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深刻地揭示了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必然结果。孔乙己的命运和他生活的那个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小说一开头就交代了孔乙己生活的时代背景和活动场所,为展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提供了一个最理想的“活动舞台”。  相似文献   

2.
小说《孔乙己》融铸着鲁迅先生四处碰壁的人生体验和孤独抑郁的情绪 ,孔乙己的遭遇深刻地揭示了人类难以逾越的心灵“高墙”,无法把握命运走向的生存困境。其中所蕴含的哲理思索与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使小说具有了超越时空的艺术审美价值和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孔乙己”的命名张明军关于孔乙己的名字,小说原文中写道:“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个绰号,叫做孔乙己”。从中我们看出孔乙己的得名,原因有两个:一是他平时说话...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特别擅长在小说中安排“道具”,这些道具或助力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暗示人物的命运,或深化文章的主题等。“茴香豆”在《孔乙己》中出现多次,在塑造孔乙己形象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突显其价位,遮掩其痛苦,表现其迂腐,揭示其凄凉,暗示其人生的谢幕。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的名篇《孔乙己》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战斗檄文。关于小说主人公孔乙己的名字由来,小说写道:“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职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文中所指的“描红纸”是过去供  相似文献   

6.
《孔乙己》这篇小说选人实验区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单元的主题是“人物画廊”,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有这样一段分析:“作家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孔乙己那可怜而可笑的个性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氛围‘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7.
2004.12XIANDAIYUWENodernchinese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意蕴丰厚,笔法老到,脍炙人口。其中动词运用的精炼妥贴是主要妙处之一。纵观小说情节的发展,透视孔乙己人生命运,我以为“偷”“摸”“爬”“窃”四个字精当传神地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前因后果。细加赏析,对我们深透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必将大有裨益。孔乙己有一个致命的性格弱点,那就是好喝懒做,他穷困潦倒竟至于偶尔偷盗度日。文中对于孔乙己偷鸡摸狗品性的揭示累计达9次之多,其中根据叙说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酒店顾客、掌柜对孔乙己的冷嘲热讽,肆无忌惮地直…  相似文献   

8.
静昕“笑声” 《孔乙己》这篇小说,主人公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孔乙己又是在“笑声”中消失的——他“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孔乙己从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表演,在笑声中谢幕。  相似文献   

9.
鲁迅在《孔乙己》一文中以“我”这个小伙计的口吻,叙述了在鲁镇咸亨酒店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描写了孔乙己一生的悲惨遭遇,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可怜而又可悲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形象,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文中除了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外,还塑造了“我”的形象。笔者认为:“我”虽然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但是,“我”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同情者。具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孔乙己、闰土、杨二嫂、祥林嫂、柳妈、华老栓、阿Q等都是鲁迅小说中的人物,是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他们又是中国现代文学画廊中的经典人物,以其独特的人生与卑微的命运,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时代特有的典型形象。而正是这些形象,犹如一面镜子映照着那个时代,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的社会缩影;看到被侮辱、被扭曲的无数的“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相似文献   

11.
李涛 《学语文》2005,(4):42-42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收在《呐喊》小说集里的第二篇小说,继《狂人日记》之后于1919年3月发表。当时新文化运动余波未消,五四运动正在酝酿,作者正是通过塑造这篇文章中的孔乙己形象.向人们展示了当时穷途末路的知识分子在旧社会旧时代的悲惨命运,从而揭露封建科举八股的吃人本质。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十二次写到“笑”,“笑声”贯穿全篇,这些笑声在课中有哪些作用呢?  相似文献   

13.
钱燕 《现代语文》2014,(6):72-74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发表在1919年4月的《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上,后来鲁迅先生把它编入第一部小说集《呐喊》。《孔乙己》进入中学语文课本多年,笔者对孔乙己这个人物比较感兴趣,在教学之余,研读并归纳了孔乙己的七宗“最”,兹述如下:最奇特的名字。  相似文献   

14.
陈瑜 《文学教育(上)》2008,(16):101-101
关于孔乙已悲剧命运的成因,学界有很多看法。笔者从自身的阅读感受出发,认为孔乙己悲剧命运和小说中的两个符码(“长衫”和“茴香豆和酒”)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在《孔乙己》这篇小说里不仅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一艺术形象,而且还成功地塑造了一群麻本不仁者的艺术形象——“短衣帮” 《孔乙己》一文中作者多次写到“笑”:“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孔乙己的“君子固穷”“之乎者也”之类的话语,常常“引起众人都哄笑起来。”孔乙己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孔乙己是在别人的笑声中出场,又在别人的笑声中走向死  相似文献   

16.
例如:学习《孔乙己》一,中从“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说起,以下写到一连串的笑,特别是两次写到“大家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根据以上可知。整篇小说简直是用“笑”贯串着的,“笑,实际上是作精心构思的“眼”。教师可提问:“那么中这样写用意何在呢?  相似文献   

17.
阅读写人的文章,往往要与文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会面“握手”。在“握手”之间,你能读懂人物的“手”,便会进而懂手知人。鲁迅小说《孔乙己》写了“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孔乙己农家磨罩般的手。参照孔乙己的处境,我们可读知他生怕孩子吃他茴香豆的紧张心情。孔乙己不是“武”人,此时他并没有像《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达揸  相似文献   

18.
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恐怕都忘不了孔乙己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孔乙己似乎与“半”字有不解之缘,因此本文想从“半”字这个角度来谈谈孔乙己。孔乙己可怜可笑,可悲可叹的一生始终都未逃脱一个“半”字。姓名之半:孔乙己姓“孔”,姓是真的;名字是从“上大人孔乙己”描红纸上得来的,这是一个绰号,名字“乙己”是假的。一个人活着,在日常生活中连身边最近的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名字,这个人活着就成了多余的人。正如小说中写道,“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姓名之半是对孔乙己人生价值作…  相似文献   

19.
「快活」中的悲剧《孔乙己》里的四笑河北涉县王献亭《孔乙己》是一篇以轻松的喜剧形式展现出主人公一桩桩使人发笑的生活画面,同时又使人骤然感到心情无比沉重的短篇小说。小说中四次写到人们对孔乙己的“笑”,正确地让学生理解这些笑的意义,对理解小说的深刻的思想性...  相似文献   

20.
对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一句,教学参考书作如是说:“这一句在课文中反复出现四次,极其鲜明地刻画了掌柜的自私冷酷的卑劣嘴脸,同时也暗示孔乙己穷得再也过不下去了。”“让人想见孔乙己再没有钱路了。”此说分析固然准确,可如果把句中的“十九个钱”改为九个钱或五个钱,不更能“暗示孔乙己穷得再也过不下去了”“再没现钱”,“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