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教学目标】1.了解曹操的宏伟志向及其对时光流逝的感慨;2.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比兴、引用等艺术手法的含义;3.学习曹操珍惜时光、奋  相似文献   

2.
姚贤文 《学语文》2013,(2):15-1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2.学习本文比与兴,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3.理解诗歌含义,掌握理解诗歌的方法,并背诵全诗。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的】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初步感悟作品的能力。2、了解诗词所表现的诗人情怀,学习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领会诗中所具有的深厚的感染力。3、了解和这首诗有关的文学常识。【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教学难点】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一些困难。【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说起我国的诗歌,总有一种自豪感。的确,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就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标】 1.了解曹操的宏伟志向及其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2.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比兴、引用等艺术手法的含义; 3.学习曹操珍惜时光、奋发图强的精神,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杨建飞 《丽水学院学报》2003,25(4):13-16,30
比兴寄托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特色和优良传统,《诗经》中就已广泛地运用了比兴。屈原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使比兴从简单的以某物比某物或触物起兴的朴素状态发展到象征、寄托或者寄寓的高级状态。李商隐继承了屈原进步诗歌的传统,从屈原的艺术宝库中学习了象征手法的运用,特别是屈原以香草美人寄托政治遭遇的比兴手法更为他所自觉继承。他的无题诗不只是创造一些工于比兴、深于寄托的名句。而是把比兴寄托这种手法运用于全篇。  相似文献   

6.
章习友 《学语文》2011,(3):12-13
【教学目标】1.学习诗巾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感受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陶渊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2.联系作者生平及其它诗文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教学重点】1.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的】1.了解什么是影评,初步学习微型影评的写法;培养基本的审美能力、评价能力和审美情趣以及信息处理的能力。2.初步掌握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在影评写作中的综合运用。【教学重点】影评写法的指导。【教学难点】影评角度的确定。【教学准备】搜集相关影评资料。【教学对象】适用于五、六年级学生【教学过程】一、评莫言,铺垫激趣师:最近,国内外媒体和社会公众都在关注一个焦点人  相似文献   

8.
<正>【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中复杂的情感。(重点)2.发挥想象,体悟诗歌意境,比较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难点)【课前准备】朗诵本诗,了解其大意;查阅背景资料,为本诗拟写推荐语。【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完本单元前三篇课文,我们认识了雄辩君子孟子、志诚君子愚公和刚正君子周亚夫,  相似文献   

9.
汪蓉 《学语文》2021,(2):52-53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掌握概述文言故事的方法。2.理解人物形象,领悟他们的精神品质及现实启示意义。3.引导学生学习并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妙用。【教学重难点】1.文言字词积累,文意疏通。2.通过对比、衬托手法赏析并领悟“真将军”的真精神。  相似文献   

10.
A案【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内容,了解诗歌的结构。2.通过朗读、想象画面,初步习得本诗对比与反复的表现手法,并尝试加以运用。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从而激发起对战争的憎恨及对和平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诗歌第1~4节,体会诗句表现的情感。难点: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相似文献   

11.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句。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写法。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词句的感悟,体会作者感情,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3.通过比较,把握"登临诗"的特点。【教学重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教学难点】通过比较,把握"登临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应考锦囊】 提问方式:本诗或本诗某句表达了什么情感?请作简要分析。答题步骤:先答出本诗或本诗某句表达了对现实统治者或某人的不满,然后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如有手法当结合诗句指出手法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诗句,并进行古诗背诵。2.抓住重点词句,诗文结合,理解课文的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重点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含义。3.初步了解文包诗的特点。【教学重点、难点】抓住重点词句,诗文结合,理解课文内涵,品读古诗意境。【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文本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  相似文献   

15.
李玫 《学语文》2012,(5):16-17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2.查阅工具书揣摩诗歌内容,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3.结合诗歌,把握想象、联想和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教学重难点】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情感,掌握想象和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2.感受诗人忧黎元、悲天下的情操,理解杜甫诗中圣哲的形象。3.以问题驱动思维,促进深度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提升其思维能力。【教学设想】1.拟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为教学主题,以《登高》为阅读鉴赏范例,突出思维训练,通过"绘诗景""品诗情""探诗心""颂诗圣"四个环节的转换和渐次提升,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相似文献   

17.
【教材简析】《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上的一首诗,它富有浓浓人情味,烈烈生活情,全诗有两条线:明线:叙事线——送蝈蝈";暗线:情感线——献爱心,教学本诗,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陶冶美好的心灵。【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的两个生字:盲、喜。2.情感目标:让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的】1.掌握并理解意象的概念。2.利用意象来鉴赏古典诗词。【教学重难点】1.意象的内涵。2.意象与情感语言的联系。3.意象、意境、感情的联系。【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音画素材:李清照《一剪梅》。【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是古诗词鉴赏的方法之一——意象的解读。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词多,同时鉴赏诗的方法也多,但为什么选择意象来学习呢?因为在中国众多的诗歌类型中,写景抒情诗占  相似文献   

19.
<正>【设计理念】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学习语言和应用语言。本节教学力求回归本质,紧扣文本,通过反复朗诵涵咏和多重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与曹操对话,师生共同对话,来理解诗意,把握情感和主旨,学习写作手法,获得审美体验,树立正确远大的人生志向。本节课要突现两个教学思想:一是授之以渔,即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技巧,使学生学习本诗后能举一反三。二是让学生通过本诗的学习学会体验、积淀和建构。曹操是个很有争议的历史人物,需要学生在学习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标】1.认识"醒、雷"等8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春天的美,背诵课文。3.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生活画面,能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生活画面,能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同学们,春天已不知不觉来了,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去欣赏春天的美景吧!(出示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