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乡村职业教育在地化阐释,不仅融合了历史和理论两个维度,而且深入挖掘了乡村职业教育的价值。回归“地方”意义的维度,发现乡村职业教育中“在地化”带来了一个个体亲切经验的和融入地方文化特质的乡村职业学校的文化空间。通过转向“地方”的认识思路,将乡村变成具有多维意义的教育空间,使其成为乡村职业教育“在地化”的“价值意义场”。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教师在地化培训是受“在地化教育”的理论滋养和启发,为了解决目前中小学教师培训“重心过高”“脱域化”的问题而提出的。中小学教师在地化培训的核心内涵强调,培训要基于中小学教师所在的实践场域,在横向上强调与教师所在社区和学校的联系,在纵向上需要外部培训力量的持续、深入支持。其主要价值是有利于践行精准培训的理念、促进培训机构的重心下移、提升中小学教师对培训的获得感。其实现路径包括培训场域在地化、培训师资在地化、培训课程在地化。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公费定向师范教育存在办学取向“城市化”、培养内容“无乡化”、培育环境“离土化”等问题。在地化教育改革是促进地方公费定向师范教育内源性持续发展和破解公费师范生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难题的有效措施。地方公费定向师范教育应当确立培养“卓越乡村教师”的目标定位;完善兼具师范性和乡土性的课程设置体系;建设政府、乡村学校、地方院校“三位一体”的培养机制和“分级分层立体多元”的在地化教育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5.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优质均衡发展和教育资源的配置要求。在地化是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实践探索。以乡村学校劳动教育为着眼点,对在地化提升乡村学校劳动教育的价值进行分析,认为当前乡村学校劳动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集中在认知空间、资源空间、本原空间和师资空间,提出乡村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与质量的提升要切实围绕在地化这一特点,从理念图景、物质图景、实践图景和主体图景等四方面入手,发挥自身作用,开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提升乡村学校劳动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效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相似文献   

6.
地理在地化教学是将在地化教学方法应用于地理教学。通过美国阿拉斯加地理在地化教学案例举隅,发现美国地理在地化教学在教学目标上凸显融通性,兼顾地理学科培养目标与地方文化传承诉求;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包容性,提倡地理普遍性知识与地方性知识互补支持;在教学过程上注重参与性,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亲自探索;在教学主体上提倡多元性,鼓励校外力量参与支持。在地化教学对我国地理教学的创新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农村学校开展在地化教育是农村教育与一方水土的教育情境相衔接、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校长在这一工作中能否引领相关教育主体创造性地运用资源与环境共同促进农村学校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当前,农村校长在地化教育领导力存在校长在地化教育价值理念缺失、基层团队领导力不足、缺乏在地化课程资源整合与开发能力、主动建构型的学生领导力薄弱等问题。为此,应加强校长专业责权、型塑在地化教育价值领导,明确团队定位、培养在地文化、创新在地化教育团队领导力,领导决策、整合资源、推进在地化课程教学改革,构建在地化教育场域、加强分布式领导,综合提升农村校长在地化教育领导力。  相似文献   

8.
研学旅行是落实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路径,地理学科是开展研学旅行的主战场。当前中学地理研学旅行面临与学生所在地的发展互动少、学生关注地方发展不足的问题。在地化教育聚焦学生所在地的现实问题与发展需求,旨在促进学生与地方的共同发展,这为推动中学地理研学旅行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基于在地化教育理念,构建在地化中学地理研学旅行活动模式,以贵州花江大峡谷为例展现研学实施过程,以期增强中学地理研学旅行与地方发展的互动,提高学生对地方发展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相似文献   

9.
在地化教学是一种开发课程和实施教学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充分利用当地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从当地选取素材编制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当地学生更好地达到统一规定的教育要求,同时增进他们对当地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了解,加强他们对当地的情感联结和责任担当.在地化教学在美国兴起主要是受到环境保护运动、反标准化教育改革以及农村教...  相似文献   

10.
丁超 《辽宁教育》2023,(24):12-14
乡村学校需要正确认识乡村教育在地化的价值与意义,通过乡村教育在地化,实施基于乡土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实现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鞍山经济开发区达道湾镇小学中心校对本地资源进行有效开发,通过课程实施、学科整合、活动设计等路径,加强学生、学校与乡土的密切联系,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12.
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在乡村教师,只有教师的在地化知识越丰富、面向乡村学生的教学技巧越醇熟,乡村学校才能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更有成效。但现实中,我国乡村教师在地化专业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包括专业发展目标追求职业晋升、偏离“为农”取向;在地化专业知识融入不够;乡村属性教学能力及专业发展情意涵养不足。其原因主要在于城镇化背景下教育资源向城集聚导致乡村教师逆向流动、乡村教师培训缺少“乡土元素”、乡村教师发展政策执行偏差、乡村学校与社区隔离导致教师专业发展缺乏在地化空间。因此,研究建议应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中重塑在地化专业发展目标;建构基于伙伴协作的在地化专业发展模式;完善乡村教师发展政策;促进乡村学校-社区协同共生、优化乡村教师在地化专业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3.
为应对乡村优质教师短缺危机、乡村学生学业质量危机以及城乡社会文化断裂危机,国外面向乡村的职前教师培养出现了以在地化教育理念为支点的模式变革。乡村教师教育的在地化转型秉持催生乡村教师地方性意识的培养理念,旨在通过实地体认的方式培育适合乡村社区、学校及学生需要的在地化教育实践者。为此,国外开发了面向乡村教师培养全流程的教师教育项目体系,构筑了政府和公益组织资助支持下的大学、乡村社区及乡村学校等多主体合作伙伴关系网络,并创设了囊括地方性知识、在地化教学能力及实地教学经验等内容要素和具备多样化组织形式的乡村教师教育课程模块。  相似文献   

14.
在地化创客教育基于农村小规模学校自身教育需要和本土文化的行动智慧,对于实现农村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和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从实践层面看,师资力量薄弱、空间融合不足、课程文化缺失是农村小规模学校开展创客教育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借鉴在地教育理念,深刻剖析在地化创客教育的内涵,分析农村小规模学校实施在地化创客教育的可行性,据此构建农村小规模学校开展在地化创客教育的实践框架,以期为我国农村小规模学校开展在地化创客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曹勇 《辽宁教育》2023,(24):5-8
“乡村兴则国家兴”。在地化教育作为一种“依托地方,发展地方”的新型教育理念,为我们如何开展乡村教育指引了方向。因此,学校应依托在地化资源构建以学生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开发校本课程,提升乡村教师的师德水平,促进学校均衡发展,提升乡村学校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6.
邬志辉  张培 《教育研究》2020,41(11):126-134
在教育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育日益脱离农村儿童经验、本地自然生态和社区文化实际,切断了学校课堂与农村社区的联系。实施与一方水土相联系的在地化教育是农村教育实现现代化转型的可行路径,农村学校校长的在地化教育领导力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培育"地球中心"领导力、打造全球社会有根人的时代价值。农村学校校长践行在地化教育领导力应遵循形塑自身在地化教育哲学信念、提升教职员工和社区成员在地化教育理念认同、创新农村学校实施在地化教育路径方法、实现农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和情感态度认同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7.
为应对自然生态危机、贫困学生的学业质量危机以及乡村青年的地方身份认同危机,部分西方国家的乡村教育经历着以"地方"为支点的教育生态转型实践,即在地化教育。在地化教育的理念辩证地融合了生态正义理论、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以及批判教育学的理论内涵,通过为"地方"赋权,将培养公民意识、增进社区福祉以及提升学校效能紧密联系起来,学校教育转向"教人存在"的生态思维,以"自下而上"的变革方式为主导,以学习和教学方式变革为手段,以主题课程为载体,以社区资源、知识、文化的教育价值为中介,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就,助力社区民主和生态治理,体现了其可持续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正>学前融合教育教师的在地化培养是当前我国学前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地化培养旨在遵循因地制宜原则,以当前学前融合教育发展阶段及实践场域的需求为起点,顺应地域社会文化及教育生态环境的独特性,凝聚多方教育资源,培养出真正适应本地区学前融合教育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资源支持则是学前融合教育教师在地化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保障和关键推动力,从物质条件和专业服务等方面为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支持性资源,构建合理完善的资源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9.
以东盟国家华人华侨谱牒文化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全球在地化理论基本分析框架“特殊性空间”、“寻找基本教义”、“存心怀旧”和“在地化”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东盟国家华人华侨通过谱牒这一重要载体传承、传播中华文化,将谱牒文化嵌入到东盟当地的历史发展脉络、文化传统中,对谱牒文化进行文化再生产,中国的谱牒文化与东盟国家实现和合共生。中国-东盟谱牒文化的建设与推广、延续与传承,有利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从低碳建筑节能技术、实际运行能耗、建筑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和经济性4个方面对低碳建筑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统计与分析,建立了建筑的分级指标体系。运用数学上的层次分析法和功能性评价法,确定每项指标的权重系数,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对建筑的低碳程度给予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