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对历史文化的缺失。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有选择性的虚无化,以"理性探讨"为幌子批判中华文化,否定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角度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批判,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渗透,以文化信仰为契机,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坚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对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自信,牢牢把握文化自信话语权,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坚持文化创新,以高度的文化自信筑牢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防线。  相似文献   

2.
文化生成的实质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生成内在地要求文化自觉。当前中国社会文化的自觉既面临着传统文化糟粕因素的挑战,又面临着西方文化虚无主义的挑战。应对这些挑战,一方面要坚持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要发挥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防止文化虚无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上的重要思想,不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丰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资源,而且对于我们今天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识别和抵制诸如民族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以及"儒化中国"的复古主义等错误思潮,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历史虚无主义从来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的侵蚀和攻击。在新时期中,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文化、中国革命、中国道路进行歪曲和否定,实质上是要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批判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就要坚定历史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  相似文献   

5.
历史虚无主义在当今中国社会不断蔓延,消解部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高校文化自信建设面临严峻挑战。分析其主要成因,可以发现历史虚无主义包装华丽造成精神迷惑,传播便捷助推思想混乱,教育滞后导致育人真空,阅历浅薄引发判别模糊。为此,高校要以主流意识形态为主导,摧毁历史虚无主义的根基;以科学的历史观教育为主导,增进大学生党史国情的认知;以正确的思想舆论为引导,营造清风气正的网络空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激发大学生积极的文化实践等四个方面着力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代文化似乎是大众文化占据着整个文化的主导地位.大众文化借助流行文化而对精英文化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大众文化的盛行带来了享乐主义、虚无主义、物质主义、感性至上等生活态度;从美学的视角去看待,审美教育必须发挥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缓解或抵挡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力求让人成为健全的人、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极力贬低英雄形象,抹黑新中国开国领袖,歪曲中国革命史,其根本目的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在高校思政课中积极开展英雄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了解中共党史、新中国史,自觉接受红色传统教育,增强"四个自信",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和传播具有重要的抑制防范作用。因此,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三个方面探索英雄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有效路径,以期创新英雄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8.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在当前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复古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对人们坚定文化自信造成了一定干扰和阻碍。增强对以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核心内容的中华优秀文化的自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并以此指导人们持续推进现代化建设,有助于克服复古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的西化心态,可以称为殖民文化心理。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立中,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就出现了两种现象:殖民文化意识在文学主张上的充分表现;在实践上殖民文化心理与反殖民文化并存。它导致了两个后果:一是导向民族虚无主义的文学观,丢掉或挫伤优秀的民族文学传统;二是使民族文学现代化的路程发生曲折和产生畸型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二十世纪政治风云与人文学科成就的宏观扫描,探讨了二十世纪的文化精神理想主义与虚无主义在竞争中交融,现代意识与传统意识在碰撞中融合,怀疑和批判精神与建设的热情在起伏中交织,生命意志与文化关怀在求索中趋同.由此倡导建立"二十世纪学",以进一步总结二十世纪的文化遗产.文章还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建设的得失作出了评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