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写稿篇篇中的“神枪手”,怕是极少极少数的吧!至今,对我来说是这辈子也当不上的。从写稿时的愿望而言,总是希望篇篇命中,一无虚发。然而。严峻的现实是作者成群、记者成队,山外有山,楼外有搂,自认为是上乘好稿,到终来却是石沉大海。能有十发六中、七中、八中的,也算是位大大的“好枪手”了! 在我有生之年中不想去当写稿的“神枪手”,却愿做一名“韧枪手”,这点愿望与抱负不怎么好高鹜远,但也不怎么易如反掌。韧出于志,韧出于爱。对写稿这种复杂艰苦劳动,精神劳动,如果不热爱、不立志是断然不可有什么愿望与抱负的。学贵有恒,写贵有恒。恒是韧的表象,志与爱是恒与  相似文献   

2.
去年元月开始,滑县上官镇广播站开办的“本镇新闻”、“农村生活”、“青年园地”等自办节目,成了初学写稿通讯员的“练兵基地”。女青年巫友敏,原来投寄新闻单位几十篇稿件都如石沉大海。她的写稿热情冷却了大半。镇广播  相似文献   

3.
读贵刊去年第七期“通讯员经验谈”栏中沈耕夫同志撰写的《初作写稿“三字经”》,细细品味这篇经验中字里行间的含义,联想起自己这些年写稿的体会,不禁拍案叫好!这是一篇为初学写稿者“对症下药”的好文章。我是从1980年开始写稿的。刚动笔那阵子总是为置身小小的乡村无材料可写而苦恼。没有办法,我只好写信给具有二十多年坎坷写稿经历的农民通讯员沈耕夫,向他求教写稿“经”,耕夫同志就把他多年来摸索到的写稿“三字经”(即“土、真、小”)原原本本地介绍给我,真令人敬佩。自从得到他的“三字经”,我就开始留心发生在左邻右舍和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果真写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稿件,象《刹一刹“药鱼风”》、《有感于“拾芝麻壮斗”》、《小  相似文献   

4.
记者“写稿”,编辑“把关”,这是新闻从业人员最为平常的工作。但是,就像我们通常所说的那样,记者写稿容易,写“好稿”难;同样,编辑编稿容易,“把好关”却难。编辑稿件远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只是简单的勾勾抹抹、删删改改,而是编辑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的综合体现。作为一名广播新闻编辑不仅要把好有形的“文字、音响”关,更要把好无形的“政治”关。  相似文献   

5.
我们常说:“要有的放矢”。新闻报道像射箭一样,每发一篇稿子都像射出一支箭,能不能射中,就看你写稿前明不明“的”,心目中有没有靶子,这靶子就是稿子的针对性。许多稿子未被采用,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针对性。写稿不能老凭热情,看到什么就写什么.写前,你要问一问自己:为什么要写这篇稿?这篇稿子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问题?然后,再把你要写的东西拿到全局去比较去  相似文献   

6.
每当我笔耕有了收获时,每当我的作品获奖时,每当我接到报刊电台寄来的大红荣誉证书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我家的那口子。在这里,我要说一声:我的第一读者,我的贤内助——谢谢你! 说起我家的那口子,真是让人恼来让人敬。记得我初学写稿时,也就是我们刚结婚的那一年。当时我突发“写稿狂”,一有空就去采访,不管工业、农业、商业,抓着题材就写,晚上经常写到深更半夜。但辛勤的耕耘,得不到应有的收获,稿子老是“放空炮”。妻子见此情景,便一个劲地反对我写稿,并故意激我:“不自量力,写稿像羊耕田一样,还想登报纸?”后来我就背着她写,结果还是没上路。几经碰  相似文献   

7.
我在几年的业余写作中体会到写稿要“三快”,这就是“想得快、写得快、忘得快”.这“三快”之间是有联系的,它是一次写作到另一次写作的整个写作链中的一个环节,只有做到“三快”,写稿的数量和质量才能提高得快。想得快——我们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思维活动,要想得多想得快.如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或是在谈话和采访中,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这其中有很多可以构成写作的内容,我们要及时捕获,迅速用几个字(只要自己明白就行)记录下  相似文献   

8.
中宣部、中国记协发出通知,号召全国新闻界向甘远志同志学习。甘远志在海南日报工作1095天,采写见报稿1051篇,其中被评为好稿的162篇。他被大家称为“甘头条”,仅2004年7、8两个月,他每月被采用的头条都是8篇。他为什么能如此多产高产?同事们说,“他储存的东西很多”,已进入写稿“厚积薄发”的境界。说甘远志写稿进入“厚积薄发”境界,也就是说他爱岗敬业达到了一定高度。他在海南日报3年中几乎每天见报一篇稿子,同事们还说他“薄发”,可想而知他在写稿之外的“厚积”上下了多大工夫。甘远志的“厚积”是他为了搞好新闻工作而努力创造各种条…  相似文献   

9.
据我所知,有不少报道员写作水平并不高,但却好高骜远,一出手就是洋洋洒洒一大篇。问其原因,答曰:“写小东西没意思”。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泥牛入海无消息”。我过去也曾因为这样做,结果走了不少弯路,虽然写稿不算少,但见报了了。当我向报社一位编辑求教时,那位编辑  相似文献   

10.
我屈指一算,写稿已有17载。17年来,1995年创造了我写稿史上的辉煌,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稿8篇,在陕西农民报、三秦都市报等全国各级党报党刊上发表稿件125篇,被安康铁路公安处党委报请三等功。总结我的经验之一即只是因为“爱”。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我就是热爱写稿这件苦差事,积极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反映广大公安干警的精神风貌,唤起千千万万的人对公安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从开始热爱写稿,到后来的上瘾,直至现在一天不写稿就心慌,我始终持之一恒,坚持不懈,用锲而不舍的精神来写稿,使这一艰苦的差事在我的业余爱好中坚持下来,而且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能够失志不渝、坚定不移地写稿,这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这也许是我的自豪和骄傲,但更应该是我的起点和继续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坚持边工作,边进修,边写稿,取得了同步提高的效果。我的体会是要“韧”、“挤”、“钻”。“韧”。我写稿一般都是利用晚上业余时间和星期天等例假日。“挑灯夜战”是家常便饭。星期天回家,在干完责任田后,也不放过“笔耕”。几年来,我年年都有100篇以上的稿子分别被县、地区、省以及全国性的报刊和广播台(站)所采用,采用率在60%以上。“挤”。既要工作,又要进修、写稿,时间紧是可想而知的,这就靠“挤”。一次,区教办举行菊花展览。展出那天,我趁下午没有正课的机会,抓紧吃了中饭前往现场采访。傍晚回来,我又利用候车时间  相似文献   

12.
某报编辑在讲新闻写作时说:“编辑看稿看前三行,前三行不行就枪毙了。”对此,我实在难以苟同。我没有作过统计,给新闻单位写稿的人中不懂新闻五个“W”,甚至连什么叫导语也不懂的占多少比例。但是我敢肯定,这样的人为数不会很少。我们不是提倡开门办报、依靠广大读者办报吗?那么,不懂新闻基础知识的人给报纸写稿,自然也该是受欢迎的。而这样的人写稿往往不会把功夫下在  相似文献   

13.
与一些通讯员交谈,他们常常叹息说:“写稿如登山,用稿象上天。编辑心好狠,红笔一勾(稿件)撂一边!”这句话,道出通讯员写稿难、上稿更难的苦衷,反映出一种“怨编辑”的心理状态。孰不知编辑也有难言之苦,他们天天面对一大堆来稿,颇为忧虑地说道:“好稿难见面,优稿更少见,天天登文山,能选几篇编?!”形象地语言,也道出了一种“编辑怨”的思想。“怨编辑”与“编辑怨”是久存新闻界而今又普遍存在的一种病态心理,如不认真对待,“怨编辑”者将会丧失信心,弃文戒笔;“编辑怨”者将会不认  相似文献   

14.
常向报刊投稿者,大都有“三勤”,即眼勤(看书看报、观察社会)、脑勤(多思)、手勤(写稿、改稿、誊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无此“三勤”,是难以写出稿子来的。写稿不仅是一些文人的爱好,也是报刊赖以生存和兴旺的支柱。因此,许多报刊才将“欢迎投稿”的话印在出版物上,有的还搞征文评奖活动,以激励人们多投稿,投好稿。但与一些爱爬格子的人谈及,感到自己的“三勤”得到的报应常常是编辑部的“三懒”。  相似文献   

15.
某报编辑在讲新闻写作时说:“编辑看稿看前三行,前三行不行就枪毙了。”对此,我实在难以苟同。我没有作过统计,给新闻单位写稿的人中不懂新闻五个“W”,甚至连什么叫导语也不懂的占多少比例。但是我敢肯定,这样的人为数不会很少。我们不是提倡开门办报、依靠广大读者办报吗?那么,不懂新闻基础知识的人给报纸写稿,自然也该是受欢迎的。而这样的人写稿往往不会把功夫下在“前三行”上,很可能下在叙述一件事的具体内容上。即便是科班出身或已有新闻经验的记者、通讯员,也不见得篇篇把“前三行”写得引人入胜,但  相似文献   

16.
我们团报道员写稿有一怕:怕政治处主任牛永奇审稿。他那“打破沙锅问到底”式的“问”,常把你“问”到难堪的境地。  相似文献   

17.
秘书:“经理,青工小梁经常利用业余时间给报社写稿,引起了某些人的风言风语。”经理:“写稿是好事,是无可非议的嘛,怪事就是多!”“有人说他署真名实姓。”“啊,那就不好了,分明是在求名嘛!”“听说他一次就拿了十几元稿费!”“唷,还拿稿费?原来他还有求利的思想!”“那还可不可以让他写了?”“当然可以!谁说不让写?让他马上就给我写一篇!”  相似文献   

18.
夏天我们这里有粘知了的习惯.粘知了的工具是竹竿和面筋。从家里找出点白面.和成团.反复用水慢慢冲洗,最后只剩下手指头肚大小的面团,就是面筋。将面筋粘在竹竿的顶端,只要一挨着知了,它就飞不了。“洗面筋”对我启发挺大,我常常以“洗面筋”的方式写稿。  相似文献   

19.
有些通讯员写稿眼高手低,看不上“豆腐块”“火柴盒”,一下笔就是三五千字,结果因版面限制而被打入“冷宫”。为什么稿件长了不易发表?这里面就有一个“版面有限”问题。就拿《陕西日报》来说,报社每天收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个新闻写作爱好者。近一年多来,我发稿虽不多,但几乎篇篇都命中。有人说我写稿扎实,把握性大,我想,这大概也要归功于我的“资料库”和“信息网”了。我深刻地体会到,作为通讯员,没有自己的资料库是不行的。除了有丰富的知识和娴熟的写作技法外,我想,资料库恐怕就成了通讯员的一大“资本”。我的资料库包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