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典诗歌纵向审美比较的使命是考察品评诗歌思想艺术的“通变”和意义。“通”是“变”的基础,“变”为诗歌的存在和发展注入生生不息的活力。向上比较要追寻前人开启的路径,后人对前人创作成果和经验的借鉴和继承。向下比较要探究诗歌的题材、题旨及其艺术表现的异化和深化,考察后人如何提供不同于前人或前人所没有提供的新东西  相似文献   

2.
“家”之字形,前人认为从宀假省声、从豕、从亥、从彖省,其实还有从犬、从豢、从两马胯下一犬、从象之形;“家”之字义,前人认为是宗庙、氏族、邦国,其实“家”字形表现的应是家庭,即一个血缘亲族的居住所。从“家”字构形之历史演化可反映出内容极其宽泛、丰富的“家”字文化。  相似文献   

3.
谢榛是明代“后七子”重要代表人物,重视“格调”,但他更善于总结前人的创作经验及其教训,提出了以“兴”、“悟”、“勤”为核心的诗歌创作论。文章从此三概念出发,对谢榛及其创作论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4.
创新精神培养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一些教育工作者却程度不同地陷入了对创新精神的误解中。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七个误区。误区之一:创新是高智商者的“专利”这种观点认为,只有极少数天才,即聪明绝顶、智商极高的人才具有创新能力。事实上,心理学研究表明,智力与创新能力之间并没有多大相关。创新就是“创造”和“出新”,想前人所未想,创前人所未创,在掌握前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运用求异思维,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新理论,发现新方法,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潜在的心理能力,是教育、培养和实践的…  相似文献   

5.
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于是基础教育课程进入了试点实验阶段。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是一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任务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在次改革中,作为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否则就适应不了这次改革的需要。教师究竟“教什么”、“怎么教”,这是一个简单而又不简单、解决了又没有得到真正解决的问题。按传统观念,教师就是教书,“传道、授业、解惑”。如果仅仅是这样,教师也就是“教知识,使学生全盘被动接受前人的知识”,“只求学生知道、理解、会用前人的思维去解题”.最多不过是学生有疑惑老师解答,而不是重在引导学生提问和探求知识、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上。于是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6.
“庞加莱猜想”的完全破解以及“哥德巴赫猜想”的可以肯定,那是后人在前人已有成就的基础上,借助别人的智慧成果,发扬光大,因而得到了圆满的成功。  相似文献   

7.
课堂教学是学生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特定形式的活动。说它特定,是指学生的学习不可能等同于前人的发现,学生学习的是问接知识,是前人通过探究的实践活动而创建的,是现成的知识,学生的学习活动必定受到时空的限制,学生不可能真的“身临其境”,所以“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这个认识事物的过程,在学习中并不  相似文献   

8.
“兴观群怨”之“兴”是中国文学史和美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范畴,前人孔安国、郑玄、孔颖达、朱熹等人对此都做出过解释。清人王夫之用“情”把“兴观群怨”四者统一起来,立足于他的情景观和现量说,对“兴”这一范畴做出了新的独到的解释,把我国的诗歌美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9.
乔金霞 《辅导员》2010,(12):18-19
“历史是一条线,地理是一个面。”这是前人的学习经验。其实历史不仅有时间之“线”,它也有地理之“面”,人物之“点”,系统之“体”。因此,历史教学须要针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灵活、恰当,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夺胎换骨法”是指将古诗文中的语言进行适当的改造,而成为自己有典有故的诗句,成为更加新美的精神产品,是谓之“点化”,又称“化用”。本文谈四种“点化”的手法:一是化用前人作品中的语词,二是摄取前人成句入诗(有的是原句,有的是更易个别字词),三是整体(成篇)点化前人作品,四是模仿前人作品的结构、形式和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1.
“是……的”包含两种不同类型的句式,前人已在某些方面对两类句式进行了比较。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语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对两类句式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特别是从焦点、语气方面来分析两类句式的不同功能特点。  相似文献   

12.
章以前人的阐释做背景;从“细节”和“如何阐释”出发,阐释出一个“个人化”的朱自清的世界。其独特的解读和前人的阐释构成立体性的景观。  相似文献   

13.
王船山诗学的意境论不仅概括了意境的三个主要特征:“情景一合”的形象特征、“象外有意”的韵味特征、“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的至境特征,也阐明了意境的三种类型,即“景中生情”式、“情中舍景”式、“妙合无垠”式。可贵的是,王船山是在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把意境理论推向了顶峰,既超越了前贤,也启发了后人。  相似文献   

14.
释“鲁”     
“鲁”字从“鱼”构形,其义当与“鱼”有关。但前人的一些解说,却有以讹传讹之嫌。查阅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确认“鲁”的构形是“从鱼从口,鱼变声”,其本义是“味美”。由“味美”引申出“嘉”、“美”之义,再引申出“大”义等等,从而整理出“鲁”的词义系统。  相似文献   

15.
海南杂忆     
我们到了那有名的“天涯海角”。从前我有一个习惯:每逢游览名胜古迹总得先找些线装书,读一读前人(当然大多数是文学家)对于这个地方的记载——题咏、游记等等。后来从实践中我知道这不是一个好办法。当我阅读前人的题咏或游记之时,确实很受感染,陶陶然有卧游之乐;但是一到现场,不免有点失望(即使不是大失所望),觉得前人的十分华赡的诗词游记骗了我了。  相似文献   

16.
“若日”是《尚书》和西周金文中常见的词组,对于“若”的说解至今无定论,文章对西周金文和《尚书》中的用例进行了穷尽性考察,并参考前人观点,对“若日”作出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势”范畴是由书画理论进入文学批评领域的。王夫之论“势”,强调“心神忍力”的修养和“缩万里于咫尺”的意境,他透过诗作评论展现出来的“势”理论,比前人更具体、更具操作性,主张通过“忍”来取势,则是王夫之在这个问题上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殷墙《河岳英灵集》称。李白《蜀道难》“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奇”者,别创新路,尽脱超凡,不拘陈套。《蜀道难》“奇”在何处?前人已有相关的评论,本文试在前人说法基础上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都”字句的基本句式出发,考察了“都”的句法组合功能,并从中挖掘“都”的基本语义内涵,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括并分析了“都”的四个基本语义。随后又指出除表语气以外的其它三个义项都是由实词“都”的义项“汇集”、“总共”虚化而来。从而又为副词“都”的句法语义解释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教书的感觉     
吴民益 《教书育人》2008,(12):75-75
未入师门,先闻前人的体会:“教读原来是下流,傍人门户过春秋。”“课少父兄嫌懒惰,功多子弟结冤仇。”“家有三斗米,不当孩子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