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治疗在现当代诗歌领域有着切实的研究意义,特别是面对当代混沌的现代性与社会人文的缺失,心理焦虑与精神压力成为一种社会病,诗歌创作与传播致力于个体心理疏导与社会心理疗救而进行积极探索。诗歌的疏导作用和心理干预,前提在于使读者读懂和产生共鸣。读懂即说出;说出即治疗。诗歌的文本阅读和有效阐释有其自身的界限与难度,在诗歌文本与心理疗救之间,读者读懂并产生共鸣,即帮助诗歌文本说出。文章从现代汉语诗歌中黑暗书写的表象分析出发,揭示黑暗书写的精神实质以及读懂与说出二者间的辩证关系,结合读者的阅读反应与接受心理来进一步阐释诗歌黑暗书写的净化疏导作用与心理疗救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们的诗歌教学严谨有余,而灵性不足;解析明白,而诗意寡淡,也失去了诗歌张扬文化和疗救人心的作用。“读”,可以朗声齐诵,也可以意会默念,  相似文献   

3.
《孔乙己》是鲁迅于1918年冬天创作,后收入《呐喊》的短篇小说,是继《狂人日记》之后又一篇反封建的小说。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描绘社会上的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4.
诗歌是诗人独特的心理活动的产物。诗歌的生命力,不仅取决于作者对生活的体验、感受、分析、提炼和表现自已个性的准确程度,而且取决于读者对作品的接受意识。任何作家要使自己的作品有较好的社会效果,历久不衰,就必须研究和熟悉读者的欣赏心理,使自己创造的形象能引起更多人的联想,在净化活动中显示其真正的意义。李白的诗歌一千二百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的原因论述颇多,但有一点却被忽视了,那就是他的诗歌能广泛地满足读者的欣赏心理。 诗人,首先是读者。 (一) 我国诗歌进入文人创作以后,锤炼语句成为普遍的现象,出现了不少苦吟诗人,也出现了许多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等因一字而使全篇凸现的千古名句。作者也因此获得“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的雅号。甚至秦观的佳句“山抹微云”还荫及后人。但是,读者往在并不因此而满足。因为只有从整体上把握艺术形象才能产生美感,所以,  相似文献   

5.
《今日教育》2010,(1):54-54
孩子的教育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在《童年的秘密》中,蒙台梭利深刻地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说明成人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并通过自己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指出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疗救之方。  相似文献   

6.
新生代诗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日益脱离人民大众的生活,脱离它赖以生存的封而走进了一个误区。它抒“小我”之情,极度表现自我,与读者的传统审美心理产生了很大的距离,造成了诗歌对人的放逐而步入了孤芳自赏的尴尬处境。  相似文献   

7.
尤金.奥尼尔的悲剧创作与他的家庭生活、个人精神和心理状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创伤记忆成为他悲剧创作的心理动力、创作素材和源泉。《奇异的插曲》是奥尼尔对母亲形象的塑造,也是他创伤记忆的自我疗救。它使奥尼尔的紧张抑制得到了宣泄,能量得以释放,自我心理达到相对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当今诗歌所处的文化语境和文化语境下的诗歌写作与批评态度入手,对90年代的诗歌边缘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90年代的文化语境促成了读者大众与写作者在拒绝“诗性”上的合谋,读者大众在远离诗歌而去的同时,写作者的诗歌态度也发生了畸变;诗歌写作的反诗化与诗歌批评的庸俗化,是当今诗坛的两道灰色景观。文章认为坚执文化对抗立场,实现文化超越,不仅是文化颓败时代诗歌应肩负的使命,同时也是诗歌救助自己的最后途径。  相似文献   

9.
张硕 《现代语文》2010,(1):135-136
“物象”和“意境”是诗歌的两大组成部分,也是读者进行赏析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对诗歌“物象”和“意境”的鉴赏需要读者在进行自主阅读和主动探究的基础上,运用自身的文化底蕴和知识积累来对诗歌进行品味欣赏。  相似文献   

10.
李德武是当代有影响力的实力派诗人之一,文章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出发阐释了李德武诗歌写作的地理状貌及其心路历程。无论是从故乡到异乡,还是生活在别处,“在路上”的游牧姿态是诗人的生命本色和求索的精神特征—这种“无根”状态也是现代社会的一种象征性症候。“井”是诗人频频吟唱的主题意象,揭示了诗人在寻找心灵故乡时徘徊与挣扎的深层心理;“会思考的芦苇”是诗人重要的审美观照物,对“芦苇”的反复吟咏表现了诗人的知性品格和玄思境界。除诗歌创作外,李德武的诗歌批评和哲学随笔也很出色,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创作理念与实践。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王夫之“读者以情自得”的诗歌接受理论进行挖掘和总结。文章认为,王夫之提出的“读者以情自得”的理论命题对读者在诗歌接受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予以高度的重视和强调,并赋予读者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它本身已具有接受理论方法论的意义;同时,王夫之提出的“读者以情自得”又要求读者的自由创造必须以作品的思想蕴涵作为依据因而富有辩证意味。文章还对诗歌接受过程中“读者以情自得”实现的主客观条件作了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王维诗歌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生态美,这种生态美是自然美与和谐美的结合。王维诗歌的生态美是由其生活方式、禅宗思想和诗人本能的生态自觉所决定的。王维诗歌的生态美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色彩和音响的把握,主要表现在色彩的对比应用,色彩动感的捕捉,以及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上;第二,中和协调的和谐美,由情与景的和谐,进而升华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王维诗歌的这种生态美,对于当今的环境保护、心灵疗救以及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均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自“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各地的一些东北作家相继奔赴解放区,在这个安定团结的新天地里他们开始了全新的生活,拓宽了写作题材,开创不同于此前的创作风格,进行了一次自我身心的疗救。在延安解放区的萧军创作了一些富有批判色彩的文章,指出解放区存在的缺陷和弊端,给解放区进行了一次宝贵的疗救。  相似文献   

14.
儿童诗歌的读者对象主要为儿童,它是为儿童创作,适合儿童朗读的诗歌.这一点既决定了其用词和文风必须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也决定了儿童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充分考虑到读者群体的特殊性.该文将从读者主体性角度出发,探索儿童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实现对原文意境美、动态美和音乐美的最佳保留,如何最大化地满足儿童的审美习惯和心理需求,如何在最大限度上照顾儿童的情感体验,呵护儿童的细腻童心.  相似文献   

15.
自俗,即“通俗性”,是白居易诗歌的重要审美特征。这种特征主要是由以下原因促成的:首先,儒家长期以来观风俗、察民情的政治观以及“尚质抑文”的文艺观对自居易美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次,自居易的美学观念也受到了中唐市井文化发展与文化世俗化趋势的影响。第三,自居易本人非常重视读者的期待视野,对读者期待视野的关注使他在创作时有意识地迎合了读者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6.
焦虑是每个人都曾有过的心理体验,在动荡社会中生活的沈从文更是如此。前后人生经验的错位以及由此带来的对人生价值、对自我意识的危机感使沈从文感受着极度的焦虑与不安。围绕此,从美国心理学家罗洛.梅的焦虑理论入手,探讨了沈从文焦虑心态的产生以及作家通过小说《边城》对这种焦虑心理所做出的疗救的努力。  相似文献   

17.
著名作家萧平“文革”题材小说独具特色,完美地展示了那一特殊时期的人性的残缺。这种完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真实感受的抒写,将扭曲的人性艺术地、淋漓尽致地呈示出来,在残缺中绽放了美丽;二是用“爱”来疗救、弥补残缺的人性,最终使人性走向完美。作品在反思批判历史、揭露残缺人性的同时,也让读者看到了美与爱的存在,这也是萧平“文革”题材小说的最大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8.
卷首语     
<正> 本期文学套餐中可以合而品味的有两组文章。《再论文艺效果的范畴》从纷繁的效果现象中,梳理出时空界域的轰动效果与常态效果、共时性效果与历时性效果,文艺属性观照中的精神效果与经济效果、审美效果与功能性效果,并进一步就精神效果分为滋养效果与疗救效果,是为宏观理论篇什;《袁可嘉诗歌批评的现代主义特性》着眼20世纪40年代我国诗歌理论界的个案,切理论证“袁可嘉的诗歌批评已达到了可以和当时现代主义诗潮同步对话的水准”,是为微观研究的结论。《“大旨谈情”实“无情”》论述庄子人生哲学对《红楼梦》的影响,娓娓道来,认为这部宏伟巨著与其说是社会生活阶级矛盾的形象反映,毋宁说“反映了两种传统文化(儒、道)的矛盾冲突”;《现代长篇家族小说对〈红楼梦〉的承继与发展》论及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6部作品,在思想意蕴和框架结构、女性人格塑造以及诗性情景的艺术追求等方面,与《红楼梦》存在着怎样的承继关系,得出“只有在  相似文献   

19.
经典诗歌,能穿越时空,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因而拥有古今中外的一代代的读者。“推己及人”是诗歌实现“独感”走向“共感”,引起读者情感共鸣的一种常用的方法。“推己及人”即将个人的情感推向大众化,从而用一已的情感引发大众的情感。  相似文献   

20.
作为明清之际重要的文学家。钱谦苴的诗学思想相当丰富、深刻.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大。钱谦苴的诗学思想,直接针对明代文坛的现实,正本清源,“建镰一代”。钱谦苴对诗歌的本质有明确的认识,他以“诗言志”说为依据。构建自己富于个性、同时也适应时代要求的诗学理论。他认为诗歌应该“言志”、“有物”,并且“有本”,应该是真情的自然流露。钱谦益对诗歌的通变规律有较为全面的论述,他指出诗歌是“天地变化与人心之精神交相击发”的产物。把“适变”视为当时诗歌创作中救衰起弊的有效手段。他甚至将诗道的隆污与世道的盛衰直接关联,并进一步把诗看作是一种广义的史。钱谦苴的诗歌创作,在一定意义上实践了其诗论主张和审美理想。他的诗是他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生活现实的真实写照,是他所生活的时代富于典型性的情绪和思想的忠实记录,被人赞为“足称诗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