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的战略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和农业在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农业的过程中 ,遇到了诸如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小规模经营与农业现代化的矛盾 ;农业社会效益高与经济效益低的矛盾 ;乡镇企业发展较快与城镇化水平滞后的矛盾等。本文以此为切入点 ,界定了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的内在机制 ,论述了良性互动的客观必然性和良性互动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和农业在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农业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如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小规模发展较快与城镇化水平滞后的矛盾等.文章以此为切入点,界定了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的内在机制,论述了良性互动的客观必然性和良性互动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和农业在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和现代化农业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如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小规模发展较快与城镇化水平滞后的矛盾等,章以此为切入点,界定了农业产业化与城市化良性互动的内在机制,论述了良性互动的客观必然性和良性互动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农业现代化是夯实城镇化的基础,推进新型城镇化,又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通过农业现代化与城镇规划、农业地产、乡村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实现良性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如何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简称"三化")协调发展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三化"中,工业化是核心,起主导作用;城镇化是引擎,起引领和推动作用;农业现代化具有基础地位,起基础和支撑作用。"三化"间的关联及其互动作用机理表现为: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共同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反过来又保障工业化和城镇化,从而推进"三化"互动协调、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发展。为此,研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互动发展关系十分必要。同时如何处理好江西省新型城镇化和农民职业化的关系也是江西省农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是辽宁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农村职业教育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现代化、城镇化的重要支柱,是县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实现辽宁农职教与县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加快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进行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城镇化是紧密相关的两个层面,前者能够有力地促进后者。在"旧三农"必须变成"新三农"并且经历"三步走"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障碍因素,包括分散的自然村落与城镇集中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同的行政村之间进行合并的困扰、有些新农村建设只做表面文章、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较低等。变"旧三农"为"新三农"过程中需要农业工业化、农民知识化、农村现代化,在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城镇化互动中改变农村面貌。结合不同农村的具体特点,可以通过发展工业企业、依托城镇职能以及政府行政造城等方式突出城镇作用推进农村城镇化,也可以通过完善农业产业、开发旅游服务和重用能人贤士等方式突出农村作用推进农村城镇化。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城镇化的发展给农村职业教育带来了形式与内容上的冲击,因此需要重新明确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我国城镇化进程无可避免,也是现代化的一种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重新追问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定位、路径三大问题。经过分析,从其发展目标看,农村职业教育可以为城镇化发展服务,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必须要城镇化,农村职业教育为城镇化发展服务和其自身城镇化是两个不同的命题;从其办学定位看,农村职业教育在发展中应该为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服务,构建一个面向农村和农业现代化的大农村职教体系;从其发展路径看,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应该做好顶层制度设计,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及加大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以此来重新界定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整体方向。  相似文献   

10.
皖北地区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城镇化建设已有一定基础,也探索了一些有特色的模式,"十二五"时期,国家实施扩大内需、中部地区崛起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安徽加快皖北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皖北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发展迎来了黄金时期。皖北地区土地规模化经营目前刚刚起步,规模小、总量低,且市场化程度不高;城镇化建设水平低,结构失衡,与农业现代化发展不协调。如何解决土地规模化经营与城镇化建设互动发展问题,将是实现皖北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道路。“新四化”是一个有机整体,城镇化和其他“三化”共同构成了“一体两翼”、“一化”托“三化”的逻辑关系。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良性互动,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挥城镇化综合效应,释放内需巨大潜力,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农村金融作为农村资金的最重要的来源,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及城郊地区劳动力整体文化水平偏低,缺乏科学文化与职业技能,成为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及农民市民化发展的一大瓶颈。将职业教育与现代化农业、城镇化工业、服务产业技能化、市民化人文等方面相结合,论证当前城镇化过程中转型期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及基层职业教育对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结合农村城镇化的发展状况构建农村职业教育的模型。  相似文献   

14.
农村城镇化与湖南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是实现湖南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证。为推进湖南农村城镇化进程,应实行城镇化与工业化、知识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的战略;实行与中心城市发展相协调的非均衡择优发展小城镇的战略;实施农村城镇化发动主体的多元化战略。同时,应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区域的农村城镇化模式,市场机制与行政机制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5.
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是实现现代化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采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978-2010年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工业化与城镇化互为因果关系,工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格兰杰原因,而农业现代化是城镇化的格兰杰原因;脉冲响应结果表明工业化与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表现均为负效应,城镇化对工业化的影响持续增强.因此,河南省要实现“三化”协调发展,必须强化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地位,以工业化为主导,发挥城镇化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构建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权法、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对皖苏两省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程度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水平远低于江苏省,总体处于低度失调水平;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程度普遍较高;皖苏两省各城市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度均较高,相互促进作用明显.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促进两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测度了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整体发展水平,利用现代计量经济方法分析了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依存关系和协调发展状况.结论为: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整体发展水平呈逐步提高趋势,城镇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格兰杰原因,且两者存在协整关系;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状况逐步改善,并进入中级协调状态,应采取有效对策加快两者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发展战略,农村职业教育应充分发挥其能动性,以专业设置为切入点,为三农服务。农村职业学校要紧密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以及农业信息化等进程加强完善相关专业的设置。  相似文献   

19.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在城乡一体化战略下,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职业化和转移农民市民化(简称"四化")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我国"三农"发展的路径选择。"四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和互动作用机理。应通过"四化"之路来发展农业、农村和农民,进而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相似文献   

20.
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是实现现代化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采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等方法,分析1978—2010年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工业化与城镇化互为因果关系,工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格兰杰原因,而农业现代化是城镇化的格兰杰原因;工业化与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表现均为负效应,城镇化对工业化的影响持续增强。因此,河南省要实现"三化"协调发展,必须强化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地位,以工业化为主导,发挥城镇化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