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农”报道是新闻媒体关注“三农”问题的主要表达方式。但是“三农”问题的复杂性特征,常常使新闻工作者感到诸多困惑。作为媒体报道的终端表现形式,文本制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三农”报道的社会效果。在整个制作流程中,“三农”报道思维的运用、受众对象的区分以及报道结构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朱立 《新闻窗》2005,(2):55-55
“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是新闻工作者特别是地市党报新闻工作者必须长期坚持的“必修课”和基本功。可是我们总有极少数新闻工作者长期“浮”在上面,只热衷于搞会议报道、材料报道。这不但有悖于新闻“三贴近”原则,而且严重制约了地市党报的报道面。群众对这种“文件味”十足的报纸,读之如同嚼蜡,焉有不反感之理!  相似文献   

3.
对于一名新闻工作者,特别是从事政法报道的新闻工作者来说,严守道德底线,维护司法公正,不断创新报道手法,给社会或公众一个准确的事实、正确的导向和明确的判断是必练的基本功和能力。.  相似文献   

4.
当前,“三农”问题报道已经成为海南省媒体最热点的动向之一,同时也是广大新闻工作者遵循“三贴近”原则.认真践行党的十七大精神的一个生动体现。但是如何在“三农”问题报道方面取得突破性的创新,以期对广大农村的同志达到宣传、鼓动、批评、激励、促进作用,值得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5.
许虎 《军事记者》2008,(3):66-66
都说会议报道难写,难在哪里,难在突破不了“套路化”、“格式化”和“生硬化”,缺少新闻性和鲜活性。会议报道写起来费劲,读起来没劲。因而对于会议报道,许多记者和通讯员大都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但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必要的会议报道还必须搞。只有知难而进,才能迎难而解。只要做个有心人,就能从会议中抓出很好的“问题新闻”。  相似文献   

6.
都说会议报道难写,难在哪里,难在突破不了“套路化”、“格式化”和“生硬化”,缺少新闻性和鲜活性。会议报道写起来费劲,读起来没劲。因而对于会议报道,许多记者和通讯员大都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但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必要的会议报道还必须搞。只有知难而进,才能迎难而解。只要做个有心人,就能从会议中抓出很好的“问题新闻”。  相似文献   

7.
大川 《新闻知识》2001,(7):42-42
如果说,把通过公开报道,让老百姓及时听到党和政府的声音,叫做“上情下达”的话,那么,通过公开报道或内参形式,将民情、民心、民意及时反映给党和政府,使党和政府也能随时听到老百姓的声音,就可以称为“下情上达”了。认真做好这两件事情,是新闻工作者的重要职责。过去,一些报刊社往往看重前者,而轻视或忽视了后者。特别是有些主流媒体的记者、编辑,往往重上轻下,群众观念淡薄,报道在贴近群众反映下情上有明显差距。报道太空泛,群众有意见。从一定意义上说,做好“下情上达”的工作更为重要,更能体现新闻工作的“二为”方针…  相似文献   

8.
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大背景下.许多媒体纷纷把目光投向最广阔的农村,投向最基层的农民,“三农”报道成为近几年来媒体宣传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但综观众多的“三农”报道,在表现手法上和内容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官话套话多、贴近性差等问题。笔者以为。认真贯彻“三贴近”原则.使之更多地体现出“农味”.这是搞好涉农报道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最为紧迫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随着去、今两年连续两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各地方党报对“三农”问题的报道也越来越热起来。但是由于“三农”问题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复杂程度高,以致有不少不太熟悉农业、农村、农民实际情况的记者在有关“三农”问题的报道上,都存在着一定的报道误区。所以,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要想采写出有质量的“三农”问题报道来,就应系统认真研究“三农”问题,努力成为对“三农”问题能够独立进行深入思考的专家,准确反映“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三贴近”作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大新闻改革力度,增强新闻舆论引导的重要体现,得到全国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而“三农”问题作为普遍关注的热点,更成为各媒体落实“三贴近”的突破口。“三农”宣传百花齐放,“三农”报道精品迭出,成为众多媒体的一大亮点。透过热闹的表象,笔者以为贯彻“三贴近”原则,真正提高“三农”报道的质量,必须实现以下几个转变:  相似文献   

11.
综观一些报纸特别是地市报的时事报道,并.不像本地新闻那样让人可信。突出的问题是,少数时事版面有“水分化”和“庸俗化”倾向,片面追求“读卖效应”而忽视新闻的真实性、政治性、准确性和导向性。  相似文献   

12.
问题报道与构建和谐社会不矛盾问题报道在很多情况下都被认为是负面报道的代名词,其实所谓问题报道是相对正面报道而言的。“正面报道”焦点往往集中在社会的积极部分或光明一面.强调“平衡”、“和睦”和“稳定”。而问题报道大多是聚焦于那些与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相冲突的事件以及反常现象,强调“变动”、“反常”和“冲突”,以使公众瞩目、警醒和震惊。在问题报道中新闻主题大多数是由“不寻常”和“冲突”构成的。  相似文献   

1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村是经济、社会、化比较落后的地区。“三农”问题历来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随着社会的转型,原有的经济格局被打破,农产品市场放开,农民流动量增大,农村各类矛盾日益显现。及时反映“三农”问题,大力宣传党和政府的农村政策是我们新闻宣传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过去我们报道“三农”的新闻时总是局限于种、管、收的“四季歌”,不敢触及深层次的矛盾,报道内容陈旧,报道方式僵化,越来越不能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内参”是党的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为决策参谋而专门提供给较高层次的党政机关的主要领导的,其内容是不宜公开发表且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新闻报道,具有保密性和重要性。由于内参自身的特点,使一些新闻工作者对它缺乏了解和认识,严重影响着内参报道的质量。就如何搞好内参报道,笔者提出以下几点与大家共同探讨和研究。 一、明确内参报道的任务和作用 一些同志认为内参报道就是捅问题、告状,给领导找麻烦。所以,有些地方的领导同志就明  相似文献   

15.
浅谈记者的新闻敏感与热点报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峰 《新闻传播》2009,(9):123-123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所具备的一种发现新闻事实及其价值,判断最佳表现形式、报道时机和预测报道效果的能力,是衡量新闻工作者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而“热点”问题.是指公众普遍关注的、社会舆论强烈的涉及到多数人切身利益的问题。搞好“热点”问题的新闻报道与新闻敏感的培养是分不开的。“热点”是社会生活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现象,它往往比较集中地体现一个地区、一个时期、一个问题上的政治得失.人民群众的要点.反应社会生活某一个方面矛盾的焦点。由于“热点”具有上述特征,它在各种新闻媒体中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也是势所必然的.  相似文献   

16.
向远江 《新闻前哨》2006,(12):46-46
“两会”报道年年搞,如何创新,如何使会议报道兼具指导性和可读性,应该从以下儿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7.
年年报道“两会”,岁岁各有千秋。今年,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对北京市“两会”和全国“两会”的报道,与往年最大不同在于:以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为主体开展各项宣传,充分反映了代表、委员的心声,反映了老百姓普遍关切的热点问题,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深入了一步、这不仅提高了“两会”的声望,让人感到“两会”开得很有生气,很务实,而且增强了读者对报纸的信任,使人觉得可读性、吸引力都很强。  相似文献   

18.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在社会上有着很高声誉,多年来由于它深入实际,深入调查研究,抓住领导关心、群众关注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及时报道,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从而获得了广大观众和垂减.面的认可。三任国家总理都给“焦点‘兢炎”题词,这就更使“焦点访谈”的新闻工作者感到自己身上责任的重大。“焦点访谈”的报道首先婴确保真实性、客观公正性,作为多年在这一栏目工作的记者,我深有感触。只有用事实说话,确保报道内容的客观真实性,才能在别人的质疑、批评甚至是无中生有的诋毁时立于不败之地。我本人就经历过几次这样的事情。2003年,记者关于福建某市“阳光工程”的报道,引出的一场风波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  相似文献   

19.
从上世纪80年代起至今,深度报道受到国内媒体前所未有的重视,在社会重大事件、社会热点问题等报道中,深度报道都显示出了其独特的优势,日益成为报纸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制胜法宝。但是随着深度报道的“普及”,一些被冠以“大特写”、“大扫描”、“大透视”的栏目也浮出水面,它们追求篇幅的“长”和“大”,但是却背离了深度报道的内涵,本文尝试对当前深度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方针,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而提出来的。换言之,新形势也给我们宣传思想工作带来了新机遇。联系办报的工作实践,对于都市报的新闻采编,如何落实“三贴近”,笔者有如下一些体会。 都市报的“市井新闻”是笔者着意思考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在都市街头、邻里之间的生活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