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道德问题本来就是人们精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在十年动乱中这个问题显得更加突出、更加尖锐了。林彪、“四人帮”是以道德沦丧为其伦理特征的,他们的非道德论极大地毒化了社会生活,在人们的心灵上造成了短时期难以愈合的创伤。彻底肃清林彪、“四人帮”非道德论的流毒,大力提倡和发扬共产主义道德,建立共产主义道德的科学体系,是我们的一项非常重要、非常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义利之辨是中国伦理思想史的一个基本问题,它发端于春秋,至战国成为诸子伦理思想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以后又一直贯穿于中国伦理思想史的全部进程。义利之辨作为道德价值观,规定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针,指导着人们选择何种行为规范,追求什么样的理想人格,最后还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人们的道德修养,因而在伦理思想中居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义和利这对范畴包含两层意义:(一)道德行为和物质利益的关系,这里所谓“义”,是指道德行为之当然;所谓“利”,是指物质利益。利又有私利、公利之分,凡是追求个人物质利益,并且损害民族和国家利益的,称之为私利,凡是追求阶级、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称之为公利;(二)动机和效果的关系,凡是强调“义”,主张以“义”为评判道德行为标准,只管道德动机,而不问行为效果的,属于动机论者;凡是强调“利”,主张以“利”作为评价行为善恶标准,只管行为效果。而不问道德动机的,属于效果论者。义利之辨的实质,归根到底是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即公与  相似文献   

3.
共产主义道德特有的实质决定了共产主义道德特有的基本原则,这些基本原则是哪些呢? 首先,人们的行为必须服从共产主义事业的客观要求,这是共产主义道德最根本的原则。从共产主义事业发展的阶段来说,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要求,共产主义道德便也以这种不同的要求作为评价人们行为是非的首要标准。当无产阶级处于被统治地位时,根本没有对社会直接进行改造和建设的可能,所以,列宁说:“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因而,按照共产主义道德标准评价人们行为的是非善恶,  相似文献   

4.
道德评价是生活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规范体系和道德价值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对社会中的个体或群体已经发生的行为和道德现象做出善恶或者正邪的道德评判,以表明其褒贬态度的价值判断和道德活动。道德评价的标准和根据在伦理学界历来存在多种分歧,因此,要想做出科学、客观和公正的道德评价必须确立具有普遍性和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略论儒家伦理的超功利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家往往在狭义的范畴上运用“义”和“利”,即以“利公”、“利他”为“义”,以“利己”、“利我”为“不义”,把“义”与“利”看作矛盾。事实上义利问题所涵盖的内容不但指物质利益,还包括非物质利益。义与利并不必然地矛盾对立,没有理由笼而统之地讲“义”的价值高于“利”的价值。所谓“超功利”,是指不以功利作为最高价值目标,既不绝对排斥功利,也不把功利作为必不可少的价值目标之一。判断一个伦理体系是“功利”的,还是“超功利”的,不能以它是否主张保有道德对求利活动的约束为标准,也不能以它是否重视功利为标准。而应该从它的价值目标是什么、最高价值标准是什么、什么具有目的价值三个方面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6.
林彪、“四人帮”在实行法西斯专政的时候,为了镇压群众,拉大旗作虎皮,大搞现代迷信。他们把敢于理论联系实际,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对革命领袖的某些提法、结论提出不同看法的人统统扣上“修正主义”的帽子,轻则批判,重则关进监狱,实行专政,造成大量冤、假、错案。由于林彪、“四人帮”的肆虐,这些年来,人们对“修正主义”的帽子深怀恐惧,以至到了谈“修正”,就有谈虎色变的恐怖感觉。粉碎“四人帮”以后,为了拨乱反正,肃清“四人帮”的流毒和影响,人们很自然地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马列主义要不  相似文献   

7.
如何认识和对待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人民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长期以来,林彪、“四人帮”出于反革命的政治需要,在这个问题上制造了许多谬论,引起人们很大的思想混乱,给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害。现在,林彪、“四人帮”虽然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但他们散布的流毒还没有完全肃清。至今有很多同志,对于社会主义时期是否存在民族问题?存在哪些民族问题?以及怎样解决民族问题?在思想认识上都还不十分清楚。因此,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观,深入批判林彪、“四人帮”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上所散布的谬论,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阐明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内容、实质以及我国人民在民族问题方面的工作任务,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消费问題是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題,但在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却成了人们不能触及的禁区。谁谈消费,谈改善生活,谁就是搞“福利主义”,搞修正主义。我们有些同志,也往往把消费和生产对立起来,看不到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肃清林彪、“四人帮”的流毒,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消费问题,充分发挥消费对社会主义生产的促进作用,对于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什么是职业道德“道德”一词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人们常用有无道德来评价一个人的品质好坏、行为善恶、精神境界的高低。所以道德“就是人类社会生活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以善恶为标准、依靠内心的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来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是人类社会中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之一。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道德在各个领域中的作用。高校档案工作人员对实践档案职业道德理论是十分必要的,它是自身道德品质休养的需要,也是从事档案职业工作…  相似文献   

10.
最近,开远县文教局召开了有学区负责人、学校校长和局机关干部共七十五人参加的真理标准讨论会。参加讨论的同志联系实际,总结办学三十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进一步肃清了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流毒和影响,端正了思想路线,提高了认识,明确了方向。与会同志指出,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中心,这本来是常识问题。林彪、“四人帮”却把以教学为中心、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污蔑为“修正  相似文献   

11.
在目前有关道德评价的理论中,人们常常易于把对道德的评价标准与对行为评价的道德标准混为一谈,并把对道德的评价标准作为评价行为的道德标准,去直接评判人们行为的善恶是非。这样,就使我们陷入了自相矛盾的窘境:一方面,我们不同意功利主义者仅从行为结果的好坏判定行为的道德性质的观点,另一方面,按照我们的评价理论,在逻辑上不可避免地又要重蹈功利主义效果论的覆辙。因此,尽管我们的不少教科书上都讲对行为的道德评价应以动机和效果的统一为依据,但是,它既没有给人们以可操作的具体评价的方法,又处处表现出明显的效果论的倾向。在对具体行为进行道德评价的过程中,我们只所以难于摆脱“以成败论英雄”的幽灵的纠缠,其原因盖在于对评价标准的混用。因此,要克服道德评价领域中的混乱状况,首先就必须搞清评价道德的标准与评价行为之道德标准及其相互之间  相似文献   

12.
关于真理标准的问题,大家在讨论中已经发表了许多好文章、好见解,批判了林彪、“四人帮”否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谬论,恢复了实践的权威。对于促进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解放端正思想路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那么,如何用实践检验真理,这方面的问题虽然在讨论中有所涉及,但并未充分展开,尚待深入探讨。我们在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下,还要学会正确地运用这个标准去检验真理,彻底清除林彪、“四人帮”散布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流毒,以便更好  相似文献   

13.
科学无禁区     
林彪、“四人帮”在理论问题上重要流毒之一是设置了种种禁区。毛泽东思想是革命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我们行动的指南,而林彪、“四人帮”却鼓吹毛泽东思想是“顶峰”,是所谓“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妄图把毛泽东思想变成脱离实践,不受实践检验的宗教信条和神圣偶像。谁要是敢于触犯这些禁区,便说成是反对毛主席,反对毛泽东思想,甚而打成反革命。事实证明,“四人帮”设置的种种禁区是用来禁锢人民的,他们自己就是反革命,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凶恶敌人,是地道的以假高举冒充真高举的假马克思主义政  相似文献   

14.
一九五八年在北京师大开展起来的所谓心理学批判运动,曾波及全国,错误严重。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肆意摧残心理科学,迫害心理学工作者,犯下了累累罪行。为了肃清林彪、“四人帮”的流毒和吸取经验教训,现将我校写给中国心理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的贺信,刊登于下:  相似文献   

15.
一些说明     
上海育才中学段力佩同志在《人民教育》一九七九年第2期发表的来信中,把新编初中数学第一册第一课引用了恩格斯的一句话,当作林彪、“四人帮”的流毒(以下简称“流毒”)在教科书中出现的典型例子。我们作为该书的编者,要作一些说明。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的次要特点是伦理性。伦理标准成为人们重要的行为规范,道德品质成为评价人事的重要尺度。中国古代政治是一种以“礼”为核心的伦理型政治,政事被归结为善恶之别、正邪之争。中国古代经济充满浓厚的道德伦理色彩,主要体现在“见利思义”、“舍生取义”的“义利观”及其实践中;伦理道德学说成为学术的首要重心,政治学成为道德评判,文学强调教化功能,成为载道的工具,史学往往不以存史为基本任务,而以寓褒贬别善恶为宗旨;教育更以德育居首,知识的传授倒退居其次;哲学往往与伦理学相混融,主要是一种道德哲学,中国美学更具伦理色彩,等等。  相似文献   

17.
由于林彪、“四人帮”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流毒还未彻底肃清,一部分语文教师至今还心有余悸,下面略写几点表现。  相似文献   

18.
略论智育     
智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起着什么作用,它同德育和体育的关系如何?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出发,搞清楚这个问题,对于拨乱反正,肃清林彪、“四人帮”推行极左路线、批判“智育第一”的流毒,全面准确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什么是智育?一般说来,智育是指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是指培养人的知识才能和智  相似文献   

19.
文学本质上是伦理的艺术、为人生的艺术,是特定时代人们的道德生活、伦理价值观的审美表现。但是当前的文学理论教学整体上较为忽略对文学伦理精神的关注,缺乏对文学理论、文学知识的价值伦理角度的阐释以及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强化文学伦理本位是文学理论教材体系改革的内在要求。同时需要关注媒介文学的伦理问题,强调文学主体的意义承担、责任意识和审美价值的道德评判尺度,这也是当下文学理论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0.
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呜”方针的指引下,文化大革命前,我国学术界曾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探讨,其中有两种主要的不同观点。这本来是正常的学术民主。但是,林彪、“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复辟资本主义的需要,专横地下了一个所谓“只有阶级的真理,绝没有抽象的超阶级的真理”的结论。从此,这个问题成了不可逾越的禁区。今天,继续贯彻“双百”方针,肃清林彪“四人帮”的流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