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长期在基层厂作,调到义丰乡,也已七年有余了。在这种情况下,写稿还要不要深入采访呢?有一篇稿子的写作过程,给了我深刻的启示。我们乡有个陇翅小学,建设得非常美丽,市、区教合评比都获过奖,我曾几次陪人去参观,也听到一些情况。可写了两稿,都未被采用。去年夏天,《盐阜大众报》记者方群同志来我乡,我便特意向他推荐,并陪他一道采访。老方听了教师、村干部介绍,很满意,出了校门,我想大概可以动笔了,但他却说:“再去看看学校原址,走访一些建新校的农民,还要  相似文献   

2.
通讯员虽在基层,也得迈开双腿跑新闻。1993年春节刚过,我站在实现安全生产1100天无事故时,全站开展安全“四查”活动。我想运输站段搞“四查”司空见惯,没啥可写,便把这事抛之脑后。过了几天,运转车间邀我参加班组职工“四查”会。我参加了这次会,觉得:大家谈教训,讲体会,论危害,  相似文献   

3.
深入采访是表现深刻主题的需要明确报道思想,表现深刻的主题,这是新闻写作的起码要求。只有通过深入的采访,掌握最具说服力的材料,才能写出有影响的新闻稿件。要做到采访的深入,必须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首先要确定采访对象。采访对象选择恰当了,获取自己最需要的材料、要达到自己的写作目的就会容易得多,否则将会做许多无用功。因此要对入选的采访对象进行  相似文献   

4.
有些通讯员认为,自己生活在基层,对基层官兵的生活、思想及所做所为都比较了解,自己只要“随手拈来”就是篇好搞,用不着再专门去采访了。其实不然。采访,就是要挖掘事实的真相.掌握事情的全貌和本质。通讯员们亲眼见到的事,不一定知道事情的全貌;亲耳听到的,不一定反映事物的本质。所以,我们大家不要满足于身在基层所看到和亲耳听到的事情就动笔写稿子,如果这样,写出来的稿子就会肤浅、枯燥(没细节),谁出新意,打动不了读者。虽然是在基层写出的稿子,“活鱼”也会照样从自己手中溜掉的。通讯员们身在基层,决不能满足于对本…  相似文献   

5.
摄影记者的采访是必须到现场的。因为,只有到现场进行深入采访,才能拍到好照片。(一) 形而上学地“在家想点子,出去找例子”的采访方式,在一些年代曾盛行一时。这种在现场不深入采访,拍到的是概念化的形式主义的照片。一张好的新闻照片,不是新闻事实的机械记录,而应该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给读者以某种有益的启示和  相似文献   

6.
3月6日《经济参考报》生活版刊登的一组图片新闻《尴尬雷锋车》表现了当前社会上由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没有跟上,使得雷锋精神受冷落、不被信任的反常现象,让人感叹,发人深思。 这组图片所报道的内容是这样的:去年9月武汉迅康医生呼叫有限公司投资40万元购买两辆豪华中巴,在市内专门为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提供免费服务,主旨是在社会上弘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公司原以为会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没想到从去年9月  相似文献   

7.
写小言论也要深入采访、这常为有些通讯员所不解。他们认为,写小言论无需深入采访,只要“包包”绕得圆就行。其实不然,从我近几年写小言论的体会来说,写小言论也要做深入、细致的采访。 1986年10月初,各地开始征订第二年的报刊,我到一个扭亏为盈  相似文献   

8.
<正>根据中宣部的要求,中国的媒体界掀起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高潮。伴随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开展,媒体人到基层采访的更是多了起来。但是存在这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媒体记者到基层采访,采访的对象是谁?采访的新闻"事实"是否真的是事实?那么在基层如何辨别新闻的真伪,如何采访到记者需要下锅的米,这就成为很重要的现实问题。媒体走进乡镇,来到基层,基层各级领导干部最是欢欣鼓舞。但这也是媒体人能否真地能走到基层群众当中去的一个因素。基层领导干部讲的"新闻事实"如果为真,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家电视台播放的一个节目,反映的是江西去年受灾地区的捐款情况,主题是讲捐款人如何风格高尚,不留姓名,于是电视中出现了这样一幕:一位女记者拿着话筒对着一位戴眼镜的男士,这位男士捐了400元钱,很不自然地手扶桌上的一瓶矿泉水,低着头,不愿正面冲着镜头...  相似文献   

10.
新闻记者要学会作总体设计,这一条我感到十分必要。任何一个指挥员要取得战役和战斗的胜利,就必须胸有全局,知己知彼,并且有一个战役和战斗的总部署;没有这种全局的部署,就成了打乱仗,取胜的可能极小。新闻记者也应该做到胸有全局。一个比较复杂的报道,没有对全局的了解,不搞出一个总体设计(即方案),是不容易搞好的。去年十月,我到河北省三河县采访那里的中小学勤工俭学的成绩和经验。三河县勤工俭学搞得好,我早就知道。这次去三河之前,先研究了许多省份的材料,感到中小学教育经费缺乏,以致造成校舍和师资的极大困难,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而三河县中小学因为开展了勤工俭学,不仅造起了一大批新校舍,而且教师福利和教学质量都较其它地方好。于是,我认为三河县中小学勤工俭学的经验可能有一定的较普遍的意义。但是,应该说,这时候我还没有一个总体设计。到三河县之后,经过初步调查研究,我的头脑里形成了两个比较鲜明的印象: 第一个印象:勤工俭学和普及教育有极为  相似文献   

11.
李敏 《青年记者》2003,(7):50-50
与中央、省一级媒体记者相比,作为县级媒体新闻工作者应该是身处基层了,还有没有必要强调深入生活呢?答案是肯定的:即使身在基层,也要深入生活。身在基层和深入生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工作环境,后  相似文献   

12.
刘畅 《记者摇篮》2006,(5):37-37
编辑只有深入社会,才能了解客观事物真象,避免“想当然”的失误。记得10年前,我们编辑部收到一篇通讯员来稿,写的是“没有实行经营承包那时,农民吃粮一年不到头”。虽然稿子写得精巧,但是,有的编辑把这篇稿子甩到一边,不信解放这么多年了,农民吃饭问题还没解决。我们中一位经常下乡的编辑老洪却编发了这篇稿子,并在省、市获奖。多亏这位经常深入下去的老同志,否则凭着我们“想当然”,就会留下“有眼无珠”遗憾。可见“深入”的重要性。“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所谓的“知”也是一知半解,我们的编辑是宣传群众的,肩负着舆论导向的重任,关…  相似文献   

13.
14.
在采写实践中,我体会到,只要处处留心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场合,也能发现好的新闻素材。一次,我在街上听到两位哈萨克族牧民拉闲话,讲到某公社有兄弟俩人去林区偷砍一棵大白松树,被护林员抓获。我感到这个素材不错,第二天就骑上自行车,翻越山路,赶到三十公里以外的沙湾县林场去了解事情真相。当夜写了《当板斧砍向脖颈的时候》一稿,被《新疆法制报》刊用。还有一次,我厂党委书记给职工上法制教育课,讲到青少年犯罪及社会和家庭的配合教育问题。我联系到当前普及法律常识的形势,觉得这个素材很有报道价值。就结合本厂青工  相似文献   

15.
16.
我在基层当通讯员多年,采写的稿件有100多篇被中央级新闻单位采用,有600多篇被省、军区级新闻单位采用。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体会较深的一点是,作为一个通讯员,必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努力把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只有胸怀全局,眼中才有新闻。我初学写稿时,不懂得调查研究,更谈不上了解全局,见什么,写什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公民整体素质的日渐提高,人们对社会产品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新闻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对整个社会影响面之广、作用之大,是其它社会产品无法比拟的。作为新闻单位主体的记者、编辑,多出新闻精品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新闻精品,就是采编人员写、编出的稿件,除新闻事实准确、文字表述及标点符号无误,写法不拘一格,突破贯用模式,语言精练,生动活泼,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述完整的思想外,主要是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能产生较好的社会效应。作为地市报记者怎样才能使自己写出的稿件达到这些要求呢?除了别的因素,深入采访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8.
要求总编辑(泛指媒体业务领导)像普通记者一样在采访第一线,不太可能,但在重大报道中,要求总编辑带领采访团队深入到采访第一线,既必要,也可行,更具有重要意义。总编辑深入采访第一线的效应  相似文献   

19.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去年12月24日12点新闻节目里,广播了“赵紫阳总理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当前的经济形势和今后经济建设的方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单行本,今天起在北京和全国各地新华书店陆续发行”的消息。随后人民日报和  相似文献   

20.
日前,我去某县宾馆参加一个座谈会,此座谈会的主题是本地某一社会学科规划。事情不大,但记者阵容不小,本县电视台派出了三人摄制小组,本县广播电台两位记者也在做全程录音报道,加上市级日报和市电台的记者,此小小座谈会,前来参加宣传报道的有11人,这么多的人加入到当地的"新闻大战"之中,这难道是由于它的新闻价值大到如此程度,非得如此"高投入"地报道吗?这倒觉得让人生疑。对这个座谈会的宣传报道是必要的,但宣传报道的规模应与新闻的本身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