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面子理论一直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学界对面子体系的探讨多从社会文化的层面出发,而忽视了交际的心理建构层面。本文运用关联理论,以《红楼梦》为语料,旨在从语用和认知双重层面来解释汉文化面子的特性。研究发现,前人对汉语言文化背景下的面子属性归纳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并从认知层面提出汉文化背景下个体的身份认知属性,进一步完善了汉语言的面子属性理论。这一研究证实了关联理论对汉语言文化背景下面子属性的解释力,并通过文本分析进一步考究了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交叉学科分析下的面子属性理论在实际交际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礼貌是东西方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传统上礼貌被看作一种风俗,一种社会现象.关于礼貌的解释,当前最流行的是Brown&Levinson的面子保全论,它成功地解释了交际中双方采用礼貌的原因.但是面子保全论也有自己的缺点,针对这些缺点,应从关联理论的角度重新审视礼貌现象.关联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而流行起来的一个新的语言学研究流派,它强调人类认知能力在语言交流中的作用,为礼貌研究提供了新的框架,从而推动了礼貌研究进一步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西方由于历史发展和思想价值观的不同,因而有着不同的面子观。在西方,Brown和Levinson提出了以面子观为中心的礼貌理论,包括面子、威胁面子的行为以及面子保全论三个概念。而在中国,面子是个体社会地位、社会价值和处世要求等的总和。本文以电影《面子》为例,从影片所表现的双重文化特征和强弱文化语境对"面子"意义的不同理解的角度来阐述中美文化的差异,将更有利于解释我们当今社会中的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论是用于论述和解释礼貌现象的一种颇具影响力的理论.但该理论是建立在西方文化基础上的,因此,对于其跨文化普遍性问题,中外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少质疑.在中西方文化中,"面子"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探讨和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言语行为中体现出的面子差异有助于消除人们在交往中的障碍,从而有效促进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5.
关联—顺应模式是在关联理论和话语顺应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的语用模式。该模式强调了语言认知关联功能,并使认知、社会和文化语境具体化,让关联理论解释的充分性和顺应理论描述的充分性得到了高度契合,有利于对跨文化交际语境中的会话含义进行更好的语用阐释。  相似文献   

6.
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论”(Face-Management View)是用于论述和解释礼貌现象的一个颇具影响力的理论.但B&L的理论是建立在西方文化(这里指以英语为本族语的西方国家)基础上的面子保全论,所以对其在跨文化普遍性方面很多中外学者提出了不少置疑.面子理论在中西方文化中存在着不同的侧重点,且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探讨和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面子差异有助于消除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交往的一些障碍,更有效地促进跨文化间的交际.  相似文献   

7.
汉英文化中的面子及礼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rown & Levinson在Goffman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面子理论”,在修辞学、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等领域都具有深远影响。他们试图将面子理论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加以研究。然而,这种理论并不是完全具有普遍性的。文章讨论了汉英文化中的面子和礼貌,并探讨其对跨文化交际和英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Sperber和Wilson(1986/1995)创建的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说话的人的关联假设决定话语方式的选择。Verschceren(1999)的话语顺应理论认为,语用学中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对语言使用规律进行研究,因而话语的产生是一个对认知、社会和文化语境进行顺应(adaptation)的过程。作为一种新的语用模式,关联一顺应模式强调了语言认知关联功能,并使认知、社会和文化语境具体化,让关联理论解释的充分性和顺应理论的描述充分性得到契合。  相似文献   

9.
陈蓓 《海外英语》2014,(18):238-239
在日常交际中,为了避免尴尬和摩擦,人们常常委婉表达观点。沉默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被广泛使用与人际交往中,不仅反映了不同的社会文化,也具有其特殊的语用解读。该文从语用学"面子理论"的角度,结合沉默现象分类,沉默的文化内涵,探索沉默现象与面子维护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日常交际中,为了避免尴尬和摩擦,人们常常委婉表达观点。沉默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被广泛使用与人际交往中,不仅反映了不同的社会文化,也具有其特殊的语用解读。该文从语用学“面子理论”的角度,结合沉默现象分类,沉默的文化内涵,探索沉默现象与面子维护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Twitter can contribute to the continuou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by initiating and fostering informal learning. Social capital theory can aid to analyze the underlying communication processes and outcomes. Yet, previous research has largely neglected teachers and the role of social capital on Twitter. The present study addresses this shortcoming by analysing a hashtag conversation among German speaking teachers. Using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we are able to show the relevance of the structural dimension of social capital in Twitter conversations among teachers.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哲学在谈论"道义"时,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贬抑身体,压抑人的主体性的反身倾向。受此影响,在德育的实践中存在着割裂道德与身体的联系,压抑作为感性主体的人,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的倾向,导致了德育在如何看待其目的、功能、方法以及主体等方面陷入了误区。表现为:德育立足于社会本位,强调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忽视个体自身对道德的需要;把德育的过程理解为"转化"或者"内化",忽视主体对道德的自主建构,忽视个体接受道德的心理机制;强调施教者的权威,忽视接受者对道德的思考和批判。  相似文献   

13.
名词化现象一直受到语言学家的关注,但对名词化现象已有的研究很少涉及认知层面的探讨。关联理论认为言语交际是一种心理认知过程.交际的核心是寻求最佳关联进而推出交际者的交际意图。试图根据关联理论从最佳关联和认知语境两方面分析名词化语言的使用和理解过程。  相似文献   

14.
15.
德育的低效一直困扰着教育。德育的低效是人们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所持有的单向度思维方式造成的。它只承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忽视学生对教师的影响;只承认学校对学生美德的塑造,忽视社会的德育功能。这造成了德育的现实困境。因此,需要在解构这一传统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建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它强调师生“道德主体”的生成性,强调道德范畴与社会变化和道德培养与现实社会情境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翻译中的文化蕴涵的处理往往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关联理论给了我们很大的启迪。事实上 ,交际过程的双方都是基于关联这样一个原则基础上的。作为交际活动的一种形式的翻译也不外乎此。文章试图从其指导价值和能够作为评估标准两个方面来说明关联理论对跨文化翻译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重视实践中主体间的交往关系,社会实践赋予交往行为特性,物质交往在全部交往行为中具有中心和基础地位。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侧重在程序公正的条件下,完全平等的主体通过在理性动机下有效真实的互动达成共识。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辩证关系,可以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忽视学员的个性化需求。重理论,轻实践。本文从强调学员的个性发展出发,建构成人教育课程设置模式,并从成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论素养,教师的教学技能,学员成绩考核等几方面论述了模式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9.
传统理论仅从"作家的心灵表现"来理解"表现说"还很不充分。"表现说"作为现代文学理论诞生阶段的学说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才是这一学说的思想基础。与"表现说"思想的相适应的总体形式观念可以用"审美形式"来概括,它在性质上是一种"主体性关系话语"。康德的"中介审美形式"重在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形而上的审美沟通抽象思辨方面,席勒的"实践审美形式"重在形而下的艺术的社会审美教育和人性养成方面,黑格尔的"理念审美形式"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以"历史"贯穿了康德和席勒的抽象思辨与社会实践,完成了审美形式思想的综合。  相似文献   

20.
儿童心理理论认为,心理理论受损是自闭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儿童自闭症进行心理学干预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根据自闭症患儿的临床症状表现,幼儿园教育可以在非言语交际行为、共同注意能力、社会性情感沟通、语言和言语能力等方面对患儿进行心理学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