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被列为高中和师范语文课传统教材的鲁迅的名篇——《“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中第三自然段里有一个长达198字的句子,比较难懂: ……他终于不讲“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了,在《答鲁迅先生》那一篇里,很巧妙地插进电杆上写“武装保护苏联”,敲碎报馆玻璃那些句子去,在上文所引的一段里又写出“到××党去领卢布”字样来,那  相似文献   

2.
我们分析一个句子,不仅要从语法上弄清它的句子结构,而且还要揭示句子的深刻含义。鲁迅先生《“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中,有两个极为复杂而精彩的句子,它们都居于同一个中心段,论述的是同一个问题。那就是:梁实秋不仅是“丧家的”资本家的忠实走狗,而且是一个无能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现在分别试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中有一个相当长的复句。全省师专《现代汉语》协作教材曾进行了分析。我认为还值得商榷。现按笔者不成熟的意见划分并说明如下,以就教于同志们。 ①他终于不讲“文学是有阶级性 的吗?”了, \②在《答鲁迅先生》那一篇里, (转折) 很巧妙地插进电杆上写“武装保护苏 联”,敲碎报馆玻璃那些句子去,| (并列)  相似文献   

4.
《“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中有这样一段话: (梁先生究竟是有智识的教授,所以和平常的不同。)他终于不讲“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了,在《答鲁迅先生》那一篇里,很巧妙地插进电杆上写“武装保护苏联”,敲碎报馆玻璃那些句子去,在上文所引的一段里又写出“到××党去领卢布”字样来,那故意暗藏的两个×,是令人立刻可以悟出的“共产”这两字,指示着凡主张“文学有阶级性”,得罪了梁先生的人,都是在做“拥护苏联”,或“去领卢布”的勾当,和段祺瑞的卫兵枪杀学生,《晨报》却道学生为了几个卢布送命,自由大同盟上有我的名字,《革命日报》的通信上便说为“金光灿烂的卢布所买收”,都是同一手段。  相似文献   

5.
《藤野先生》一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传统课文。以前我教完这篇课文后,常用“我的老师”或“我的×××”这样的命题来指导学生写记人记事的作文。但这样做法,不能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对鲁迅与藤野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的体会。后来我重教这篇课文时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在分析到藤野先生“惜别”赠照相这段文字时,我启发学生说:“鲁迅与藤野先生之间的感情这么深,临走那一天,藤野先生会不会去给鲁迅送行?”“最后分别的地方可能在哪里?”“当时他俩的心情怎样?”在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后,我又进一  相似文献   

6.
这一节课,我要和孩子们一起重点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救车夫”。“救车夫”这一故事篇幅长,含义深刻的句子多,文中描写鲁迅先生言行的句子是教学的重点,而描写环境的句子和描写车夫的句子同样值得孩子们好好品味。于是,在上课前,我决定以“无招胜有招”,让孩子们自己确定研读的句子进行感悟。但为了保证阅读泛而不散,我又在小黑板上抄好了三个句子,以便课堂上重点读悟。三个句子中两句是正面描写鲁迅先生言行的,另一句则是侧面描写车夫接受“爸爸”询问时的一番言行。课一开始,我便对学生说:“同学们,请你们自由地读一读“救车夫…  相似文献   

7.
沈志媚 《江西教育》2004,(15):68-69
这一节课,我要和孩子们一起重点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救车夫”。“救车夫”这一故事篇幅长,含义深刻的句子多.文中描写鲁迅先生言行的句子是教学的重点,而描写环境的句子和描写车夫的句子同样值得孩子们好好品味。于是.在上课前,我决定以“无招胜有招”.让孩子们自己确定研读的句子进行感悟。但为了保证阅读泛而不散.我又在小黑板上抄好了三个句子,以便课堂上重点读悟。三个句子中两句是正面描写鲁迅先生言行的。另一句则是侧面描写车夫接受“爸爸”询问时的一番言行。  相似文献   

8.
一是同一出处的内容连续引用。例:在《答鲁迅先生》那一篇里,很巧妙地插进电杆上写“武装保护苏联”,……在上文所引的一段里又写出“到××党去领卢布”字样来。)《“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两个同一出处的连用,彻底揭露了梁实秋变换手法对黄迅等造谣、诬蔑和陷害的丑恶嘴脸。又例:然而“弱不禁风”的小姐出的是香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散文名篇《藤野先生》的开头.描写了在日本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浑浑噩噩的糜烂生活及其作者对此的愤慨,强调了从东京去往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处地名的记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鲁迅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操。据此,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案第五册《藤野先生》一文认为,《藤野先生》“全文是以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变化为线索”,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五册《教学参考书》则认为,《藤野先生》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还有另外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  相似文献   

10.
近读1999年第3期《语文世界》登载的马奎春同志写的《〈藤野先生〉中的两处语病》(以下简称《语病》),把鲁迅先生散文名篇中的两个佳句误作病句,不禁联想起“有眼应识荆山玉”这句流传久远的俗语。《语病》作者之所以把《藤野先生》的两处佳句误作病句,一处是因为他把双宾句子误作兼语句子,另一处是因为他把修辞现象误作语法现象。先看第一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语病》作者认为:“车里的客人”与“大家”语义重复,给人以口罗嗦之感。他提供了修改办法,其中有:a.叫车里的客…  相似文献   

11.
一件小事     
1927年到1931年间,我在杭州教书,寒暑假中得空,就到上海去看望鲁迅先生。1929年8月底,我又到了上海。这时候鲁迅先生住在横滨路景云里。28日那一天,因为鲁迅先生约我晚上去吃便饭,所以我是单人去的。我到鲁迅先生  相似文献   

12.
《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散文代表作。长期以来,有识者在赏析时慧眼独具,从诸多方面去领略它的风采。然而唯独无人关注鲁迅为何要在这篇文章中提及“日暮里”这个不起眼的地名。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参》对此阐释道:“因为‘日暮’两字触发了作者的忧愤之情。”笔者在教...  相似文献   

13.
在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她(指刘和珍)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初看这句话很令人费解:众所周知,刘和珍君的的确确是鲁迅先生的学生,为什么在这里却被鲁迅“逐出了师门”呢?剖析句子中的两个中心语——“学生”  相似文献   

14.
话说“Ade”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有两个奇特的句子:“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复盆子们和木莲们!……”中西合璧,引人注目。中学语文课本注道“Ade,德语,意思是‘别了’或者‘再见’。”这比《鲁迅全集》仅注个“德语再见的意思”是前进一步了,但是还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人们还是要问:鲁迅先生为什么不直接了当写个“再见”,而非要用上一个德语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希望文学青年在生活中要“留心多看看”,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接着他又说:“不看到一点就写。”“看到”之后先不写,那干什么呢?按他老人家的说法,去“凝神结想”呀。观察、感受之后,要进行思考,要用思想去“解读”生活。鲁迅小时候在百草园里玩斑蝥,在雪地里捕鸟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刊物(包括《中学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这一北一南两家权威)和参考书都说藤野先生是《藤野先生》的中心人物,同时又说“全篇洋溢着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不但自相矛盾,而且不符合文章实际,不符合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既然《藤野先生》“全篇洋溢着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中心人物怎么会是藤野先生? 是鲁迅从属于藤野,还是藤野从属于鲁迅?答案是后者。更明白地说,对藤野先生的态度是表现作者爱国主义思想的一个方面。鲁迅之所以特别敬重、特别怀念,并且以他来激励自己,就因为他“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在”;军国主义的日本,在歧视中国的氛围里,唯独他没有民族偏见,希望中国强盛起来。尽管鲁迅如此敬重藤野先生,但还是不到毕业,就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他,为的是要从事文学救国。时事电影的放映是鲁迅作出如此重大抉择的直接原因。在这一点上,藤野先生的作用远远不及电影里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在小说《社戏》里,写迅哥儿他们月夜看社戏,那情景着实是很惬意的。只可惜戏台上那老旦咿咿呀呀,老是一个腔调地唱,结果使这帮小家伙“打起呵欠来”,掉转余头回家去了。由此六联想到语多教学。在  相似文献   

18.
一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说:“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这有“门房”又有“洋房”的“中国留学生会馆”的详情如何? 中国留学生会馆,亦叫清国留学生会  相似文献   

19.
燃烧的生命     
从小学到中学,我读过鲁迅先生的许多篇文章,每篇都可称为“精品”,每篇都有着跃动的生命力,都显示着鲁迅先生那倔强的性格。今天我又读到了——《鲁迅的遗嘱》,发现我又读懂了许多许多……  相似文献   

20.
周锡贤同志认为:“鲁迅先生的《雪》是见雪生情,借雪抒情,而情思寄托在‘雨’上”。我以为这一结论是背离鲁迅先生原意较远的。周文在分析《雪》写作的历史背景时说:“一九二五年一月,在‘暖国’——以广州为中心的粤闽地区,革命形势是好的,工农革命运动方兴未艾。”而“身处黑暗严酷的北京的鲁迅,……深感孤军奋战的寂爽,对‘暖国’的向往是很自然的。”在文章倒数第三节里,他又指出:“一年半以后(一九二六年八月),鲁迅还是(着重点本文作者加,下同)离开北京,去了‘暖国’的厦门,不能不说他还是抱着希望去的。”根据这句话并顾及整节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