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方案一【教学目标】1.在反复诵读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积累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常见文言句式;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提高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推断理解语意的能力。2.走进文本,通过与作者的心灵对话,探究文章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的主要观点,并赏析文章气势恢宏、情理并茂、叙议结合、巧用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价值观。【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意;把握并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对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难点:对文章的主题以及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生死价值观的理解。【教学方…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1.通过自学和互学,借助注释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2.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借助联想和想象,了解写景句的特点,感知“凡景语,皆情语”的作用.3.结合背景资料,反复朗读,体会“闲人”心境,领会苏轼“安闲从容”的人生境界.【课前准备】1.朗读课文,尝试疏通文意.2.阅读所发背景资料,了解苏轼在黄州期间的经历.  相似文献   

3.
王燕 《学语文》2014,(6):20-21
【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2.了解庖丁高超技艺形成的原因。3.理解"养生之道"的内涵及其普遍意义,培养运用规律,反复实践的精神。【教学重点】1.归纳文言要点,分析人物形象。2.对庄子之道及其所启示的意义的理解。【教学难点】领会文中蕴含的处世之道,并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教学方法】诵读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相似文献   

4.
刘倩 《黑河教育》2014,(5):17-1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朗读、背诵课文,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5.
<正>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2.读准字音,准确断句,准确翻译字词,并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3.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重点难点】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学法指导】4.朗读。读准字音,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赋的节奏、情感和韵味,力求语言通畅,读准字音。5.熟读课文。借助书下注和语境,正确译文,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标】1.在不断积累文言词语的基础上,理清题目与内容的对应关系。2.通过品味移步换景、正侧面描写结合、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探究“清”字的妙处。【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2.通过品味环境、景物的描写,窥探作者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7.
史建筑 《山东教育》2011,(14):43-44
【教学目标】1.分析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形象。2.富有个性地多元解读作品主题。3.赏析作品在细节描写、铺垫照应等方面匠心独运的手法。【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提出要求:1.积累字词:2.梳理情节大意。(大约15分钟)二、检查预习1.落实词语情况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的】  1.背诵全文。  2.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进行文言仿写训练。  3.积累文化知识。【教学重点】  1.理解基础,熟读本文直至背诵。  2.通过仿写感受了解文言的特征。【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预习,理解注释中的重要典故,了解有关文化知识。  2.教学可分两个层次:对于文言文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教学目标应定位于“理解文意、熟读成诵”上;对于有一定文言基础的学生,可定位于“理解、背诵、仿写”上,即增加一个动手操作的环节。 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标】1.理解文意,把握作者的情感波澜,掌握重点文言词语。2.解读"乐""闲"两字的丰富内涵,走进苏轼的精神世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理解"乐"和"闲"的内涵。难点:对"念无与为乐者"中"乐"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词作豪壮的情调,了解苏轼豪放的词风。2.品味词中精练传神的语言,掌握对比、衬托的手法。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选择】
  核心教学目标
  品味语言,感受机智,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支撑核心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
  1.感情朗读,理解、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感知大意,感受人物。  相似文献   

12.
唐艳梅 《现代语文》2009,(5):113-114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章的思想内涵。 2.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及虚词的用法 3.学习本文借传立论、设事明理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3.
【单元教学设想】穿越时空,走进春秋战国,触摸历史,我们便能一睹社会风云剧变,聆听诸子百家争鸣,看墨子热心救世,赏庄子机敏诙谐,明孟子治国理想……本单元所选课文均为先秦诸子散文。学习这些课文,要注重:1.加强诵读,把握文章思想观点,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2.加强探究,了解文章的论述方式,体会诸子散文的语言风格;3.加强积累,梳理集纳文言词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单篇教学方案】《公输》教学新点子【方案一】教学角度:赏读美点,读写结合。主要教学步骤:1.导入课文,简介墨子及本文背景。2.疏通课文,学生相互质疑解答,分类积累文言词…  相似文献   

14.
<正>【教学目标】一、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二、梳理本文情感脉络,全面把握本文思想内容。三、探讨王羲之的生命观,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疏通文意,梳理情感脉络,探讨王羲之的生命观,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难点】体悟作者的心路历程,引导学生对生死这一问题进行积极探讨。【教学关键】本文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立意深远、文笔清新自然的优美散文。因此,在疏通文意后要  相似文献   

15.
戈冬莹 《学语文》2023,(1):18-22
<正>【教学目标】1.积累三篇典范游记散文中的重点文言字词,丰富文言文素养。2.品味精彩语言,赏析表达技巧及艺术效果,涵养语言读写与鉴赏能力。【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欣赏精彩片段,鉴赏景物描写的技巧。2.领略山水之美,体悟作者寄寓山水之情趣。【教学媒介】多媒体【教学方法】研讨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情境设置)近期,我们学校的旅游社团制定了本周的活动主题:“与古云游,参乎造化”,即通过网络视频的形式,与古人同游,欣赏大美自然。  相似文献   

16.
【教学意图】 1.掌握重点字词,探究语句内涵,体会表现力极强的语言。 2.通过朗读,把握人物的优秀品质和精神。 3.学习本文材料取舍精当、构思巧妙的写法。  相似文献   

17.
<正>【教学设想】《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赠黎安二生序》选自苏教版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文意浅显,适合学生自主学习。本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学习为手段,力求在学生走近文言文、激发文言文兴趣方面作出尝试。【教学目标】1.归纳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点。2.梳理课文,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及作者的观点态  相似文献   

18.
《说文解字》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文言实词落实和积累方面.适当的说文解字,可以搭建字形和词义之间的桥梁,理清词义演变的路径,促进学生对文言字词的理解、落实和积累.二是在文章的理解方面.精妙的说文解字,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作用,促进言文合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把握情感,理清脉络,起到画龙点睛,甚至是提纲挈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体验作者情思。——以“文”的领悟带动对“言”的理解。2.研读文本,联系背景材料,解密“追忆”背后的文化。——以“情”的体验带动对“意”的把握。【创意说明】《观潮》着眼于“潮”,立足于“观”。“观”者,看也。本课以“看”为着眼点,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周密“看”到了什么;你从中“看”出了什么;解密“追忆”背后的文化。用这三个主问题意在构筑起“平衡——不平衡——平衡”的阅读心理模式,引导学生从“是什么”的层面进入到“为什么”的层面,从而引领学生从繁华热闹的“文本地面…  相似文献   

20.
[设计简说]作为一篇文言文,本文主要是让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文,课堂上在理解课文、疏通文意之后,能通过文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进而能深刻理解故事寓意,学习愚公精神,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为此本篇课文设计为三步教学,实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词意,疏通课文意思。2.体会文章用对话描写和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3.理解寓言的含义,感受愚公形象,学习愚公精神。[教学重点]品味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寓言结尾借助神灵的力量的用意。[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