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吕氏乡约》作为传统乡约德治典范,分别从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四个方面提出指导性规范,体现了向善向上的价值追求、赏罚分明的公正理想、礼尚往来的友善思想和帮扶共进的互助精神,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治理中村规民约的创新制定和德治实践提供了有益参考。基于此,对《吕氏乡约》的传统意蕴与德治思想展开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吕氏乡约》是北宋时期由吕大均制定并由吕氏兄弟在蓝田推演的中国第一部成文的乡村民约。它体现着乡土中国,士绅阶层以"知识—权力"结构模式而实行的民间自治思想,凝结着儒教文化礼乐刑罚并重的集体无意识。陈忠实发现并对它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使其成为《白鹿原》中呈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具象,因此,剖析《吕氏乡约》在小说中或显或隐的结构便是研究近现代乡土中国的典型标本之一,由此不仅能够解开民族秘史的诸多重要症结,而且也能够了解儒教文化遭遇现代化的种种困境。  相似文献   

3.
<正>乡约作为地方社会组织,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其活动皆与乡村的礼俗教化及社会治安有关,但其性质与功效却随时地人情而异。乡约不仅为历代有志经世儒者所向往,也为近代学者所重视。早在1930年代就有杨开道、梁漱溟等学者进行关注,后来国内外的学者如铃木博之、Kandice Hauf、朱鸿林、常建华、卞利、段自成、曹国庆等从不同的侧面对乡约进行了研究,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然而少有关于乡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书籍问世。董建辉的《明清乡约:理论演进与实践发展》(下简称《明清乡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在全面梳理和把握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前人未曾关注或关注不够的问题作为切入点,从理论  相似文献   

4.
《吕氏乡约》与宋代民间社会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氏乡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乡约。它体现的是民间士绅阶层的权力场域,是民间士绅自发以礼治教化为手段的基层控制形式。这种自发的基层控制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之间由于权力生成机制的不同,而造成两者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使得乡约难以实行。南宋中期,朱熹对《吕氏乡约》作了增损,其后学弟子又进行了实践,为乡约在明清的推行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5.
金滢坤 《家教指南》2008,26(1):69-76
本文主要从敦煌社条、<吕氏乡约>、<龙祠乡社义约>的结构、内容、性质等角度探讨了唐五代宋元乡村私社与乡约的关系,分析了这一时期乡村民间组织的转变和社会互助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乡村的乡民、乡绅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并论及了国家控制乡村与乡村自治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社学教化职能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较为特殊的初等教育机构,也是封建统治者推行地方教化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教化职能体现在三个方面:举行乡约、举行各种礼俗活动、进行社会评议,其目的在于改革社会风俗习惯.社学的教化实践活动有其独特的效果,在地方教化及地方自治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客观上推动了儒家德育社会化和世俗化风气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随着清代乡约的行政管理职能日益强化,它的教化功能却逐渐削弱,从而使乡约由政教合一的民间自治组织向纯粹的基层行政管理组织转变。由于乡约职能的变化和里老、里甲、保甲制的先后衰落,清代乡约逐渐成为清朝封建政权重要的社会基层组织。  相似文献   

8.
清朝江西按察使凌火寿的《西江视臬纪事》,汇编了雍正、乾隆之际任上的行政文件,多记载社会方面的内容,其中不乏推行乡约、保甲、族正治理乡村基层社会的资料。考察该书可知,保甲与乡约是当时治理乡村社会的主要手段,出现了“约保”反映地方组织系统的词汇。一些地方还有负责“分发滚单、理处词讼”的“乡保”。地保则是指“乡地保甲”。维护社会治安性质的保甲,进行教化的乡约,与传统赋役征收和乡村管理体系的乡长互相结合渗透,宗族也被引进保甲、乡约进一步组织化,出现“族正”、“族约”的“族保”系统。清代治理乡村社会的组织措施,形成完整的基层社会组织体系,并影响了基层社会结构。凌火寿的实践,反映了清代国家与社会复杂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清朝江西按察使凌焙的《西江视臬纪事》,汇编了雍正、乾隆之际任上的行政文件,多记载社会方面的内容,其中不乏推行乡约、保甲、族正治理乡村基层社会的资料。考察该书可知,保甲与乡约是当时治理乡村社会的主要手段,出现了“约保”反映地方组织系统的词汇。一些地方还有负责“分发滚单、理处词讼”的“乡保”。地保则是指“乡地保甲”。维护社会治安性质的保甲,进行教化的乡约,与传统赋役征收和乡村管理体系的乡长互相结合渗透,宗族也被引进保甲、乡约进一步组织化,出现“族正”、“族约”的“族保”系统。清代治理乡村社会的组织措施,形成完整的基层社会组织体系,并影响了基层社会结构。凌烯的实践,反映了清代国家与社会复杂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社区教育的理念   总被引:57,自引:0,他引:57  
一、社区教育的兴起现代意义的社区教育是本世纪先从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尽管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与社会结合的社会文化现象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我国古代社会就已出现。我国古代的“乡校”、“乡约”、“社学”等都还有社区教化、社区自治、社区建设等社区教育的色彩。在...  相似文献   

11.
利用游程理论来研究生灭过程,对于特征数R〈∞的生灭过程,建立了其在∞处的局部时、逆局部时及Poisson点过程,说明了右逆局部时是一个"杀死的"从属子,并给出其对应的漂移系数、Levy测度及"杀死的"速度.  相似文献   

12.
从历史视角考察,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经历了从通才教育到专才教育直至通识为基础的专门人才教育的线性发展过程。试图从比较的视角进行分析,探索地方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设定。面对社会需求的"工具人"以及学生需要的"全人"两难选择,应建构"学习人"的培育理念。通过选取样本分析地方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应以知识线性生产过程重置以技术应用型和工程应用型重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迅速发展,为地方城市(镇)建设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资金支持作用。从现实的层面来看,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产生与发展有着很深的制度根源,随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数量、规模、融资数额以及涉及范围的不断增加与扩大,其所存在的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在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如何生存与发展引发了经济理论界的热烈讨论。本文就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快速发展原因及其存在的风险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地方治理理论强调地方政府、社会与市场组织和公民自组织的良好合作,具有十分明显的西方社会话语特征,但在我国特殊的历史务件和体制环境中,地方治理更倾向于强势一方的地方政府的治理,形成了强政府治理的苏南模式和市场先行、社会参与的浙江模式两种典型的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反映了西方话语特征的地方治理理论在中国有其自身的适应和发展空间,具有明显的地方政府主导色彩,社会的参与治理也依赖于地方政府的推进。正是由于地方政府的主导与推进。使我国地方政府治理模式正朝向构建多中心治理结构、深化服务理念和由“善政”走向“善治”的趋势变革。  相似文献   

15.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高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和窗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地方高校应以改革创新精神,自觉践行“发展为大、德育为先、师生为本、实干为荣、特色为贵、引领为尚”的理念,扎实有效地深化与拓展精神文明建设,凝炼和展现地方高校的个性和精神。  相似文献   

16.
地方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仍有待进一步提高。该文以大规模调查问卷、学生访谈为基础,针对地方本科院校实际,全面厘清地方本科院校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提出构建"三位一体"开放式教学新模式、全面推行"一三三一"式课程教学改革等诸多对策。  相似文献   

17.
民族地区地方性知识是"地方人"对自己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不断认识的结晶,它记录着"地方人"生存、繁衍和发展历史进程并已经融入"地方人"的生活,每一个"地方人"身上都深深地打上了地方性知识的烙印。它对"地方人"生存和发展、对一个民族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和谐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当前,全球化和现代化对地方性知识产生了巨大冲击,民族地区地方性知识面临退出"地方人"的生活,走进历史博物馆的困境和危机。传承民族地区地方性知识是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  相似文献   

18.
千年古镇桥林在岁月的洗礼和沉淀中形成了独特的乡土文化,其中的精髓乡土精神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丰厚的资源。"明因"文化就是古镇与校园融合提炼的特有文化。学校尝试让"明因"文化多渠道、多层次地在学校教育中适性植入,逐步形成了"打造校园、开展活动、建设课程、渐染课堂"并行的"明因"文化的校本建构与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9.
随着高校“服务社会”理念的深入人心,各地方高校都以“为本地区服务”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地方高校图书馆除了做好基础服务外也以此为已任,加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开发地方文献资源,最大限度满足用户对地方文献资源的需求,以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提倡“低碳”生活、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地方院校图书馆应有效利用其相对丰富的馆藏资源,在充分了解我国地方院校图书馆能源消耗现状的前提下,通过宣传教育、创新体制、完善机制、改善管理等策略,积极推进“低碳”图书馆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