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警惕义务教育的马太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07同样是接受义务教育,一个农村孩子与一个城市孩子所受到的教育在质量上却有很大差别。一个一般学校的学生跟一个重点学校的学生所受到的教育也有很大差距。这种受教育权在质的方面的不平等,势必会影响到孩子今后的发展,乃至其一生的前途,其实质是人的发展权的不平等。而造成这种不平等的原因,则与过去几十年中,我们在人、财、物等方面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之间投入的不平衡有直接关系。政府作为义务教育的责任者,有责任和义务在量和质两方面为公民提供平等的教育。在基本实现“普九”之后,则应把重点放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质…  相似文献   

2.
教育平等:科尔曼的研究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尔曼从不均等的角度反观教育平等问题,提出了五种关于不均等的界说。教育平等问题可以从投入与产出两个维度来认识。从理想的角度看,义务教育阶段在投入和产出两方面最好都能实现平等。但由于差别性校外影响的存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平等只能而且应该从“投入”方面来寻求。义务教育阶段的平等应该而且只能体现为所有学生在学校平等享有政府所投入的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3.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教育传统,形成了“师道尊严”的教师地位和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这种观念下,教育方式是强制式、权威式、惩罚式的,老师的尊严不容侵犯,而学生的尊严常常被人忽视,甚至受到侵犯,老师和学生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沟壑。在现代社会里,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必须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尊重、关爱、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只有建立了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达到真诚的心灵沟通,架起师生友谊的桥梁。那么,如何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呢?笔者认为作为班主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4.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能创新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的人,这种人能有所创造、发明和发现。”儿童天生就有音乐创造的潜能,而音乐教育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利用音乐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最大限度地激活或唤醒儿童的创造潜能,激发儿童的创造动机,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使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到美丽动人的音符世界中,创造性地体验、感受与表现。[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尽管法国向来标榜自由、平等、博爱。但其贫富悬殊的现象和社会地位的差异仍然普遍存在。这种社会的不平等渗透到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各个层面,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均表现出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及不同经济和文化背景的特点。同时,社会不平等还影响着学校内部不同主体的心理、人生观念及生活历程。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不平等的形式也相应发生着变化。但从调查和媒体的报道来看.法国的主流观念认为,法国的教育平等比许多发达国家都做得好。这对消除社会不平等和创造机会均等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6.
2003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近年来,通过农村教育改革.中央转移支付和省级改危资金的投入.教师培训的启动等.农村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城乡教育的差距仍然很大,教育不平衡不平等现象很严重.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较低、办学条件落后。这种薄弱的教育现状严重地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影响人口素质的整体提高。怎样才能使薄弱学校得到有效快速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教育机会平等的涵义包括起点上的平等、教育机会实现过程本身的平等及教育效果的平等。在社会变革过程中,教育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其作用和地位日益突显。而且成为社会结构的主导;但在其发展过程中突显的问题越来越多,教育机会平等作为其中之一,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着重从国家、地方投入、城乡投入、家庭教育投入方面探讨教育投入差异投入与造成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现象的关系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教育机会平等的涵义包括起点上的平等、教育机会实现过程本身的平等及教育效果的平等。在社会变革过程中,教育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其作用和地位日益突显,而且成为社会结构的主导;但在其发展过程中突显的问题越来越多,教育机会平等作为其中之一,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着重从国家、地方投入、城乡投入、家庭教育投入方面探讨教育投入差异投入与造成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现象的关系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正>一、良好的教育环境是提高教师健康心理水平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教育环境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不仅能使学生陶然于其中,起到熏陶的作用,也有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优雅的和环境、清新的空气,这纯天然的大自然按摩师每时每刻都用他温暖的手抚慰着师生的心灵,使人心情舒畅、气氛和谐,为培养教师良好的心态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种教育环境中,教师容易创造民主的氛围,师生平等、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学生心灵。民主与平等能给人们心理以宽松,感到顺气、顺  相似文献   

10.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是感情动物,以爱育人,是新时期教师对受教育者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加强感情投入,使受教育者产生心灵振颤,能起到良好的工作效果。对“感情投资”的理解情感投入,就是在教书育人的过程当中,师生间建立起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创建一个彼此尊重、互相信任的良好环境,从而使教书育人能在一个人与人之间感情交融且极其和谐的气氛中进行。班主任在与学生交往、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平等待人,创造亲切和谐的氛围,使教书育人能以情感人,以爱育人。使学生在班主任言行的引导、启发…  相似文献   

11.
以二元户籍制度为基础,国家在教育管理、教育投入等方面也实行二元化,使我国公民的教育平等权因二元户籍制度而消解,农村居民享受不到与城市居民平等的教育权。从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出发,政府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实现农村居民的教育平等权。  相似文献   

12.
教育公平足一个历史范畴。早在两千多年前,孔予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到19世纪初,西方许多国家用立法的形式确立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进入20世纪,西方学术界提出了“给每一个人平等的机会,并不是指名义上的平等……机会平等是要肯定每一个人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的进度和方法是适合每个人的特点的”的观点,这就意味着教育公平是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突出学生作为个体所具有的个性。  相似文献   

13.
教育要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促进人的发展,使人的素质得以全面提高,本文从语文教学的角度,阐明 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破除思维、禁区”,开放作文教学空间等在激发学生创造思维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创造平等──中国西部女童教育的努力余光慧"平等、发展与和平"──一个当代世界的主题。为了这主题的实现,20世纪90年代第一春,一个标示着民主,追求个等教育的伟大宣言──《世界全民教育宣言》诞生了!它宣布:到2000年,在全球范围普及初等教育,基本扫除...  相似文献   

15.
创新教育就是充分发掘学生创造潜能,这种“发掘”是教师正确引导和学生主观努力的完善结合。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由此,教师如不能贴近学生的内心世界,就会增加施教的难度。只有构建民主、平等、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创造火花。所以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发展创新教育的根本保证,教师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这些为人师者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6.
平等性别教育长期作为教育中的次要问题,教育学界对此也存在不少误解。“零和式”的教育使性别平等问题走向了极端。平等性别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使女生享有平等的教育的机会,同时使男生受益。打破教育体制中固有的性别成见才是实现平等教育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关颖 《山东教育》2004,(36):57-57
“亲子平等”应当成为现代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可以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其有无形的教育威力。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社会,机遇平等是决定人民群众幸福水平的重要因素。确保人民可以平等地追求幸福生活是新时代政府应尽的责任。因此,使教育制度发挥积极作用至关重要。政府须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和管控力度,向青少年平等地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根据当代需求进一步完善教育制度。为了切实增强中国人民对国家的责任意识和追求幸福生活的能力,新时代教育制度应着重培养新一代人的健全人格、生活能力和爱国意识,从而为提升国民幸福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9.
论教育机会平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育机会平等的涵义至少应包括发展机会起点的平等、教育机会实现过程本身的平等、承认并尊重社会成员在发展潜力方面的“自然”差异及由此所带来的教育机会拥有方面的某些“不平等”。教育机会平等可分为“共享的教育机会平等”、“有差别的教育机会平等”和“形式上的教育机会平等”、“实际上的教育机会平等”等类型。影响教育机会平等的主要因素有个人天赋、家庭、制度化教育、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等等。政府在创造教育机会平等中应承担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20.
在教师工作中,只有师生共同倾心投入,在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互发现和相互撞击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创造潜力才能得以激活与发挥,才能使师生的生命更加完满、充盈,最终达到共同塑造完美人格的目的。一、交往互动:教师工作的实质长期以来,我们把教育视为“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期变革、改造受教育者,使其达到教育者预期目的的一种活动”。这种单一的对象化的“主体———客体”两极模式,变相地把教育过程等同于知识的授受过程,表现为教育过程的“知识中心论”倾向,而“作为精神整体的人的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