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食学是研究不同时期、各种文化背景人群食事行为现象及其特征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学问,是自从人类走出蒙昧以来就对自然和人生充满着热情和挚爱的至高无上的学问。中国既是饮食文化与饮食文明的历史大国,同时也是现时代食生产、食生活、食文化的大国。长时间以来,烹饪学、食品学、历史学、文献学、考古学、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文化学、农学、营养学等多学科专家学者的交相关注,既汇聚成了庞大的食学研究队伍,也累积了十分丰富的研究成果。食学研究在中国已成为国际瞩目的食学高端学术高端平台,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食学名家。  相似文献   

2.
关于"蓐食"的词义,最早可追溯到三国张晏在《汉书·韩信传》中"蓐食,未起而床蓐中食"的解释。张晏的这一说法得到了杜预、裴骃、颜师古等学者的广泛认同。这一说法一直到清初未有人提出异议,影响可谓深远。清初王引之在《经义述闻》中首次订正了张晏的错误解释,他依据杨雄《方言》中的"蓐,厚也",将"蓐食"解释为"厚食"。本文结合"蓐食"用例进行历时分析,认为"蓐食"的本义应为"厚食",而非"未起而床蓐中食"。  相似文献   

3.
第三届亚洲食学论坛的会议文集一共收录了16国学者的78篇食学论文,内容涉及食学理论与评述、饮食安全与健康、食物历史与传承、世界饮食与交流、饮食遗产与观光等五大类。通过对文集内文章的评述,可以看出其饮食资讯多样化、健康理念普世性、学术回顾批判性、研究取径多角度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食学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伊始至今大致可以以"四个十年"来总体概括。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第一个十年是以中国餐饮业勃兴繁荣为基础的传统"烹饪文化热"重点;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是"饮食文化"热点;90年代末至21世纪的最初近十年间则是食学研究的逐渐深化;第四个十年是进行时态的食学研究拓展与学科建构过程。最近20年来的中国大陆食学研究的深化拓展与成果积累,可以以一本期刊(《饮食文化研究》)、两个专栏("饮食文化研究"与"食学研究")、两套高校教科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烹饪高等教育专业教材")、两套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饮食文化专题史丛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中国饮食文化区域史丛书》)、四次"亚洲食学论坛"(2011杭州、2012曼谷、2013绍兴、2014西安)、1200堂"饮食文化"课(1200个高等教育办学单位开授"饮食文化"课)、论文不可胜计、专著连篇涌现来概括。  相似文献   

5.
《中文自修》2015,(2):13
妹妹问祖母说:"祖母,你的嘴里怎么没有牙齿?"祖母说:"年纪老了,牙齿就要脱落。"妹妹指着摇篮里的小弟弟,说:"他没有多大年纪,怎么牙齿已经脱落了呢?"  相似文献   

6.
李洪财 《家教指南》2016,(6):119-123
"莫食"是秦汉简中比较常见的时称,过去有不少出土文献将此时称读为"暮食",作为下午的时称看待。通过本文梳理可知,莫食应确定为上午时称,并表示"不食"之意,含义和时间范围大致相当于出土文献中的廷食、食坐。秦汉出土材料显示,至少在西汉中期仍然是一日两餐,并无材料能明确证明,此时已经开始出现早中晚一日三餐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古代饮食习俗的角度,对“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五谷”及相关词语、“五畜”及相关词语、“羹”等语言现象加以诠解。作者以先秦两汉文献材料为依据,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一方面揭示出以上词语的确切含义及饮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为文化语言学的建设提供些切实的材料。  相似文献   

8.
现今中国自然的蟹资源稀缺,连人工养殖都供不应求,许多人已视蟹灾为天方夜谭,然而在历史上却是客观的存在,先人不仅提到了蟹为谷害,而且还一次次简略地记录了蟹灾的地点、时间、现象、结果,并及蓄鸭食蟛蜞达到鸭肥稻丰的智慧之举。  相似文献   

9.
在赵荣光教授饮食学术著作文本的基础上,分析了赵荣光教授食学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饮食史、饮食文化、食学,并就其发展轨迹做了初步梳理。概念的变化只是为了阐述的方便,赵荣光教授的食学思想本质上是一以贯之,逐步递进的。赵荣光教授不仅是一个不尚空谈的理论家,还是一个尝试改变大众陈腐饮食观念的实干家。  相似文献   

10.
开栏语:中医讲究"药食同源",有些经常出现在我们餐桌上的食物,也作为一味中药经常出现在中医的处方中。从本期开始,我们将推出《食物里的中药》专栏,每期一个主题,将一些孩子常吃的、药食两用的食物介绍给家长,让这些食物既发挥它的营养作用,也发挥它的药用价值,让孩子和家人在享受美味的同时,身体得到更好的调理。  相似文献   

11.
苏轼宦海“漂流四十年”,历县治以上90余城,足迹行程逾万里,忠勤公事,乐观率性,一饮一啄关乎民生己生,经意不经意间留下大量食事信息,成为研究北宋饮食文化的珍贵的宝库。本文在梳理苏轼食事诗词文基础上就其在饮食、茶、酒三方面诗词作一初步分析,并高度评价苏轼在推动食事登上诗歌大雅之堂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在赵荣光教授饮食学术著作文本的基础上,分析了赵荣光教授食学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饮食史、饮食文化、食学,并就其发展轨迹做了初步梳理。概念的变化只是为了阐述的方便,赵荣光教授的食学思想本质上是一以贯之,逐步递进的。赵荣光教授不仅是一个不尚空谈的理论家,还是一个尝试改变大众陈腐饮食观念的实干家。  相似文献   

13.
云南思茅民族食花植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思茅雨量丰富,光照充足,一年四季气候湿润,孕育了丰富的植物资源。在思茅许多地方都有食用植物花的习惯,如常食用的棠梨花、芭蕉花、老白花等。有的既做蔬菜食用,又有一定的医疗作用,还有的集观赏和食用为一体。经初步调查思茅各民族常见的食花植物有46种,隶属于22个科、38个属。  相似文献   

14.
中国饮食文化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饮食,包括饮与食两个方面,饮,指饮茶、饮酒;食者,吃也。作为农耕民族,中国人所饮所食者,乃天地间可饮可食之万物。其范围之广,方法之精,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同时,中国人在饮与食时,既追求物质的享受,又强调精神的修养,在物质生活中渗透着明显的精神内容,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夏丐等先生直谓“中国人是全世界善吃的民族”,“中国民族的文化,可以说是口的文化”(《谈吃》)。中国的“善吃”,表现在物质方面,也体现在精神领域。在物质方面,无论所饮之茶、酒,还是所食之物,对于中国人来说,决不仅仅是维持…  相似文献   

15.
“晏食”和“晏朝(zhāo)”是古汉语中两个表示时段的时间名词。对于这两个词,《汉语大词典》和《辞源》的解释是值得商榷的。“晏食”的书证来自《淮南子》,而《淮南子》中的“晏食”指的是“食时(辰时)”过后未至“隅中(巳时)”这一时段。其时太阳刚运行到东南方向,约在今上午9点左右。“晏朝”指的是过了“朝时”之“正中”,将至“食时”的这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16.
宋代历法中记载了多种日食食限和判定日食的方法,直到《纪元历》,这些方法才最终得到完善和定型。中国古代历算家很可能首先知道了春分日正午时刻的月亮视差,然后通过修正得到任意时刻的月亮视差,来解决月亮视差对日食的计算问题。《纪元历》以前的唐宋历法通过推算月亮在黄道内外来判断有无日食,从《纪元历》开始,历法中才使用食甚时刻视月亮到视黄白交点的距离来定义食限。中国古代阴阳历食限不相等的原因是:历法家首先给出阳历食限,即春分正午时真黄白交点到视黄白交点的距离,约为6度,然后定出阴历食限,约为8度。  相似文献   

17.
山坡羊     
<正>一只羊性格倔强,不太随和,总是和羊群背道而驰,别的羊都爱在平坦的草地上吃草,它却偏偏要走上山坡,总喜欢到背阴坡去淘气。大大小小的羊都开始耻笑它,还给它起了个滑稽的"山坡羊"的外号。提起山坡羊,大家都笑它年纪轻轻的,不知道深浅,背阴坡里没有阳光直射,青草没有一丁点儿香味,那青草还能吃吗?山坡羊没有理会它们的嘲讽,日复一日,仍旧去背阴坡吃草。而其他的羊总是挤在一起,"咩咩"欢叫着,向山坡  相似文献   

18.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物质生产无限膨胀,“充溢”到审美领域以后形成的虚假审美现象,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背后是当代学者与资本家的联姻,因此,它是一种食利者的美学。但“日常生活审美化”同时以其开放性向中国当代文艺学提出问题,促使其克服自身困难求得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张燕 《甘肃教育》2008,(7):39-40
自周代始,我国就已有专门的人员或机构负责君王的饮食,随着历史的发展,皇帝的权力越来越集中,宫廷的规模也越来越大,颪,专门负责宫廷饮食的机构和官制也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20.
食品雕刻作为中国烹饪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它自身独特的作用和地位,在经历了历代的辉煌后,现代的食品雕刻技艺应该何去何从,如何与时俱进,是我们食品雕刻工作者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人认为,食品雕刻应该"两条腿"走路:一走向陈设观赏工艺类发展的道路;二走形式简单、实用性强的道路。相信按着上述两个方向发展,形成了有复杂有简单、有精细有粗糙、有逼真有神似、有观赏性有实用性的特点,才能结合烹饪艺术的发展而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