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学校中的学生群体可以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教育、教学中的主要对象。而非正式群体则是经常被忽视的一个群体,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在建设和谐校园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就学生非正式群体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作用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2.
当代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心理失调、环境不适、情绪冲突、消极对抗等几个方面。要保证当代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心理健康,就必须强化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心理素质教育,缩小管理者与非正式群体学生组织之间的心理距离,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注重心理卫生教育以促进心理相容,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相似文献   

3.
班级中出现非正式群体,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班级建设中不能忽视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应分析非正式群体的类型、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和教育。  相似文献   

4.
目前,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着大学生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这些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外部环境、个体的需要、时空的孕育、高职院校发展特殊时期和学生的特殊性等。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可采取以下措施:采取客观公正的态度,正确认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做好非正式群体的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正式群体的建设;加强校风建设,培养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5.
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是学生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自由组合而成,他们或因性格相投或因地域相近,或因兴趣爱好相同而组合。他们之间凝聚力强,有小群体内约定俗成的规范要求,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有着积极和消极的作用,班主任要善于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积极有效地引导非正式群体,为创建优良的班集体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关系告诉人们,利用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化解其消极作用将会促进正式群体的发展。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通过加强教育,开启民智,逐渐消除非正式群体产生的社会基础;通过完善监督,强化管理,努力破除非正式群体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消极影响;通过开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新思路,积极引导非正式群体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在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健康、和谐、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学校中的学生群体可以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教育、教学中的主要对象.而非正式群体则是经常被忽视的一个群体,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在建设和谐校园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学生非正式群体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作用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8.
非正式群体存在于正式的班集体中,构成班集体的二元结构。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必然性,使得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成为班集体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将就非正式群体的形成,特点,分类进行研讨,并对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影响进行分析,提出了有关消除非正式群体不良影响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石阳 《教学随笔》2009,(12):42-44
非正式群体这个概念,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梅约在主持著名的霍桑工厂科学管理实验中提出的——由兴趣、爱好、思想观念相同等原因而自发地结合在一起的无形组织叫做非正式群体。儿童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是儿童个体社会化和心理发展的客观要求,他在班集体建设和发展中,  相似文献   

10.
非正式群体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以学生社团为主的非正式群体正在成为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如何利用非正式群体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成为高校教育管理者不可忽视的一个课题。针对此问题,分析了非正式群体与校园文化的关系、非正式群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等,提出一些合理的解决方案,使非正式群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学生“非正式群体”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中的学生群体可以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教育、教学中的主要对象。而非正式群体则是经常被忽视的一个群体,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在建设和谐校园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学生非正式群体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作用作一分析。一、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与和谐校园的含义根据一般社会学的观点,所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是根据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的不同而划分的群体种类。“正式群体是指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有既定的目标,有固定的编制和群体规范,成员占据特定的地位并扮演一定的角色的群体。”而“非正式群…  相似文献   

12.
当前,对非正式群体的研究多集中在中学生,对小学生非正式群体进行的研究却还不多。其实,小学生非正式群体比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更需要高度重视。小学生非正式群体在学校里普遍存在着,而小学生无论从心理认知方面还是从逻辑判断力方面都极不成熟,管理稍有不慎,小学生非正式群体很可能走入误区,不但对于群体成员自身的成长不利,也会给班级管理带来不好的影响。如何有效地加强对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教育,实践中尚无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本文试图在柔性管理如何应用于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管理方面作以探索。  相似文献   

13.
大学校园普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有着正式组织不可替代的功能,它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等各个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必须重视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及其管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客观的,其名称多样,成员复杂,形成原因各异.非正式群体在高校影响巨大,具有二重性.为了趋利避害,构建和谐校园,对学生非正式群体应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管理: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疏导与参与并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加强正式群体建设,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5.
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评价和引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章阐述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征及产生原因、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作用,提出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管理和引导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6.
“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正式群体而言的。它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E·梅耶提出。梅耶通过霍桑实验证明,非正式群体的自发产生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非正式群体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成员的劳动生产率;前苏联心理学家也指出,非正式群体会促进正式群体的巩固及任务的实现,不会涣散劳动组织,可以利用非正式群体以巩固正式群体。在我国,长期以来人们对学校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态度基本上是怀疑或否定的,且很多时候把它与正式群体相对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认为非正式群体是青少年激烈动荡不安的生理和心理的产物,并由此过分地对其…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和工作实践出发,论述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类型、功能及形成原因。提出了正确认识,合理利用;建设好正式群体;强化正面角色;建立正向目标导向机制;做好非正式群体核心成员的工作;注重改变群体规范;营造有利环境和分化瓦解等八种调控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通过对大学新生非正式群体的含义、形成原因,大学新生非正式群体在班集体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在大学新生班集体建设中通过采取"导"、"控"措施减少和削弱大学新生非正式群体对班级建设的消极影响,促进新生迅速适应环境,形成良好的班集体。  相似文献   

19.
非正式群体,又叫同伴群体,它没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是以成员的某种共同利益为基础而形成的群体。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也常常是自发的,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以个人的喜好为基础。在青少年学生中,往往存在着很多非正式群体。这些非正式群体在班集体中具有非同小可的作用,作为班主任,对此不可视而不见,只有对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变化过程、各种特征及其活动规律有所了解,才能充分利用其规律,把握非正式群体积极方面的因素,促进班集体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类型,成因与功用等方面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进行了探析,提出高校要把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工作列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课题;要认识和把握好三个关系,即:非正式群体存在与影响的客观必然性与主观决定性的辩证关系,非正式群体积极与消极两重性的可逆关系,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在教育意义上的主辅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