本身也有着自己的言语。正如《三生花草梦苏州》的作王稼句先生所说,“这正像是玩牌,几位的牌技虽然有高下,但打的路子差不多,也就玩得起来”,这个比方实在是恰如其分得很。  相似文献   

18.
年终岁末,行业媒体都要进行一下盘点,2008年,民营书业的发展相对平缓,很多人也在感慨:“日子不好过。”正如一句流行语所说,“思路决定出路”,大视野才有大发展。成功上市的“出版传媒”,利用资金优势,并购了三家民营文化工作室,  相似文献   

19.
一、议“舆论监督”去年以来,从李鹏到朱基同志几次三番强调加强舆论监督的力度,特别是去年10月份朱总理在中央电视台视察所说一番话,更反映了民意,这是中央领导十分关心的问题,我们举双手赞成。新闻舆论的正确导向当然主要来自正确的正面报道,但舆论监督与批评...  相似文献   

20.
冯钢 《新闻界》2005,(1):26-27
1、新时代的新课题 2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人的居住形态发生了根本变化,其标志是由“单位人”向“社区人”转变,由“住所认同”转向“社区认同”。“社区”(Community)一词重新开始流行,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一社区’由学者的专业术语开始转变为城市居民的日常语言。”社区的构成要素之一是具有“一定特征的社区文化”,“由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种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