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与内容,后续出版的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以下简称"高中统编本")则以其编写理念、教学内容、组合形式等多方面的变化对语文课程改革的精神内核进行具体阐释。在单元组合结构方面,高中统编本首次选择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为线索搭建单元大框架,同时配套设计单元学习任务作为单元内部教学支架。  相似文献   

2.
统编本教材提出"语文要素"这个概念,涵盖语文知识,基本语文能力,适当的教学策略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内容要求上不断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困难。每个单元融入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根据语文教材安排分为阅读版块、口语版块、习作版块,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本文以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以下简称:四上)教材为例,探讨小学语文课程的阅读策略和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3.
统编语文教材立意深远,遵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坚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贯穿始终。统编教材建立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阅读体系,自读课作为"三位一体"阅读体系的桥梁,不仅是统编教材的守正创新,还是课程标准的积极实践和学生阅读的重要阵地。统编教材自读课的创新之处在于有意识地加大了"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度,但是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教师要充分尊重教材、理解教材、用好教材,有效发挥自读课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2017年秋季开始,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进入了"一统江山"的新时代,即统一使用"统编本"教材。新教材带来新变化,"统编本"新语文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温儒敏教授曾说,"统编本新教材希望能治一治不读书、读书少的通病"。《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统编本"新教材中新增的"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等栏目正是这种变化的最直观体现。"和  相似文献   

5.
<正>现行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以语文素养为核心,强调文化传承,通过阅读与鉴赏,渗透学习策略方法,培养学习习惯,注重语言与思维训练,受到语文界同行及社会人士的好评。2019年春季学期,统编版初中语文的教材实现全面覆盖。笔者认为,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备课关键要做好"三备"。一、备"阅读体系"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以下统称"新教材")由"教读"到"自读"到"课外阅读",形成三位一体,课外阅读成为语文课程的有效组成部分,通过沟通课内外阅读,  相似文献   

6.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其探索尚处于初步阶段,统编教材没有第一学段"语文综合性学习"专项安排,更需要教师认真钻研和深入理解统编教材思路,在新一轮课改理念指导下,不断思考、实践,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7.
基于中华文化核心价值,构建了由国家与文化、社会、家庭和个人四个维度构成的思想道德内容分析框架,量化呈现了统编中学语文教材选文中思想道德内容分布状况。结果表明,统编语文教材选文有机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与思想道德一脉相承。但相比较而言,教材选文在个人修身和社会层面的思想道德内容占比较高,国家与文化、家庭层面的占比较低,未来教材建设工作应关注这种不平衡性。为实现语文课程“文化自信”核心素养目标,语文课程要强化其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学校要加强语文教师文化素养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选文所蕴含的思想道德内容,并借助中华文化经典阅读加以拓展与深化。  相似文献   

8.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语文统编教材修订已经启动,现行语文统编教材使用进入了“过渡期”。如何基于新课标理念和内容的要求,用好现行语文统编教材,成为一线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现行语文统编教材与新课程理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而基于新课程理念,以现行语文统编教材为依凭的语文教学也需要做出转变。在新课标背景下,可以改造性甚至创造性地使用现行语文统编教材:一要立足核心素养教育,制订素养本位的教学目标;二要创新学科实践,推进教学方式变革;三要重视学习资源开发,开展跨学科学习。  相似文献   

9.
<正>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已经于2019年春季和大家见面了,新教材给了老师们新的感受。怎么以教材为本,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上好习作课,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升其习作能力呢?一、明确习作内容编排的新特色与现行教材相比,统编本教材也是依据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三、四年级的年段目标"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以及"观察周围的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与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的要求,依然在教  相似文献   

10.
依据统编教材,研发语文课程:整本书共读课程、梅花诗词课程、传统节日课程、灯谜课程、毕业课程。凭借教师创造性地使用统编教材,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中对5-6年级的阅读提出"诵读古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1]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的第二点"评价建议"中提出"评价学生阅读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他们是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2]基于此,统编版教材在中高年段设置了12篇小古文,有层次、有梯度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本文结合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的教学理念:"依体式,定终点;研学情,明起点;中间搭上两三个台阶",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第二学段的习作目标第二条:"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科书以此为核心编排了第五单元——习作单元的教材,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13.
2019年秋季,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将全面投入使用,适逢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之际,新教材无疑是目前语文课程教学"最合适的内容载体",但如何用好新教材,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恰当的路径策略"。只有"让合适的内容载体遇见恰当的路径策略",才能为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4.
"情境"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高频词,也是体现课程标准的关键点,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支点。情境设计有助于教师认识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在教学中更好地落实课标理念。笔者从情境的概念界定、新教材中情境教学的体现以及情境教学设计等三方面阐释了对新形势下语文学习情境概念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5.
统编教材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为依据,教材内容与时俱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统编语文教材是一部有时代气息,有生活气息,蕴含生活“真善美”的教材。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秉承统编教材的特点,在教材中创设体验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感悟教材内容的“真善美”。本文以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为例,论述领会编写意图,创设体验教学,达成高效语文课堂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肖洪 《教师》2020,(11):32-33
在核心素养视角下,使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可以有效地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文章从如下方面探讨:提高对统编语文教材的认识水平;转变语文育人理念;用阅读撑起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一片蓝天;研读统编语文教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相关教学资源,重构语文教材;以学定教,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  相似文献   

17.
"新乡土"场境语文课程是指践行新时代背景下的"新乡土"教育理念,借助丰富而又立体化的"新乡土"真实场境,结合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系统梳理,打造具有地域特色、新时代特点、校本特色的语文课程,以确保国家语文课程实施落地生根,从而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爱家乡、爱民族、爱国家的情怀。  相似文献   

18.
<正>全国初中生统一使用的教育部统编语文教材,大幅增加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作为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  相似文献   

19.
余昆仑 《江苏教育》2023,(50):34-37+42
语文学习任务群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都已出现,且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已按照学习任务群编排。一线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熟悉语文学习任务群并借此实现课堂改进,需要从学习目标聚焦化、学习内容统整化、学习活动情境化、学习任务过程化和学习评价可视化五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0.
识字与写字     
《语文课程标准》就“识字与写字”板块从汉语拼音、识字、写字三个方面提出了学习要求,也给出了评价建议.2021届小学毕业学生,一至四年级学习的是人教版语文教材(部分市州是其他版本),五六年级是统编版语文教材.在复习时,我们要充分考虑课程标准要求、统编教材的编排及学生学习情况等因素,在明确目标、明晰内容的基础上开展有效复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