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窗前一盆绿色的吊兰,仿佛疏帘弄影。几盆粉红色的花朵,送上盈盈笑意。爱泼斯坦和邱茉莉,也陪着花朵一起笑起来。爱泼斯坦鼻梁高高,眼窝深深,面孔瘦削而绯红,眼光温和,露出孩子似的表情。一件花格布衫,古铜色的灯芯绒裤子,表明这是外国人的服装。我用英语问他: “你是哪国人?”“我是中国人。”爱泼斯坦用英语回答。本来,他是个犹太人,原籍波兰,可是现在已经加入中国籍,成为  相似文献   

2.
正地处欧亚大陆两端的波兰与中国,在历史上犹如地球与月球一般遥远,除了13世纪蒙古军团在东欧大平原的"狂飙突进"和17世纪波兰传教士赞助明朝藩王抗清外,两国并没有多少交集。但历史老人却有无比强大的魔力,让这两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走到一起,而契机却来自一段痛苦的记忆,那就是沙皇俄国在欧亚大陆两端的征服运动,最终导致大量波兰人流落中国。鲜为人知的是,当年还有数万波兰人参与建设中国东北,如今闻名中国的哈尔滨啤酒和香肠,最早还是经波兰人带到中国的。移民中国从烧酒作坊开始波兰一度是16—17世纪最强大的中欧主宰者,可是好  相似文献   

3.
过失与责任     
《档案与社会》2009,(3):1-1
1920年。有个11岁的美国男孩踢足球时,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邻居向他索赔12.5美元。在当时,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足足可以买125只生蛋的鸡。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承认了错误,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男孩为难地说:“我哪有那么多钱赔人家?”父亲拿出12.5美元说:“这钱可以借给你。但一年后要还我。”  相似文献   

4.
“那就是我!”爱泼斯坦指着墙上的一幅照片说。这是去年10月12日上午,他在武汉参观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看到1938年庆贺《新华日报》创刊的合影照片时说的。现任《中国建设》主编的爱泼斯坦,从十五六岁起献身于新闻事业,1938年,他年仅二十三岁,就作为美国合众社记者,到武汉采访抗日救亡运动。同年1月9日,他出席了中共代  相似文献   

5.
父亲是儿子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敌人。要想成为真正的男子汉,男孩多少都会背叛父亲塑造后代的苦心,甚至可能还要遭遇暴力。男孩的愤怒总是最先来自于父亲的控制和不被理解。可是当男孩当了父亲后,他会忘记父亲曾给他造成的牵绊。也会像山一样保护自己的儿子,哪怕这山有巨大的阴影。正因为这遗忘带来的循环,亲情才  相似文献   

6.
很久以前,读过一篇短篇小说。一个小镇男孩,瞧不起自己的父亲。他希望拥有一个深沉冷峻的父亲,他的父亲却整天嘻嘻哈哈,满嘴都是各种段子,经常成为小镇男人们调侃的对象。父亲觉察到了他的不满,却并不辩解。在一个雷雨之夜,父亲带着他走到镇外,走进一片湖水,也不解释原因,只是涉水行走。湖水没腰的时候,一道电光闪过,他看见父亲脸上的表情,又痛苦又深沉。从此,他觉得自己了解了父亲。其实,我们都深陷在一个困局里。整个社会,用无数电影、小说、绘画、雕塑和传说,为我们塑造了"父亲想象共同体""母亲想象共同体"和"家庭想象共同  相似文献   

7.
《新闻与写作》2006,(2):34-34
一篇新闻报道不能有虚构的东西,有了虚构,就不是新闻报道了。——爱泼斯坦伊斯雷尔·爱泼斯坦(1915—2005),出生于波兰,1917年移居中国。曾任全国政协常委、《今日中国》名誉总编辑、中国福利会副主席、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爱泼斯坦1931年在天津的英文京津泰晤士报开始从事新闻工作。1933年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结识并受其影响,开始为中国革命工作。1938年主编宋庆龄创办的《保卫中国同盟通讯》,同年在武汉参加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1939年撰写了《人民之战》一书,系统介绍了中国抗日战争头两年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雷辉志 《档案天地》2014,(10):30-32
正在山东临沂地区烈士陵园里,长眠着一位英勇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德国共产党人,他就是汉斯·希伯。在为他专建的一座庄严的陵墓上,墓志铭写下了中国人民缅怀希伯的颂词:"希伯同志对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和把中国正义斗争的消息传播给世界人民的献身精神,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里。希伯同志永垂不朽!"汉斯·希伯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1897年他出生在现属波兰的克拉科夫。在波兰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即去德国,上过大学,后积极  相似文献   

9.
2005年5月27日,突然接到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电告:爱泼斯坦同志于26日上午11时40分在北京去世.随后,爱泼斯坦治丧办公室寄来讣告,真令人震惊悲痛.就在4月17日,央视还播出胡锦涛总书记前往爱老寓所祝贺他90大寿的新闻,我们正为他的健康祝福.毕竟是90高龄的老人了,他一生为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战和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直至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完成了他同中国人民结下不解之缘的自传体巨著<见证中国>.他深深热爱中国,于1957年加入中国国籍,正如他在<见证中国>的题词中所述:"我爱中国,爱中国人民,中国就是我的家,是这种爱把我的工作和生活同中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0.
张彦 《出版史料》2003,(1):59-59
爱泼斯坦(IsraelEpstein),1915年出生在波兰华沙,从小随父母来到中国天津,1944年到延安采访,著有《中国未完成的革命》一书,1957年人中国国籍,1964年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2年宋庆龄创办《中国建设》(现  相似文献   

11.
这本书是父子共同书写的心灵篇章,是一位父亲因孩子、为孩子而抒发的爱的心声。各式各样的笔中,唯有孩子这枝笔永远纯真、浑然天成。作者说这是一本写给父亲和将要成为父亲的人读的书,我作为五岁男孩的母亲,同样被书中的亲情和爱深深地感动着。父亲细腻的真情感动着我,父亲在儿子成长中倾注的爱和关怀感动着我,为人子对父母的恩情感动着我,作者对家庭  相似文献   

12.
华沙大学     
华沙大学是波兰最大的高等学府。华沙大学的历史与跌宕的波兰历史及作为首都的华沙历史紧密相连。建立于1816年的华沙大学是由1766年建立的华沙军校、1808年建立的法律学校和1809年建立的医学院合并而成。18世纪沙皇俄国、普鲁士及奥地利三次瓜分波兰的领土,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授旨建立华沙大学。华大校徽——一个古老的头戴皇冠的波兰鹰,校徽上的五颗星分别代表当时的五大学科系:神学、法学、医学、哲学及自由艺术。  相似文献   

13.
正2013年10月15日,是习仲勋的百年诞辰。其次子、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胞弟习远平,笔风款款,深情追忆与父亲相处的点点滴滴。以下为习远平怀念父亲的原文:父亲走了11年了。今年10月15日,是他老人家的百年诞辰。作为他最小的儿子,站在他的墓前,对着他的雕像,我想说些什么呢?我能说些什么呢?他老人家走过的这百年,是中国扭转乾坤、翻覆天地的百年。这百年的中国历史太丰富了,他的人生历程也太丰富了,我看不尽,听不够,  相似文献   

14.
张丽 《北京档案》2006,(1):36-37
2005年11月25日是毛岸英烈士牺牲55周年的日子.原解放军画报社高级记者、军事摄影家孟昭瑞老人提供了一组他在1950年5月拍摄的、从未公开发表的毛岸英照片,以此缅怀革命先烈伟大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5.
这是2013年美国最受瞩目的一场庭审。2012年2月,黑人少年马丁,17岁,随父亲探望他人,在社区商店买小吃,下着雨,他戴着衫帽,走在回家略上。一名成年男子齐默曼怀疑他有犯罪意图,两^发生冲突,男子拜枪枪杀少年,死亡地点距离男孩父亲所在地64米。  相似文献   

16.
彼得大帝一世是俄国伟大的政治家、组织家和改革家。1676年彼得大帝四岁时,他父亲沙皇阿列克谢死去,由其兄费多尔继位,称为费多尔三世。费多尔是彼得大帝的同父异母兄长。因此当时朝廷权力实际上落在其兄之母的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手中,彼得大帝和他母亲  相似文献   

17.
广东花城出版社,要出版我父亲的巨著《中华通史》,在出版前夕,希望我能写一篇文章,介绍我的父亲。这对我像是一个“考试”,因为,我的父亲,是个多方面的人,实在不是三言两语写得出来的。父亲生于忧患,经过了中国最动乱的时代,为了这个国家,他曾经风霜,尝尽了悲欢离合。1993年春天,父亲决定回大陆探亲,并返北京一行。那年他已84岁,离开他从小生长的北京,已经很多很多年  相似文献   

18.
父亲的爱     
“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每当听到父亲这首歌,我的心就像被拨动的琴弦,颤动不已,有时甚至会黯然泪下,不为别的,就为那深深的父爱。……思绪又回到了去年刚开学的那段时间。记得,第一个月过星期回家时,走到家门口,正碰上爸妈,他们提了两包东西准备来学校看我,见到我回来了,妈妈赶紧接住我的包,又是问寒又是问暖,到家爸亲自下厨为我做饭,我和妈在屋里聊天。妈说:“你爸这几天晚上一直梦见你,梦见你和他说话,你爸说他很想你,也不知你能不能适应学…  相似文献   

19.
5月3日上午,在位于北京市百万庄外文出版局大楼的一间办公室里,《中国建设》杂志总编辑伊斯雷尔·爱泼斯坦正在会见来华访问的菲律宾华文报代表团一行三人。宾主用汉语直接交谈,时而娓娓相叙,时而哈哈大笑,气氛亲切轻松。“三把尺子”谈话从随意的寒暄开始。爱泼斯坦系着红领带,不时含着烟斗。他精力充沛,声音洪亮,全然不象已是72岁高龄的人。代表团团长(《世界日报》国际新闻主编)侯培水问:“你在中国生活了这么多年,有什么感想?”爱泼斯坦说:“中国进步很大,但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我觉得,对中国的情况,要用三把尺子来衡量:一是新中国与旧中国对比,进步非常快;二是已经做的事与还没有做的事比较,已经做的事比还没有做的事少,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三是解放38年来,实际取得的进步与可能取得的进步相比,如果没有什么阻碍和反复的话,应该更大一些。现在有些青年人,只注意把中国与外国进行横的比较,这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20.
王春华 《湖南档案》2008,(11):26-29
叶丽莎薇塔·巴甫洛夫娜·基什金娜,乳名叫丽扎,1914年3月20日出生于俄罗斯萨拉托夫省巴拉绍夫县的斯图坚科村。父亲是沙皇时期的一个贵族知识分子,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当过律师。他与第一位夫人生了六个子女,妻子因肺病离开了人间。丽扎的母亲11岁时成为孤儿,来到丽扎父亲家帮助做家务。父亲39岁丧妻,后来由丽扎的母亲续弦,生下哥哥与她兄妹二人。丽扎是家里最小的女儿,排行第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