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篇经典文章,可以教学的点很多,但教学的时间又是有限的,所以需要选点教学。而选点的依据,既有教材单元教学上的要求,也有该篇作品本身的特点要求。选点教学的目的是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本文以《大卫·科波菲尔》教学为例,从“如何发现选点”,到“依托选点分析文章内容”,再到“追溯选点理解作者思想”,每一个环节都阐述了具体的做法,以求形成一种常规的选点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执教,不存于全部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语文教师应及时抓住有利于教学的时机,投石问路,巧妙点拨,从而开启学生心窍,激发学生学习,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3.
吴龙 《教育革新》2009,(11):35-35
对话,就是文章中人物所说的话,它主要指两个人的对答.包括一个人的“独自”和几个人的“会话”。在写人、记事为主的文章里,对话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有了好的对话。文章不仅会变得生动活泼,而且显得更加真实自然。现就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的对话进行探究,引导学生理解对话艺术的作用及表现力。  相似文献   

4.
《美丽的颜色》《蝉》分别是八年级上册第二、五单元的自读课文,学生要运用已有的阅读经验自主阅读,进一步强化已学到的阅读方法,沉淀为个人阅读能力.但是教师如果完全放手,课堂难免会陷入混乱、无序,因此需要构建恰当的学习支架,让自读课有法可施,有声有色.  相似文献   

5.
何丽娟 《中学文科》2009,(13):84-84
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学生在体验中能快乐地成长!这是我教学《孔乙己》之后的强烈感受。  相似文献   

6.
赵起 《南昌教育》2004,(4):23-23
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初三学生虽已不算陌生,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仍会感到比较深奥难懂,因为鲁迅作品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太深刻了。学《孔乙己》这篇小说而言,大到时代背景、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小到结构线索、难解语句、精妙字词,真是无所不有,这就给教师在时空有限的语文课堂上解决好这些问题,让学生真正领会理解这一作品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带来一定的难度。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材应是由导学系统、练习系统、文选系统、知识系统共同构成的。对于教材中文选系统、知识系统的研究之路从未停止。而导学系统、练习系统这类"助学系统",教师们在确定教学内容的备课或是教学研究中都关注得比较少,以至于没能将"助学系统"的功效发挥出来。本文就"助学系统"对"教学内容"的确定这一作用进行分析,并结合九年级下册《变色龙》一文探究此教学策略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有效运用。  相似文献   

8.
《孔乙己》是教科书中的经典作品,在艺术布局上,不但使用了“我”为主线、固定场景、虚实相生的手法,而且还把人物放在一片笑声中,在强烈对比中表现社会的悲凉,唤起和激发读者的斗志。另外在细节安排方面也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学生真正领略了文中艺术,将会油然而生对语文学习的憧憬和向往。  相似文献   

9.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一种双边互动活动,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却一直是我们语文老师感棘手的一个问题。谭莉老师的这篇文章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孔乙已》的教学为例,从课内“主渠道”的发掘、课外“拓宽网”的建立两个有一搭没一搭化述了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方法切实可行,例举生动典型,可以给我们的语文教学一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看客是现代文学中独特的一群人物。他们喜欢"看",热衷于热闹,他们麻木、愚昧、无聊,他们甚至比杀人凶手更加让人憎恨。纵观中外,看客这类小人物总是蠕动在各类文学作品中。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及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变色龙》中就塑造了十分经典的看客形象。这两篇小说都选入了部编本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对这两篇文章中的看客进行解析,不仅能深入挖掘文本的深意,还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理解人性。  相似文献   

11.
史峰 《生活教育》2010,(12):54-55
再教《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我决定改变以往的教学思路,用新的方法引入新课。我拎着一副肖像画走进课堂,然后把肖像画打开,展示给学生看。学生看过了,我问:"认识画上的这个人吗?""是鲁迅。"大家对鲁迅都不陌生,一见便识。"仔细看看鲁迅肖像,说说你对鲁迅的印象。"  相似文献   

12.
猜读,是指阅读主体(学生)阅读课文时以已知的内容为依据,以联想或想象为手段,推知文中未知领域的读书方法。其意义在于,使阅读主体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其想象力,训练其思维力,拓展其智力。猜读若仅局限于个人读书,充其量只属于一种学法:若将其运用于鲜活的语文课堂之上,且在阅读的主体与主体之间形成大范围的互动,以此来实现对某篇课文的理解与学习,此法理所当然便上升成了一种活泼灵巧、别开生面的阅读导学法。  相似文献   

13.
鲁迅思想极其驳杂,如何让学生在一节课内窥探鲁迅思想,关键词教学法可能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以初中语文阅读提问教学的原则和重要性作为出发点,并从关注学情状态,做到"科学问"和提高提问逻辑性两方面,分别分析了《孔乙己》和《社戏》的问题创设,以期为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和质量提供一些参考和意见。  相似文献   

15.
现代教育理念提出,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教师转型为支援者、参与者。可是通过对众多课例的观察,这个要求还有待实践。出于多种原因,许多教师仍然以满堂灌的教育模式控制课堂的话语权,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给予的关注极少,课堂教学重知识的习得而非学习能力的习得,重结果而轻过程,在评价方式上也多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忽视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可以这样说,学生成为一个容器,离开了老师,学生便无法自己吸纳知识,成了被教师的落后教育模式绑架的“被学习者”。笔者认为,要改变这一点,教师可以运用“支架式”学习方式,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支架式”学习方式,即在学习伊始就为学生提供操作的框架和学习范例,让学生在范例的引导下掌握学习方法,当学生熟稔之后,再撤去这些“支架”,放手让学生自己规划学习的方式和内容,搭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支架”,循序渐进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6.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这两篇课文在人教版义教实验教材中,虽同是九年级学习的两篇课文,却不在同一个学期当中教学,《范进中举》在上册第五单元中学习,《孔乙己》在下册第二单元中教学。但这两篇课文体裁同为小说,  相似文献   

17.
教《孔乙己》,每届学生都会提一些相同的问题,表面看似乎游离于教学之外,仔细思考,恰恰体现出经典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8.
19.
20.
徐昌才 《现代语文》2004,(12):24-24
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意蕴丰厚,笔法老到,脍炙人口其中动词运用的精炼妥贴是主要妙处之一。纵观小说情节的发展,透视孔乙己人生命运,我以为“偷”“摸”“爬”“窃”四个字精当传神地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前因后果:细加赏析,对我们深透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必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