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百年前的云南彝族》中记载了清末民初法国天主教传教士保禄·维亚尔进入云南,在石林县彝族聚居区从事天主教传教的一系列活动。对他传教活动要一分为二地客观分析,尽管他传教活动属于法国殖民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他在彝区传教活动仍有一些进步意义,他对当时彝族文化的记录和调查资料,成了珍贵的民族志资料,还将彝族文化介绍到西方,推动了彝族文化在国外的宣传。  相似文献   

2.
何亚妹 《考试周刊》2011,(28):236-237
自1552年天主教士首次入华失败到1583年成功在肇庆建立第一间天主教堂,传教士近30年未能入内地传教,在这期间,传教士以澳门为据点,转变传教策略.为进入中国内地传教而准备。最终。澳门成为天主教士向中国内地传教的跳板。基于此,本文分析了16至18世纪传教士在澳门向内陆之行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3.
明末天主教儒士朱宗元入教后,多从事传教活动,校订传教士译著,并亲自撰写多种阐述天主教教义的著作,既为浙东地区的传教作出突出贡献,也为明末中西文化交流谱写新的篇章,其天主教信仰之虔诚,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文化身份上的“阳‘天’阴儒”观,为处境化人生的终极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本文概述了1615年至1670年法国天主教雷哥列派和耶稣会在法属殖民地加拿大的传教活动,指出当时法国王室和国内各界人士的支持是法国天主教在加拿大维持传教的重要条件,并对传教概况、效果、影响作了初步探讨,论述了法国天主教在早期殖民地加拿大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5.
有一流行的观点是:《黄埔条约》特别规定,允许法国天主教在五口通商口岸自由传教。笔者认为,该观点是对文献史料的错误理解。  相似文献   

6.
王志胜 《青海教育》2015,(Z1):108-109
一、天主教登陆澳门天主教在东方的传教活动最早从日本开始。1549年就抵达日本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沙勿略发现,日本大名们为了巨额的商贸利益可以无所不为,所以日本的传教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由大名的"推动"或命令开始的。可是一旦荷兰人和英国人插足对日贸易,葡萄牙丧失了海上霸权,天主教在日本的活动也就走向了终止。加上与佛教徒的矛盾,和随后不久发生的禁教运动,日本的天主教徒或被迫害致死,或被赶出日本而躲到了澳门。  相似文献   

7.
1549年以葡萄牙国王为后援的天主教耶稣会来日本传教,揭开了日本有史以来与西方文化接触、碰撞的序幕.天主教曾强烈地吸引着日本民族,日本人信徒最多时达75万人,而且波及到从大名以至乞丐的各个社会阶层,影响几乎遍及日本全域,以至日本史家称此时为天主教时代.当时日本的统治阶级对天主教的态度始终是矛盾的,他们既渴望得到与葡萄牙人通商带来的贸易利益,又对天主教在日本的迅速传播抱有很深的疑  相似文献   

8.
清末,天主教传入利川,应传教之需陆续开办了育婴堂、天主教学校.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社会变迁中,天主教学校经历了从初创、发展到消亡的过程.天主教学校在近代利川教育发展和社会变革中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9.
"礼仪之争"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它的发生终止了明清之际天主教在华传教的繁荣局面。究其原因,天主教的两种传教政策——"适应政策"和"征服政策"产生着重要影响。在中国对天主教教义有限接受的背景下,适应政策必然失败;而征服政策的难以实行,亦是天主教廷开始考虑终止传教活动的重要原因。因而,"礼仪之争"的发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马礼逊 (RobertMorrison 1782~ 183 4 ) ,英国基督新教牧师 ,180 7年受英国伦敦海外传教会派遣来华 ,是第一位来华基督新教传教士。也是采用医药方式传教的重要人物。在佛教传入中国时 ,中国的传统医术就受到了影响。元代 ,约翰蒙特高维诺到大都传教 ,据说其在入天主教的一派方济各会前 ,学习过医学。 13 0 3年 ,罗马教皇曾派林巴地(Lambard)外科医生抵大都以助传教① 。天主教内顽固反改革的一派耶稣会士来华后 ,在中国传播医学的人就更多了 ,邓玉函的《人身概说》是人体解剖学传入中国最早的著作 ;在艾儒略的《西方…  相似文献   

11.
利玛窦在南昌传教三年,经历了两次风波。前一次风波是西方天主教与中国道教冲突的反映,是中西两种不同文化在南昌的首次碰撞,对利玛窦后来在南昌的传教有过影响。后一次风波也是中西两种文化冲突的反映,但由于利玛窦得到了江西地方官员的支持,不仅使风波得以平息,而且还被获准在南昌城中定居买房并建立教堂,从而为天主教在南昌的传播开辟了基地。  相似文献   

12.
在充分利用中文、法文档案的基础上,考证出共有15位巴黎外方传教士赴盐井传教。全面考察传教士活动不应仅限于教案事件。圣伯尔纳铎会取代巴黎外方传教会在盐井的传教工作并非是该地天主教本土化和去殖民化的开端。  相似文献   

13.
天主教自唐朝传入中国,曾多次中断,明末清初再次传入中国之后,不断与各地民间信仰相结合,逐渐本地化。作为一个社会团体,天主教会自组建以来,除组织教徒进行与传教有直接关联的社会活动外,还参与其他社会活动,如开办学校、建立医院、开展慈善救济事业。其中文化传教和慈善传教等传教活动成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生态学外文原版教材为例,分析了外文教材的特点,发现外文教材中普遍缺乏中国素材。经调查发现,国内许多典籍都记载了许多与生态学有关的案例。近些年来,以我国作者为主(或参与)或以中国为研究区发表的生态学英文文献不断增加。这些都为用外文教材授课时多引入中国素材提供了可能性。课堂教学表明,适当地引入中国素材,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和课堂发言,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讨论。  相似文献   

15.
在17世纪的远东传教区内,欧洲多方势力围绕着传教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这成为该时期天主教远东传教史的最大特点。本文立足于传教修会的立场和角度,论述了在这场争夺过程中修会与教廷冲突的实质是一场教廷欲建立对各修会远东传教团的绝对控制而各修会加以抵制的权力之争,而引发各修会间斗争的根本原因是各修会间为争夺日本、马来半岛、中国等地区的传教事务领导权,并分析了这场斗争对远东教务的利弊得失和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礼仪之争是天主教传教史上的一件大事,它牵涉到了罗马教皇和中国皇帝,给17和18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围绕这场争论,天主教各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遣使会士德理格从反对中国礼仪到赞同中国礼仪的转变表明中国礼仪之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场文化冲突,也说明中西文化只有经过碰撞冲突才能达到认同。  相似文献   

17.
肖霄 《考试周刊》2013,(37):19-20
<正>油画,对中国人来说是舶来品。早在400年前,西方意大利天主教利玛窦等传教士到中国游走传教,把西方油画带入中国。到了清朝时期,一些具有绘画才能的传教士来华传教,并且有些在宫廷供职,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意大利人郎世宁、潘廷章、艾启蒙,法国人王致诚等。雍正乾隆年间,宫廷的包衣(奴仆)曾受皇上的命令,向传教士学习油画,也有一些留存的作品,现存满族画家五德的纸本油彩山水画,  相似文献   

18.
咸丰六年(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两国签订的《天津条约》中,增设开放了汉口、九江、南京、等通商口岸,英国在各个口岸可自由通商,并允许耶稣教、天主教教士可以自由传教等。本论文试图通过异质文化传播的角度,对九江开埠后基督教传教士传教活动的研究为切点,来分析西洋音乐最早是如何传入江西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明末天主教儒士朱宗元因其生平资料的匮乏而引起学界广泛争议,其生年考证更是焦点所在。通过对其著作《答客问》、《破迷论》及其受洗年份关系的考证,基本可以判定其出生于1616年,其后著述传教,开创了天主教在宁波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黄发碧眼的西方传教士踏上中国版图是明朝的事,他们传教传学,似乎有损有益。至清初,人数渐众,且分属天主教内不同支派,彼此间因操作方式相异而多生纠葛,其中耶稣会一支机变行事,允计中国教徒参加祭祖祀孔等传统的礼仪,从而引起其他数支教派强烈不满,被状告到罗马教廷。教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