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先秦时期,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学术高度繁荣的时期,诸子百家提出了丰富的理论,人性论则是这一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提出了完整的性善论。基于此,笔者从《尚书》《论语》《性自命出》入手,分析先秦性善论的思想背景,继而剖析孟子性善论的内容,从价值导向、行为准则以及政治哲学三个维度分析先秦性善论视角下儒家伦理传统的构建路径,并从正反两方面对性善论做出评析,希望能对学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
正在全球一体化趋势下,国家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竞争日趋加剧,国家作为全球化竞争主体如何立足成为一个亟待破解的问题。国家品牌(nation brand)和国家品牌建构(nation branding)是在全球化语境下兴起的崭新领域,其理论假设是国家可以像商品一样营销,积极有力的国家品牌将为该国在竞争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品牌这一概念由英国政策顾问西蒙·安浩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国际舆论场中,中国形象“自塑”滞后、“他塑”强势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面对西方对中国的污名化,中国应解构其话语霸权,“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重建自身的对外话语体系。从故事上,应以传统中国、现代中国和全球中国为叙事对象,讲好中国的经典故事、发展故事和开放故事,从而增强对外话语的感召力、创造力、公信力;从话语上,实践中应从网络文学、游戏等多元叙事形态构建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叙述维度,并乘着全媒体、跨媒介的东风,通过IP运营实现国际传播效能提升的最大化,从而建构具有连续性、整体性与全局性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4.
自由人联合体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二者具有深刻的辩证统一关系。二者的差异性体现在历史背景、基本内涵和实现路径上。二者一致性最重要的表现是,以人的类本质为主体的一致性及与其相应的非排他性原则。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元话语理论与议程设置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展开探讨,并将重点放在国际传播话语的议程设置及其规律与逻辑的讨论上。本文认为,西方国家既有的话语体系建立在殖民扩张、大国博弈、国家利益驱动的逻辑基点上;突破西方国家的话语屏障,建立融通中外的中国话语体系,同样需要遵循历史、现实逻辑,即文明逻辑、大国逻辑、制度逻辑和人类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6.
《文化学刊》2011,(3):36-36
赵克平在《道德与文明》2010年第5期撰文指出,市场经济建立以来,教育伦理权威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为民主化教育与制度化教育权威的矛盾,信息化的发展与学识化权威的矛盾,市场功利化影响与人格化权威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正阿拉伯世界在国际政治、经济、能源、安全等领域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1956年至1990年,中国先后与22个阿拉伯国家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6 0年来,中阿双方在政治上相互支持,经济上相互依赖,总体发展平稳顺利。随着2004年"中阿合作论坛"的成立与2010年中阿战略合作关系的确立,中阿关系再次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亟待正视的是,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与阿拉伯剧变带来的地区秩序危机,以政府高层  相似文献   

8.
由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牵头主办的“文学理论的未来 :中国与世界”国际研讨会于 7月 2 9— 31日在北京举行。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来自亚洲、北美、南美、欧洲和澳洲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 1 0 0余名文学理论家和文学研究者相聚北京 ,共同探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文学批评理论的未来前景、  相似文献   

9.
信息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在极短的时间内席卷了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让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模式发生了变化,并在将来的发展当中孕育出无限的可能.而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相融合,更是逐渐演变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基于此,该文对职业教育模式的演变和发展过程进行了阐述,通过对信息技术和教育相互融合模式的深刻分析,将传统的教师主导地位转变...  相似文献   

10.
全球话语权竞争与国家利益的拓展和实现息息相关,是建构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必要条件和推进基点。长期以来,西方占有不断累积的话语优势,在全球政治、经济、安全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如何对抗西方话语霸权的强势围剿,在国际社会中提升中国话语的力量与效度,对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构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对外话语体系建构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道”层面的积淀阐发,又有“术”层面的话语实践,还有“技”层面的传播塑造,需着眼人类发展、面向国际社会,基于中国问题、立足中国实践,从学术理论、对外传播、推进治理、公共外交等多个领域协同发力、一体推进,不断提升中国对外话语的说服力、认同度和支持率。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文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当代文学若干史实的剖析和评价,对至为重要的文学政治的关系、文艺真实性与思想倾向性的关系以及文艺与人性、人道主义的关系等理论问题作出辩证的阐述,为文学史研究提供符合辩证唯物史观的理论导向和价值导向,并澄清上述领域曾有过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文学思想丰富多彩,其中许多可以成为我们建立新世纪文学理念的资源,这些就不必一一详述了.我今天只想讲一点,中国古代文学思想最根本的理念是什么?我的回答就是对崇高和不朽的追求,将文学视为崇高的不朽的事业.古人对"文"的解释,对"文字"的解释,对文学的解释,都体现了这一点.<诗三百>在汉代被尊为经,<离骚>在汉代也曾被称为经,<文心雕龙>前三篇为"原道"、"徵圣"、"宗经",都表现了古人对文学的尊崇.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西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西方的现状及未来走向 ,无疑是中西比较文学研究者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 ,可惜国内这方面的著述太少。实际上 ,中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早已使得中西比较文学异军突起 ,不仅起到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作用 ,同时也使我们得以借助这一窗口了解更多的西方学术理论前沿的进展和新的课题 ,但最重要的一个作用恐怕在于通过与西方以及国际同行的对话和交流 ,把中国文化和文学研究的成果推向世界。实践证明 ,我们的这一目标已经初步实现 ,而且正在进一步落到实处。正如比较文学大师、荷兰汉学家杜威 .佛克马十多年前就指出的 :“…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现实意义何在?它对于我们建构新世纪文学理念有什么样的启示?古代文学研究如何参与中国当代先进文化的建设?在中西文学理论的交流中、在20世纪自身取得很大的研究进展之后,古代文学研究应该如何完善自己的学科建设?……新世纪之初,在由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人文学院主办的"中国古代文学思想与新世纪文学理念"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北京各高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就以上问题展开了严肃的思考与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信息技术应用于古典文学研究着眼,分析了计算机在检索时代为人文科学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促进了人文学科研究的发展.提出当前信息技术在人文学科的应用方面进入了"分析时代",信息技术不再是被动应答的信息提供者,而是可以主动地"指导"人文学科的学者从事学术研究.但是,这并不计算机完全取代了人的工作,也不是使人的研究范围变小了,而是更加拓展了人在人文学科研究领域的学术空间.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再出发--陈立夫空中访谈录之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祖国大陆的改革开放凝聚着百年中国全部的苦难与梦想 ,屈辱与反抗 ,挫折与探索。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 ,我们有资格昂头挺胸谈论中国文化的再出发 ,这对五千年的文化生命是一种安慰 ,我想对先生也是一种安慰。●谈中国文化的再出发 ,我有三个问题弄不明白 ,而且我认为这些问题没个说法 ,那末按问题的内在逻辑必然给出如下结论 ,即中国文化不可能再出发 ,甚至中国文化能否继续存在都将成为最大问题。三个什么问题呢 ?第一 ,近代中国的落伍究竟是西方列强的侵略还是中国文化的所谓“劣根性”。综观一部人类文化史 ,世界上大概很难找到中国那样…  相似文献   

17.
雷威安Andr啨L啨vy教授系法国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知名学者和翻译家。他 1 92 4年生于天津 ,在中国度过了难忘的童年 ,培育了他的“中国情结”。青年时代回法国接受西方正规教育 ,巴黎大学毕业后 ,曾先后在越南、锡兰、日本、印度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任教或研究 ,达二十年之久。他从亚洲回到法国后 ,继续从事亚洲文化和汉学研究 ,曾先后担任过波尔多大学中文系和巴黎第七大学东亚语系主任 ,其著译甚丰 ,主要的有《十六、十七世纪中国白话小说》、《中国古典文学概览》、《金瓶梅词话》、《西游记》、《聊斋志异》、《牡丹亭》等 ,为西…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伦理”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个前沿话题 ,它主要思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 ,不同于传统的人与社会的道德概念。在以往有关生态的美学研究中 ,大都孤立地谈论生态中的美学构成或生态思想 ,虽然联系了人 ,但没有联系人的行为和动机与生态所构成的伦理关系。以崇尚自然为基本精神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蕴涵着深刻的自然生态观 ,同时也体现出以关注自然界中的人为鲜明特征的生态伦理精神 ,这与当代环境伦理学所阐述的思想具有相通之处。中国人的审美世界事实上是以生态伦理为依据而形成的一种宏大的、整一的、体现出人文内涵的精神境界 ,它通过自然哲学和人生哲学两个层面体现出来。当代生态环境面临的危机的根源还在于美学 ,在这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观念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启示。这一优秀美学资源值得我们认真梳理和深入发掘。  相似文献   

19.
老子哲学、美学是一种立象观道的人生态度。相对于可读(解)的名,老子眷注于一种可静观的象。本文立足于象的本体自觉,揭示古典意象理论尚象特征的价值根源。老子哲学、美学与中国古典意象说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价值关联而不是理性对应。意象活动中的非理性因素根源于老子哲学、美学价值祈求的影响。在此种影响下,古典意象终于走出认知理性框架,祗向于对境界的瞩目。  相似文献   

20.
性别意识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东西方现代性发生时所面对的文化传统、所面临的时代问题、可整合的思想资源不同,尊重女性主体性观念在东西方文化现代性追求中所占据的地位也不同从中国现代文化自身的内在逻辑出发,性别意识状况必须纳入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考察的范围。在创作实际层面上,中国现代文学的性别意识,一直呈现出现代性的正面价值前现代性价值、现代性追求的异化状态并存的复杂局面。本文对此展开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