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小说经过20年的发展,无论是在网络小说发展的规模上,还是在网络小说的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但是直到现在,网络小说却无法摆脱"快餐文学"和"商业化文学"的标签。当时代发展到今天,对网络小说的要求不但是数量问题,读者更多地把眼光放到了网络小说的质量上,如何产出大量高质量、经典的网络小说,成为新时代对网络小说的最大要求。  相似文献   

2.
《邢台学院学报》2020,(1):129-132
根据网络小说行业报告的最新调查数据,对网络小说的现状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发现网络小说的青年作者和青年读者在数量上均占比最大,且青年作者越来越成为网络小说创作的中坚力量,青年读者则活跃度最高,因此网络小说不论在作者还是读者的维度上都呈现出以青年为主体的文学形态,与青年群体有着强烈的互动关系:网络小说作为大众文化既对青年群体有泛娱乐化的影响,同时又承载着反映现实、传承文化传统的意识形态导向作用;青年群体一方面是网络小说IP产业化运营的强大市场驱动力,另一方面又从创作本身驱动网络小说走向原创精品化。  相似文献   

3.
网络小说的创作有其自身的特质。与传统小说相比,网络小说在题材的选择上有明显的类型化倾向,显示出独特的时代性;在叙事上,网络小说表现个性,突出浪漫化的效果;网络作家还通过别出心裁的番外篇实现了文本的多向延伸;网络小说自由连载,作者与读者亲密互动,调整了长久以来形成的作者与读者的固定关系。  相似文献   

4.
网络小说的创作有其自身的特质。与传统小说相比,网络小说在题材的选择上有明显的类型化倾向,显示出独特的时代性;在叙事上,网络小说表现个性,突出浪漫化的效果;网络作家还通过别出心裁的番外篇实现了文本的多向延伸;网络小说自由连载,作者与读者亲密互动,调整了长久以来形成的作者与读者的固定关系。  相似文献   

5.
按照符号学理论,伴随文本可分为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显性伴随文本,它与文本同时产生,依附于网络小说正文本的周边,对正文本起到包装、说明的作用;另一种是文本被接收解释时,加入进来的解释性伴随文本,存在于广阔的网络空间,具有阐释、评价正文本的功能,按照它在网络小说研究中的具体功能划分,又可分为数据、文字、图片、影像等类型。网络小说伴随文本成分庞杂,包含许多可资利用研究文本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于理解作者和网络小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相对于传统的纸媒伴随文本,网络小说的伴随文本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即沟通作者和读者。  相似文献   

6.
郭子旻 《莆田学院学报》2012,19(1):65-68,77
从读者的角度,分析接受美学在理论阐释空间上的突破。认为接受理论瓦解了传统文学阐释追求恒定不变的作者本质的局限性,使读者因素在诸如"期待视野"的心理以及对文本"空白"填补想象中得到凸显,在读者主动参与文本意义建构的过程中,作品的意义得到再生产。但是,在这种文学阐释范式的读者转向中",过度阐释"的存在是理论上有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7.
罗兰·巴尔特的"作者之死"颠覆了传统文学话语体系中作者的主宰地位,以往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的读者获得了完全的解放和自由."阅读即写作",读者通过自由的阅读消解文本的确定意义,取而代之的是文本意义的多样性.本文旨在剖析解构主义话语下的作者、读者与文本,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罗兰·巴尔特的“作者之死”引发了文论界对文学传统的反思,作者的权威面临挑战,读者获得了新生,文本也从封闭走向开放。本文旨在从后结构主义的角度阐述罗兰·巴尔特提出“作者之死”的理论背景及其对作者、读者、文本的影响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以作者为中心和文本决定一切的文学理论抹杀读者的作用,忽视读者的创造性和主观性,然而在对文学文本的阅读理解过程中,读者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参与阅读活动.文本中的空白结构以及不确定性等召唤读者进行能动参与.理解的历史性,造成了"作者死亡"和"读者重生"的局面,也为读者的主体性发挥提供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人与文本是一种互为主体、互相融通的关系。文本解读是以理解、解释和建构文本的意义为目的,在解读过程中读者总是通过文本与隐没于文本中的作者见面,这就必然使读者与作者以文本为媒介发生心灵碰撞和灵魂的问答。  相似文献   

11.
文本一词,源于拉丁文的texere,本是联结、编织的意思。文本定义颇多,一句话、一件事、一个人等被用话语记录下来,都可被视为文本。什么是解读?新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收录该条,称:"通过分析来理解。"文本解读是读者通过阅读从文学文本中获取和解释意义的过程。它的价值在于实现作者与读者的交流,即通过自己的实际去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形成自己对文本的  相似文献   

12.
编辑过程是学术交流的一个环节,其存在的合理性根植于交流活动的合理性。合理的人文科学期刊的编辑过程,具体表现为审稿和选稿对文本的合理的理解(审稿)和合理的评价(选稿)的过程。这种过程既是理解与评价文本的过程,同时又是理解与评价编辑者的双向过程。这种过程也是作者、编辑、读者的视域(传统)相遇交融的过程,视域(传统)既是合理编辑过程(理解、评价)的条件又是后果。在这里,体现着历史的真实与历史理解的真实。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成为人们新的生活工具。互联网在给人类的生存制造新的震撼的同时,也引起当今的文学创作与接受方式的相应变革。不可否认,网络小说改变了文学表达的"精英"限制。它是草根文学,让更多的文学发烧友实现文学梦;它是自由文学,可以让作者自由写作,无需考虑是否能够通过审查;它是快乐文学,给众多网民提供了新的娱乐和休闲方式。但是,我们也很清楚地看到,网络小说的优势恰恰也是其痛处所在,它所带来的社会  相似文献   

14.
接受美学为学术期刊编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学术期刊编辑在对文本进行二次选择加工时应以读者为中心,重点关注读者的期待视野和审美经验。只有把握好了文本创作的动机因素和文本交流的接受动机,学术期刊编辑才能搭建好作者与读者的沟通桥梁,进而引导文本作者的创作,达到学术期刊整体质量螺旋式上升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5.
叙事学强调把文学当作一个独立的文本系统进行研究,其强烈的科学精神在文学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然而,从形式到形式的研究,无法使小说的意义得以呈现。小说修辞学则强调"作者"、"文本"、"读者"、"语境"四个维度进行探索,使小说研究从"形式"进入"意义"。  相似文献   

16.
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的阅读主体地位,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读者与作者一起创造的。而翻译就是在文本和读者、作者和读者间反复进行对话的双重交流过程。翻译活动应关注读者"期待视野""召唤性结构"和文学的历史性。  相似文献   

17.
翟海霞 《文教资料》2012,(29):19-21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任何文学文本的意义都充满空白和不确定性;读者在阅读文本之前,都具有一定的期待视野;读者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确定文本意义未定点和填补空白的过程,是读者的期待视野和作者的创作文本不断融合的过程。接受关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引起了研究者对译者与译文读者的接受过程的关注,本文旨在从接受美学视角分析译者和译文读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动态性已成为当下学界对文学性的普遍认识。在整个文学活动中,以文本为中心,建立作者与世界、读者与作者、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话语伙伴关系,在主体与客体、内容与形式、情感与景物的建构过程中,文学文本亦呈现出动态性的生命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9.
正一、为什么要对《荷塘月色》进行纯文本梳理二十世纪法国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罗兰·巴特(R0landBarfhes,1915~1980)在强调"文本"与"作品"区别的时候指出:作品意义的获取具有终极指向性,作品的"所指"左右着对作品的解读,读者阅读作品,就要力图弄懂作者写作的题图,要尊重作者的看法。而文本则不同,它不关注作者与作品的关系,也不赞同从作者那里去获取文本的意义,文  相似文献   

20.
《邢台学院学报》2015,(4):131-133
副文本概念经由法国学者热奈特提出以后,在文学研究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极大的关注。根据副文本要素和正文文本距离的远近,副文本分为内文本和外围文本。副文本作为存在于文本正文和文本之外的"门槛",在文本的外围为研究著作提供很多支撑材料。因此其不光对于著作/正文文本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在作者/译者与读者之间起着至关重要的中介和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