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理解]   重点研读“神机妙算“.   &;lt;草船借箭&;gt;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刚打败了刘备,又进攻孙权,因此,刘孙联盟,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儿协助周瑜抗曹.周瑜一直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以10天内造10万支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与周瑜斗智斗勇,在分析了天时、地利和三国局势的情况下,用妙计仅3天“借箭“成功,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显示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刻画了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  相似文献   

2.
<草船借箭>的故事是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枝箭,以此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就必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认识周瑜和诸葛亮性格、语言各具特点这一截然不同的关系上,这是全文的一个难点,但也是关键.要剖析这一难点,就必须完成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领悟.  相似文献   

3.
诸葛亮形象演变、成熟并广为传播的过程是一个南北文化融合的过程.从诸葛亮逝世直至西晋一代,肯定的重点多在其治国治军的才干.东晋、南北朝时期,诸葛亮形象的发展,与正统思想有关,却并不仅基于正统思想.南北两方共同称颂他与刘备的鱼水关系,以及他对蜀汉的无限忠诚.此外,这一时期的诸葛亮形象,还有几点发展.一是智慧,二是风度,三是有了更多的神化成分.宋金时期是诸葛亮形象演变的又一个重要阶段.抗金志士往往借诸葛亮形象自勉自励,而金人也对诸葛亮深表尊重.有关诸葛亮的通俗文艺创作也在发展之中.一个故事,常是宋人导之于前,金人演之于后,而由元人加以完成,这本身就是南北文化融合、世代积累、共同创造艺术形象的一个生动例证.  相似文献   

4.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影响深远的艺术形象,其中尤以诸葛亮最让人津津乐道.诸葛亮,字孔明,由于《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而使其名声大噪.在人们的心目中,诸葛亮被作为“忠贞”与“智慧”的化身,尤其是对“智慧”,简直神话到了先知先觉的超人地步,即所谓“三绝”之“智绝”,对此,后世史论家有人更多地强调其玩弄权术,诡计多端,如苏轼《诸葛亮证》中就谈到诸葛亮“仁义诈力之杂用”的问题,即使是把诸葛亮塑为智绝贤相的毛宗岗,也在一些杂注中对诸葛亮略自微词,鲁迅更是批评作者“状诸葛之多智慧而近妖”(《中国小说史略》).然而,这些观点无法改变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的诸葛亮的智绝贤能的形象,也无法改变诸葛亮作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典型的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5.
关于诸葛亮的评价问题,历来基本上是肯定的.但在一些具体问题方面,尚有分歧之处.有论者认为:诸葛亮在拓土开疆上远逊于曹操,此种观点实以北宋苏轼所论最具代表性.受其影响,今之论者也往往单纯从军事才能及其成就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认为诸葛亮不如曹操.必须看到,诸葛亮与曹操的身份不同,他们发挥作用时所处的年代、环境也不尽相同,因而二者之间具有很大的不可比性.同时,评价诸葛亮,更应从其治国安民的政治才能以及德望人品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衡量.即从军事方面来看,诸葛亮的"隆中对策"就是他的军事智慧和军事才华相结合的典范.他谋划了联吴抗曹,平定了南中叛乱,这既闪耀着他的政治智慧,也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至于诸葛亮五次北伐,出师未捷,因有诸多主客观方面的因素制约,事实上殆无成功的可能.北伐未成,却反映出诸葛亮置艰危于不顾,矢志不渝、北定中原的意志.诸葛亮深具文韬武略,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也是著名的军事家.  相似文献   

6.
一提到诸葛亮,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羽扇轻摇,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隆中对、空城计、赤壁之战等一个又一个的锦囊妙计,令多少世人拜倒在诸葛亮的聪明睿智下. 我也是听着诸葛亮故事长大的,可以说从小到大,我已经不能把诸葛亮当作历史中的人,而当作了无所不能的神.而如今作为教师的我,自然明白了诸葛亮只是文学作品创作中的"神",罗贯中用他那犀利的笔尖成功地将其插进了我们的灵魂.在设计小学语文《草船借箭》的教学拓展问题时,我徘徊过是否把诸葛亮还原成人:虽然神样的形象能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也无形中拉远了文中人物与学生的距离,更主要的是不利于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中魏延所提出兵发子午谷、奇袭长安的建议,被诸葛亮拒绝,多数论者认为这是诸葛亮的一大失误.本文分析了当时的军事形势、地理特征,认为上庸在魏军控制之中,如引兵入子午谷,只能是死路一条,魏延之计勇而无谋,诸葛亮未予采纳,乃正确决策.此事足显诸葛亮之智,而非露其怯.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写道,诸葛亮初见魏延,二话不说便喝令刀斧手推下斩首.刘备惊问:"魏延有功无罪,何故杀之?"诸葛亮说:"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果不出所料,到第一百零五回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时,魏延真的反了.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竞能算到二十多年后的事情.  相似文献   

9.
诸葛亮主动与其兄长诸葛瑾分属异国,各事其主.这与当时亲人团聚的社会习俗有着很大的不同.诸葛亮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客观上在于当时天下一统观已深入人心;主观上在于诸葛亮具有高尚功业观、知遇恩报观及忠诚观.虽然诸葛亮把事业放在了亲情之前,与兄长分属异国,但是,得益于蜀吴的结盟,他依然做到臣忠于君和弟悌于兄的统一.诸葛亮兄弟二人在两国都处于政权的重要地位,有利于两国的结盟发展.不过,其作用不可高估,毕竟政治形势的需要是第一位的.  相似文献   

10.
刘备之得诸葛亮如鱼得水,在<隆中对>战略思想指引下,刘备联吴抗曹,西取益州,建立蜀汉,以诸葛亮为丞相,临终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二人和衷共济,为后世的君臣关系树立了楷模,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任何怀疑二人鱼水关系的看法都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1.
舌战群儒是诸葛亮无比政治智慧的体现,也是他成功的公关策略运用的结果.诸葛亮东吴之行能说服孙权抗曹,是和他采取了正确的公关策略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2.
诸葛亮文化现象是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历史诸葛与文化诸葛不尽同类,几经衍传,绎人成神.诸葛亮文化现象主要成因:诸葛亮本身的卓越才能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封建统治阶级的推崇;封建知识分子的渲染;封建社会民众对贤臣良相的渴望.诸葛亮文化现象现今仍有传承和发扬的现实意义,但应该科学地剔其糟粕.  相似文献   

13.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中心人物,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一个典型形象.其空城计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这其实是诸葛亮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做的补救措施,却充分体现出他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胆略.文章分析了导致诸葛亮摆空城计的原因及得以顺利实施的三方面的因素,并指出空城计的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一、激趣导入 1.猜一猜. 师:诸葛亮可能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则短文——《诫子书》,了解一下作为父亲的诸葛亮. 2.解题. 诫子书:诫,告诫,劝勉;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  相似文献   

15.
诸葛亮被历代上流社会推崇为“圣贤宗师”,在民间却经历了一场独特的形象神化过程.在各种离奇故事的流传中,诸葛亮逐渐脱离了原始形象,被改造成法力无边的半人半仙,演绎出一条神道色彩浓郁的亲民路线.诸葛亮民间形象的神化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宗教亦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实质是历史社会心态的归结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除了是智慧的,还是无奈的.诸葛亮有着远大的理想,但他选择刘备是无奈的,他和刘关张三人之间的关系也是无奈的,它的理想和现实之间也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障碍.诸葛亮的追求与无奈,正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那种关注现实、积极入世、不计名利、舍生取义的人文精神,也显示出他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艰难选择的尴尬处境.这也正是诸葛亮之所以受到后人的特别关注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三个普通人的智慧,合起来要顶一个三国时蜀国的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其实,臭皮匠和诸葛亮是没有丝毫联系的,"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这句俗语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后来在流传的过程中,人们竟把"裨将"说成了"皮匠".  相似文献   

18.
话说诸葛亮在刘备那儿当了军师后,闲着无聊,便出去溜达溜达.当走到一片小树林的时候,他突然看见了一个手持时空穿越器的现代人.他不知道那人是谁,就摇着鹅毛扇问:"尔乃何许人也?为何打扮得如此古怪?"那人赶紧回答:"我是未来人,来这里玩玩."他瞧了一下诸葛亮的鹅毛扇,笑道:"没想到如此有名的诸葛亮先生竟用这般破烂的扇子.走,我带你到未来世界去买个高科技的电风扇.放心,钱由我出!"说完,没等诸葛亮同意,那人就一把将他带到了现代,也就是2008年.  相似文献   

19.
傅斡是汉末一位鲜为人知的智者,他一生的功业虽然并不十分显赫,但其生平经历以及政治智慧与诸葛亮有诸多相似之处,对于天下形势的演变及去向也有着共同的看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曹操集团中,傅斡是史书记载中最早评价诸葛亮的敌国谋士,为后来的诸葛亮研究和评论开了先河.  相似文献   

20.
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际遇一直是众多后来者称羡的对象.如鱼得水,这既是刘备本人对他们之间的关系的形容,也得到了后世大多论者的赞同.其实,他们之间的关系远没有表面上的融洽.刘备限于个人的才识经历,始终不能真正理解诸葛亮的伟大抱负以及为此制定的战略方针,他与诸葛亮的关系只能说是:相交而并不相知,倚重却不乏猜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